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复习_第1页
论语高考复习_第2页
论语高考复习_第3页
论语高考复习_第4页
论语高考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专题复习,考纲要求: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了解孔子及儒家的文化思想。,1,学习交流PPT,目中有人口中有词心中有脉手中有题,2,学习交流PPT,(一)目中有人就是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3,学习交流PPT,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上的“尚德”旗手,“德治”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的理念。,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的含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克己复礼:一位“礼”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会的礼制。,君子之风:一位君子,用君子的风范解读着君子的境界。,4,学习交流PPT,周而不比: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原则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诲人不倦:一位良师,呈现着一种大教育家的气象。,高山仰至:一代师表,表达着智者的人品之美。,沂水春风:一群弟子,呈现着一个个治国理念,学子的风采。,中庸之道: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5,学习交流PPT,如果我们在复习中,注意回忆并复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当大家拿到论语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论语语录,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6,学习交流PPT,解读步骤:1、回忆它们的出处2、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3、根据语录内容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依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积累,结合语录内容,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关键词,7,学习交流PPT,(一)例2009年浙江高考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予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8,学习交流PPT,(一)例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9,学习交流PPT,(一)例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10,学习交流PPT,(二)口中有词就是有一定数量的论语语录的理解和诵记,就是对选读的具体内容的诵读、理解、记忆,这是硬功夫,大家都要下功夫。,11,学习交流PPT,(三)心中有脉就是脑中积累的论语语录有具体的结构脉络。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必须与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这样的记忆才有载体。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结构脉络,这样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引。,12,学习交流PPT,2、从选读教学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主要要求对论著的内容理解和观点的把握。论语中的语录众多,观点、主张众多,要能准确地把握,就要有一定的线索:这段语录来自哪一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这段语录是这一课的第几章,这段内容阐述的是什么观点,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的主题的等等,所以,脑中应有个脉络体系。,13,学习交流PPT,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选读这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整合后的组合性文本,以一个主题,若干个语录片断组合的形式出现。选读的每一课都论述着其中的一些思想。一篇课文,包含一种原始儒学思想理念及它们的基本元素,每一段语录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单元式结构文本。,14,学习交流PPT,论语选读高考知识点梳理,15,学习交流PPT,以德(德行)正己、守信、仁爱、尚德为政富民(德政)教民举贤去恶(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等)为政的重要事情(行王道)养生(食)丧死(死)祭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第1课内容图示,16,学习交流PPT,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17,学习交流PPT,探究之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要求社会公平;均无贫的实际含义在上下各得其分,从而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18,学习交流PPT,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19,学习交流PPT,第2课内容图示,克己(仁)孝悌复礼(礼)制度(周礼),尽孝报恩(小孝)尽忠服从(大孝),崇古有秩序正名,根本,根本,以礼治国,名正言顺、君臣有别、天下有道,表现,目的,本质,本课结构:总说分析现状论孝总结,20,学习交流PPT,探究一:如何认识“孝悌”的内涵?,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将“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老百姓也会绝对服从统治,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孔子提倡的“孝悌”,不仅仅是对个人提出的“仁”的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要求个人尽“忠”(对父母对君王甚至对兄长),再扩大到能自觉“守礼”,最终维护统治者的统治,达到社会的安定。因此,自春秋后,所有统治者都继承了孔子这种“孝悌说”。今天,我们要一分为二去分析继承,批判吸收。,21,学习交流PPT,探究二: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9)”,这是从协调阶级矛盾、维护周礼着眼的,强调的是君臣应尽的义务和应循的礼节;而宋儒则把君权父权绝对化夸大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夸大君王的权力,不讲君主的责任。这就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端。,22,学习交流PPT,探究三: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只存“天理”而无视人应有的正常的“欲望”,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23,学习交流PPT,探究四:在孔子看来,礼、仁、孝三者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一个人先有“仁”,才能后“有礼”“守礼”,不仁即不义、无礼。而“孝梯”则是“仁”的根本。小孝为父母,大孝为天下(君臣),有孝有仁则父子君臣有礼、天下有序、有礼。孝仁礼有道,24,学习交流PPT,第4课结构第一部分(14.21章):孔子报告陈恒弑简公,想请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恒以维护礼制,但没有成功。第二部分(18.514.39):通过几则故事来说明隐者与孔子在“出仕”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做法。第三部分(9.9):孔子的自我总结、感叹。,知其不可:隐而为之:仕,积极入仕、执著献身,本课图示,洁其身乱大伦,行其义济天下,25,学习交流PPT,探究一: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有才有能,异:态度不同、做法相异孔子济世(入仕)-积极隐士避世(归隐)-消极,26,学习交流PPT,探究二:在仕与隐这个问题上,接舆、长沮、桀溺、荷条丈人、晨门、荷蒉之人都与孔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时期,是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因此而采取避世不仕来明哲保身。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是贤能之才,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谈,“欲与之言”。但终因双方立场不同,所以有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这些隐士不同一般的民众,也不同于那些追求名利、口舌呈能的策士。他们有看清天下时势的睿智,有真才实学,却是怀着无为的心态,不愿积极入仕以拯救天下,这与孔子的“积极入仕”的思想是相违背的。,27,学习交流PPT,孔子在当时形势下,其实也曾萌生过退隐之意。