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濂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_第1页
江西省濂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_第2页
江西省濂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濂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卷首语:因疫情影响无法开学,本次考试采取网络阅卷方式,每科试卷与答题卡都提前两小时通过班级群发送,请下载打印,考试中,自觉遵守纪律,做到家校统一,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拍照上传。注意:考试时间90分,试卷总分100分,本卷由高二历史教研组命题。第卷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究其根源在于( )a生产力的巨大进步b劳动者更关注私田c井田制度日趋衰落d国君权威一落千丈2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为民主政治奠基d国家管理制度化4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5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本质上表明他( )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对满族统治汉族6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 )a基础是公民大会b权力分立的倾向c法制是核心内容d体现了主权在民7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未成年人如因对方利用其无经验而遭受损失的,可诉请追回已交付物件,纵使对方没有欺诈行为,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b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c法律严惩侵犯私有财产d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8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既没有欧洲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具有特权的教士阶级,唯一身份不平等的因素是南方存在的奴隶制,贫富差别远不及欧洲社会。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a近代政体创建的优越条件b成功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c亟须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d脆弱破碎的殖民政治格局9法国革命之初,仿效英国,在1791年宪法中宣布“路易十六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后,1884年法国议会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一决议的通过说明法国( )a违背了英国制度创新的理念b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c树立了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d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10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d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11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b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巨大冲击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121825年,英国利物浦议会就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提出了“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等多条反对理由,企图维护既得利益。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b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c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d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13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1820-18492929001850-187972154981880-19111560118381912-1939173077396a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由此瓦解b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14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的中共七大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a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艰苦的需要b说明中共积极探索对外开放之路c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d反映出中共对外经济政策成熟1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16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由此可知当时( )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b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d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17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18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191955年1012月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1958年2月,日本工商界访华代表同中方签订了钢铁领域的长期(1958年至1962年5月)货贸协议,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说明( )a中日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b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c经济交流突破意识形态束缚d中国外交方针实行重大调整20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21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22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b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c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d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23下图反映了1940一1990年世界经济的比重变化。这表明这一时期( )a美国经济发展逐渐没落b德国经济的比重增加c美德经济稳居世界前两名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24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c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中英开始茶叶贸易,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茶出口达到“极盛时代”。由于英国等国棉纺织品的冲击,中国农民的棉纺手工业日趋崩裂。农民为了生活必须寻找其他副业,有些地区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专营茶、桑。虽然英国政府征收进口茶税的税率不断提高,但是中国茶叶出口价格也在大大下跌。随着英国上流社会饮茶之风盛行,茶叶“为大家一日不可无之物”。鸦片战争后,鸦片入华量增加,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就使丝、茶出口成为弥补外贸逆差的唯一途径。19世纪50年代,英商报告说:江南产茶区“叛党是最急于鼓励商务”。据陈椽茶叶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第一批美国皮货运往广州是在1788年,这种贸易“包含着三次赚钱的机会:从美国运出小刀、毡子等廉价物品,到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毛皮,然后驶向广州出售皮货,购入茶叶,返航后,茶叶又以高价在美国或欧洲市场上出售”。其间,美商为获得毛皮商品,渐加快对西北部海岸的探索,有力地将美国政府和国人的视线转向这一地区。建国之初的美国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国外的本国商人进行保护,这就使得美国商人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政府有关海外贸易的相关规定。一批官僚认为美国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但毛皮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中美毛皮贸易不可能长久进行,到了19世纪20年代早期,此项贸易已经难以为继。摘编自美ks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中美皮毛贸易和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英茶叶贸易的相同点。(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中美皮毛贸易的影响。(9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2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隋、唐、五代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两宋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明朝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清朝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摘编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8分)3历史线上期中检测答案第卷1【答案】a【解析】据材料“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的信息表明,井田制瓦解,究其根源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a正确;材料强调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源,而劳动者更关注私田的原因也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因此b错误;井田制度日趋衰落不是根源,是表现,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没有说到国君权威问题,d错误。2【答案】d【解析】契约纳租的方式对租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保证了佃农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的耕作权,以及期满后退佃的自由,这就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是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故a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使得佃农有更大的自主权去选择自己想要租赁土地的地主,而不必一生都依附于一个地主身上,故b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拟定契约之后,佃农只需按照契约缴纳够对地主的租额,余下的产品可交由自己支配,甚至能与市场和商品经济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普遍发展,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并未取代租佃关系,故d项不包括,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西周时期利用道德礼法维护其统治,秦朝则利用包括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在内的各种政治制度及手段维系对广袤帝国的控制,故答案选d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人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特征,“法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特色,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孝道,从而以节日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中契合传统主流观念的因素得以流传,是外来文化借助主流观念而不是冲击主流观念,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对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进行比较,排除。5【答案】c【解析】根据“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以一家之法取代天下之法,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宋明理学的束缚,排除a;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反映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反对满族统治汉族,排除d。6【答案】b【解析】“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体现出雅典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的分立性,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公民大会是权力基础,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制是核心,c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雅典民主政体具有权力分立的倾向,主权在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7【答案】d【解析】根据“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可知,古罗马法律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d正确;材料表明罗马法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无法体现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排除a;材料表明罗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无法体现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商品交换中受到的损失,并非“严惩侵犯私有财产”,排除c。