【教学设计】《报任安书》(苏教)_第1页
【教学设计】《报任安书》(苏教)_第2页
【教学设计】《报任安书》(苏教)_第3页
【教学设计】《报任安书》(苏教)_第4页
【教学设计】《报任安书》(苏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任安书 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 韩晶 教材分析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2.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3.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过程与方法目标】1明确学习要求;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讨论各部分的语言特点的作用;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2.关于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文题解读:“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4背景介绍: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4、 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听从好友任安的建议,向汉武帝举荐贤才呢?(结合第6小节,原文作答)明确:“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2这里提到了私心,那么司马迁的私心又是什么呢?明确:想完成史记。3那么写史记的目的何在?明确:“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立言)4而立言是为了什么?明确:以偿前辱之责。(立言雪耻)5这里提到了雪耻,那么司马迁遭受了怎样的耻辱,让他意欲洗雪呢?明确:遭受腐刑。6腐刑也就是宫刑,即阉割男性的生殖器官,那么,司马迁是如何表现宫刑对人的羞辱之甚的呢?(从课文第三段寻找答案)明确:司马迁列举了众多的刑罚“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在这段文字中,司马迁写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而在所有的刑罚中,宫刑是“最下”的,是最为下等的刑罚。而司马迁遭受的恰恰是这个“最下”的腐刑,这怎能不让他羞愤,而一个“极矣”,不仅写出了宫刑对人的羞辱之甚,更是以一种近乎泣血的方式展示出司马迁受刑之后内心的痛苦。7宫刑带给司马迁的,不仅仅肉体上的痛苦,更有精神上的折磨,受刑后的司马迁,他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请从第六段中找出相关的文字信息)明确:“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肠一日而九回”写作了其人心事重重,痛苦不堪;“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写出了其人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的生存状态;“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个沾衣之汗是冷汗,写出了宫刑之耻对他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灵创伤。8那么,为什么宫刑会给司马迁带来如此巨大的精神伤害,他的社会根源又在何处?明确:中国社会传统的“荣辱观”宦官的名声不好,这是公认的。那么,大家为什么会如此轻视,嘲笑宦官这个群体呢?一是因为身份卑微,虽说历史上有一部分宦官仗着帝王的宠信,可以权倾朝野,但究其本质来说,官宦就是天子家奴,一个奴仆又怎会让自重身份的士大夫阶层对其尊重呢,为世人所笑也就不足为奇;其次,宦官们因为被阉割,丧失了延续血脉的能力。这在重视传承的古代宗族观念中,是最不能被接受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意味姓氏消亡,祖宗无人祭祀,是最大的不孝。受刑后的司马迁失去了延续姓氏的能力,愧对先人,所以无面目上父母之丘墓。再次,我们知道,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司马迁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遭受宫刑的原因会逐渐被世人淡忘,只会记住他遭受宫刑的事实。而后人的不明所以,只会让他所遭受的嘲笑越来越多,所以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以上是本文的第一的重要的内容,遭辱之痛。4、 课堂总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五段。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有关文言的知识。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既然司马迁清醒的知道宫刑对人的侮辱之甚,那么为什么在被下狱之后,司马迁不选择慨然赴死呢?难道是因为他畏死吗?明确:司马迁并不畏死,“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由此可见,因为独身孤立和对妻子儿女的不顾惜,使得司马迁在亲情上,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其次,从道理上,作为一个士大夫,他懂得对生死取舍的界限。不自杀绝不是贪生怕死。2既然不畏死,那么他为什么不慷慨赴死呢?明确:官职微贱,受人歧视,死无价值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前,担任的是史官的职务。而在司马迁的叙述中,史官的地位是极其卑贱的。他认为,史官在皇帝眼中只不过和倡优一般,是被蓄养戏耍的对象(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而世人对于史官的态度又是轻视的(流俗之所轻也)。微贱的身份,使得司马迁即使选择了为尊严而死,世人也不会重视他(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也不会尊重他(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甚至会被世人误解,认为会他是因为智虑穷尽、罪大恶极,因不能脱罪被杀。(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世人的轻视和误解让司马迁觉得死毫无意义的,所以他选择的是隐忍苟活。遭刑受辱,名节已失,求死已晚3作为一个士大夫,司马迁清楚的知道尊严对于人的重要性。然而“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却没有帮助自己摆脱遭刑受辱的厄运,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在文中强调“刑不上大夫”呢?他列举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受辱的事实又是为了说明?明确:“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对大夫(只针对庶民)。“刑不上大夫”:是说,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死、于隐秘处施刑等。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犯人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而士大夫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在面对刑罚时,往往会“定计于鲜”(“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即在遭刑受辱之前,先行引决,以免因为承受不住刑罚的摧残而志气衰微,丧失尊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司马迁以在槛阱之中摇尾乞食的猛虎为喻,指出人在受刑之后,因为长期积累的威力制约,内心会恐惧害怕,以致“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可谓颜面尽失。而列举“王侯将相”受刑遭辱的事实,则是为了再次强调刑罚对士大夫名节的伤害之大,连这些当年叱咤风云,勇毅过人的人杰都会因遭刑而志气衰微,不能早自引决,名节尽失,那么自己遭刑受辱后,名节荡然无存,也就不足为怪了。(“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此时再为了名节而自杀,为时已晚。4既然死已无价值,那么,司马迁选择忍辱偷生的原因又是为何?明确:恨私心不尽,忧文采不表于。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之祸前,已经开始着手写作史记,而遭受宫刑后,史记尚未完成,所以他想就这么平庸的死去,使自己的作品不能流传后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著书抒愤遭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可以说他的仕途已经终结了。然而,曾为士大夫的司马迁内心依然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那么遭刑受辱后的司马迁该通过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呢?熟悉历史的司马迁从前人的身上找到了出路。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等圣贤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名传后世的事实告诉他,自己虽然遭遇磨难,仕途终结,但依然可以效仿古人,通过著书立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名留青史,为后人称赞。立言雪耻如果我们对古今中外那些名扬后世人杰做一个总结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千古流芳,无非是他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做了以下三件事情:立德、立功、立言。遭刑后的司马迁,名节已失,立德不成;而书生司马迁也不可能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所以立功这条路也走不通。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立言这条路。通过立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完成史记来洗雪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司马迁隐忍苟活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目标,即使是遭受再多的侮辱,他也不会后悔放弃。概言之: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雪前耻。(板书)这也是本文的第二个重点,忍辱之由。5拒死,是因为死无价值;择生,是因为生有意义。那么,司马迁在文中是用句话来变现自己如此朴素的生死观的呢?明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因为追求的不同,司马迁选择了隐忍苟活,以发愤著书来洗雪自己的耻辱。而这也将是司马迁今后人生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迁对于好友任安关于举荐贤才的请求是无心顾及的,这是他婉拒好友请求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他所说的私心。事实证明,司马迁的抉择是对的,后世的我们并没有因为司马迁遭受宫刑而轻视,歧视他;相反,太史公留下的史记让我们同情他的遭遇,赞叹他的勇毅。三、艺术价值报任安书就像是司马迁的心灵自述,他把自己多年来郁积于胸的情感喷薄而出,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让后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司马迁。那么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这封书信,它的价值在哪些地方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