他自己就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论语子罕中还记载着这样的事: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但孔子虽说了这些,实际上他并未真正地退隐过,他赞赏那些隐士,那是欣赏他们的气节和才能,而非他们避世无仕的态度。在孔子身上,我们感动的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意志和顽强精神。,28,学习交流PPT,探究三:现在我们该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现在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孔子的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参见教材第21-22页)从今天的角度看,我们要学习、借鉴孔子的这种精神,但也要清楚:自己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该不该做无谓的牺牲?其:指在当时纷乱社会中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让社会重归清明有道的问题。,29,学习交流PPT,所谓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从传说中的许由,先秦时代的接舆、庄周,东晋时的陶渊明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隐士文化延续几千年,他们厌恶官场,鄙弃功名,娱情诗酒、崇尚自然。他们有才、有德、有宁静致远、淡泊无争的心境。,自主拓展:关于中国的隐士文化。,30,学习交流PPT,第1-4课总结,政治哲学,第1课:以德(德治)为政,德行:守信、仁爱、正已、尚德,德政:富民、教民、举贤、去恶,政治主张,第2课:克已:孝弟(忠)-仁-礼(礼治)复礼:周礼各安其分正名,第3课:待价:肯定自我强烈自信自信乐观而沽:积极入仕济世救民,第4课:知其不可:隐执著献身而为之:仕,个人理想,31,学习交流PPT,第5课内容图示,仁者:爱人:,释仁,践仁,孝弟,忠:对人尽心竭力恕:待人宽厚仁爱,安之信之怀之,问人、礼丧、导肓、爱物,肯定大仁大节,忽略小节小信,仁爱观,积极为人,推已及人,已所欲而欲人,已所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2,学习交流PPT,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认为他有”仁德”,由此可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音店)。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33,学习交流PPT,明确: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殉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天下统一,使人民免遭外敌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这就是”爱人”,能这样做的就是”仁者”,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理解上能知权达变。总之,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之处。但在大的方面,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这就是孔子的仁爱观。,34,学习交流PPT,探究二:区别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异同。,明确:同:都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爱人。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35,学习交流PPT,本课结构、内容图示,君子之风,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有义有礼有孙有信,之一:志道求仁、喻义弃利,之二:安贫乐道、乐以忘忧,之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之四:心胸开阔、意志坚毅,之五:文质一致、表里如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总,分,总,36,学习交流PPT,“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37,学习交流PPT,明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孔子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义利观?,38,学习交流PPT,第8课结构、内容图示,交友之道,1、矜而不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2、好人恶人、爱憎分明,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以言举人、废人,原则立场,应友:直、谅、多闻、善与人交有义有德君子不友:便辟、善柔、便佞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小人,选择对象,具体做法,前提:察人(对别人)多面考察、观过知仁,关键:克己(对自己),严己薄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淡于水,(参见教材40页),39,学习交流PPT,第5课第9课结构内容图示,修身,仁者之道,仁者:释仁孝弟、忠恕爱人:践仁安信怀问人导盲礼丧爱物,君子之道,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有义有礼有孙有信,志道求仁、喻义弃利,安贫乐道、乐以忘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心胸开阔、意志坚毅,文质一致、表里如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自我之道,修德讲学修己改过自省知礼,交友之道,交友的原则: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交友对象:应交君子;不交小人交友的做法:前提察人;关键克己,言辞之道,出辞气有分寸中要害看对象,40,学习交流PPT,第11课结构、内容图示,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者的自身素质:,1、提高学问修养;2、教人知礼有德;3、促进富民强国;,有教无类,文、行、忠、信,1、启发诱导2、讨论激励3、诲人不倦4、因材施教,安贫乐道、安富乐道厚德载物、谦逊有度注重乐教,41,学习交流PPT,侍坐,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四子言志,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好胜自诩,冉有:,可使足民。,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皙:,暮春者“浴”“风”“咏”,-从容稳健,机敏好学,释“哂”由“与”点之因。,-谨慎谦逊,不卑不亢,第13课结构、内容图示,师生和谐礼乐治国,42,学习交流PPT,第10-13课内容图示,第10课学习的内容、方法、态度等好学博学学以致其道学以为己,第11课教育的对象、原则、方法、教者素质等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厚德载物,第12课师生情深师爱生欣慰自豪生爱师高山仰止,第13课师生情深侍坐言志礼乐治国(最高境界),43,学习交流PPT,第14课结构图示,一、提倡”中庸之道”的必要性(背景)(6.29)民鲜久矣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不偏不易恰如其分(11.16)义之与比(4.1013.21)以礼节之(1.12)三、”中庸之道”的实践中和和谐团结各安其分(13.23)正确的好恶不做好好先生乡原(13.2417.1317.24),44,学习交流PPT,解读步骤:1、认定它们的出处2、回忆这一课的主题3、思索这一段语录出自这一课的第几章,阐述的内容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主题的4、思考、选择答此题答案的关键词,45,学习交流PPT,四、手中有题(一)训练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题目,并与选读的课文一一对应起来,以便索引复习。1、教材中的每一课课后思考练习题你练习过吗?题目内容、题目特点、解题路径你熟悉并积累一些了吗?2、有关选读中的每一课内容,你见到过或做到过哪些题目?整理积累过吗?,46,学习交流PPT,(二)了解认识题目的基本类型及特点1、话语类评析题(以论语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分单篇课文评析和多篇课文组合评析)单篇课文语录概括评析题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折。(3分),47,学习交流PPT,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48,学习交流PPT,2、多篇课文语录组合评析题(包括非重点课文和非论语语录,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学生从题目指定的角度进行评析)例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含意基本相同,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问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49,学习交流PPT,话题式评析题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的理念,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某个话题进行评析。例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