8【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美国既没有欧洲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具有特权的教士阶级,唯一身份不平等的因素是南方存在的奴隶制,贫富差别远不及欧洲社会”可以看出美国社会与欧洲社会不同,有建立近代政体的优越条件,故a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美国成功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b错误;材料中说明美国政体建立的优越性,并不是说明亟须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c错误;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已经成功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脆弱破碎的殖民政治格局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材料中的法国经过近百年的斗争,从“仿效英国”进行君主立宪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体现出它最终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b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并不违背制度创新的理念,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树立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而是反映法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c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国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故d排除。10【答案】c【解析】材料中“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表明文艺复兴影响了建筑师的思想,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故答案为c项。a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项,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排除; d项,依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可知,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排除。11【答案】a【解析】依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到20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普及“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需要,所以材料中的变化是由于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了19世纪之前教育主要集中在精英和富有的阶层,选项中的特权阶级和材料中的精英和富有阶级是不同的概念,而且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不是建立义务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其目的是要夺取政权,不仅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是可能因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在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材料中“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说明,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对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排除。12【答案】b【解析】材料中“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和“棉纺织业主”就“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这一事件,结合材料中时间“1825年”可知,此时正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说明产业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描述的事件与环保意识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是针对城市化进程而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排除。13【答案】d【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人口流动加剧,故d正确;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瓦解”表述错误,排除;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b;材料数据只是表明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无法体现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14【答案】c【解析】在中共六大上提出没收外国资本,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欢迎外国来投资,故选c项;政策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故a项错误;对外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共积极探索革命道路,并非对外开放之路,故b项错误;党当时正在探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到成熟阶段,故d项错误。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主要值得是1915年以前,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社会背景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故a正确;虽然“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但是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不能说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排除b项;材料是在表述对于民主的追求,和实业救国无关,故排除c;“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不是因为民主观念没有社会基础,而是因为“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是由当时的主要任务造成的,故d错误。1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可知一部分人爱吃西餐,说明人们的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故d项正确;西餐开始传入内地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此时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主要是服饰礼仪的变化,不涉及材料中饮食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部分市民和知识分子爱吃西餐的现象,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盛行,排除c。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示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错误。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底”不符,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19【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日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两国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对立,但从材料信息来看,两国之间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说明两国的经济交流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答案为c项。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21【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代以及材料中“诸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故c项正确。地主富农反抗强烈不符合苏俄此时社会现实,故a项错误。工业化道路不符合材料中“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信息,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农业措施,故d项错误。22【答案】b【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北约是冷战的产物,从漫画反映的北约东扩是以战车碾压和北约方面居高临下的姿态可以看出,当前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故答案为b项。多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排除a项;漫画不能反映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有效遏制”,排除c项;漫画反映的应当是两极格局终结后的欧洲形势,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比重加大,而美、德比重下降,比重的变化说明世界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故答案为d项。美国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其经济逐渐没落,排除a项;德国经济比重下降,排除b项;这一期间苏联、日本的经济比重都超过德国,排除c项。24【答案】a【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a项正确;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b 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差距,故c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故d项错误。第ii卷25(25分)【答案】(1)原因:近代中国农产品商业化程度的加深;传统棉纺手工业破产,农民投身茶叶种植;华茶出口价格大幅度下跌;英国人消费习惯的变化;清政府和太平天国对茶叶出口的鼓励;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促进;扭转外贸逆差的需要。(10分,答出五点即可)(2)相同点: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以土特产买卖为主;向西方市场销售茶叶。(6分)(3)影响: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美国西北部的开发;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9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由于英国等国棉纺织品的冲击,中国农民的棉纺手工业日趋崩裂”可得传统棉纺手工业破产,农民投身茶叶种植;据材料一“农民为了生活必须寻找其他副业,有些地区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专营茶、桑”可得近代中国农产品商业化程度的加深;据材料一“中国茶叶出口价格也在大大下跌。随着英国上流社会饮茶之风盛行”可得华茶出口价格大幅度下跌,英国人消费习惯的变化;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鸦片入华量增加,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就使丝、茶出口成为弥补外贸逆差的唯一途径”可得清政府对茶叶出口的鼓励,扭转外贸逆差的需要;据材料一“江南产茶区叛党是最急于鼓励商务”可得太平天国对茶叶出口的鼓励;联系所学可得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促进。(2)相同点,根据材料一“17世纪中叶,中英开始茶叶贸易”和材料二“这种贸易包含着三次赚钱的机会”可得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开拓;据材料一“农民为了生活必须寻找其他副业,有些地区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专营茶、桑”和材料二“到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毛皮”可得以土特产买卖为主;根据所学可得向西方市场销售茶叶等。(3)影响,据材料二“一批官僚认为美国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可得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据材料二“从美国运出小刀、毡子等廉价物品,到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毛皮,然后驶向广州出售皮货,购入茶叶,返航后,茶叶又以高价在美国或欧洲市场上出售”可得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美国西北部的开发;根据所学可得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等。26(12分)【答案】示例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2分)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唐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采取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