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题组合短平快4语用基础5练诗歌论述类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季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极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古时人们将谷雨分为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先民观察总结的物候不只是偶然挑选以做记认岁月时令的符号,在与人类共生的历史里,也以其物性与众不同,进入了人文殿堂。不仅浮萍是一味中药,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它因有漂泊无定之意而常被用作感慨人生如白衣苍狗。张岱夜航船中说“布谷即斑鸠”。谷雨时节,布谷鸟若不梳理羽毛,则可能说明农作物歉收,天地不洽,便难以政通人和。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却将布谷与亡国相联,在它身上寄托无限哀伤。戴胜鸟降于桑树,提醒人们养蚕,如若不落,政令教化便会落空。于是,戴胜便成为吉祥鸟,也是春暖大地的象征。沿节气行走,谷雨在知性的诗中跳跃,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在农人的梦里浸润。或许,只有在茶的清香中,谷雨的另一个阐释才具有说服力。古文字中,“谷”“浴”最初的读音与意义几乎没有区别。(),无数从寒冬蜷缩过来的脊梁都期待着酣畅淋漓地释放。1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a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节气。b不仅浮萍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c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将布谷与亡国相联,在它身上寄托无限哀伤。d谷雨在农人的梦里浸润,在知性的诗中跳跃,更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答案:b解析:a项,原句搭配不当,“谷雨”不是“季节”。b项,原句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移到“浮萍”后;句式杂糅,“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改成“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c项,原句不合逻辑,没有转折的意思,需要删除关联词“却”。d项,原句分句语序不当,无法与上下文衔接。故选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场透雨真正的浇濯对象,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b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c一场透雨把我们当成真正的浇濯对象,这又何尝不像那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d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答案:a解析:b项,第一个分句强调“茶叶”,应放在句末,与后文“蜷缩的脊梁”相连;c项,前半句强调“透雨”的行为,与后半句“像那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的主体“我们”不匹配;d项,第一个分句主语是“我们”,与前文衔接不畅。故选a。3文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进行替换的一项是()a与众不同(异乎寻常)b白衣苍狗(白驹过隙)c政通人和(河清海晏)d酣畅淋漓(痛快淋漓)答案:b解析:a项,“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异乎寻常”,不同于平常。二者都有与他事物不同的意思,可换;b项,“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文段中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岁月流逝的速度,所以不能互换;c项,“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文中有安定、太平之意,二者可以互换。d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痛快淋漓”,形容尽情尽意,非常畅快。此文中都有充分、畅快的意思,可以互换。故选b。4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与论证上存在两处问题,请对其进行修改并阐述理由。当代中学生理性思维的缺失,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他们知识的匮乏。人的思维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的,知识的积累深厚了,思考问题自然也就客观了。所以对中学生而言,阅读书籍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拥有了理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促膝长谈”,开阔视野,积累知识。鲁迅不断地勤学苦读,慢慢地锻炼出了理智的头脑,终成坚定的战士;毛泽东广泛地涉猎书籍,渐渐地拥有了宽广的胸襟,终成伟大的领袖。作为青年一代,为了充盈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应该多读书,读好书。选句,理由是,应该修改为。选句,理由是,应该修改为。答案:表述绝对,改为:知识的积累深厚了,思考问题往往也会更客观。条件和结果倒置,改为:只有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促膝长谈”,才能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更好地拥有理性的思考。解析:本题“知识积累深厚”与“思考问题客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说法过于绝对。改为:知识的积累深厚了,思考问题往往也会更客观。本句是一个条件句,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促膝长谈”才是后面结果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另外,“开阔视野”与“积累知识”语序颠倒。改为:只有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促膝长谈”,才能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更好地拥有理性的思考。5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涉及“命运共同体、锦鲤、教科书式、确认过眼神、佛系、巨婴”等热词。请从上述流行语中任选一个,参考示例分析它的含义,并简评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心态。一共不超过50字。【示例】杠精:即抬杠成精的人。这种人往往不问真相、不求是非、为反对而反对,为争论而争论。这一词语的流行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刻意标榜自己、行为不够理智等做法的反思与批判。答:答案:参考示例:命运共同体:意为在相同条件下结成的命运攸关的集体。当下用来指全人类都处在同一地球上,彼此利益相关,密不可分。它反映出了人类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等方面的共识。锦鲤:原本指一种高档的观赏鱼,象征“有余”“富足”,后在2018国庆期间因一次抽奖活动而蹿红,“锦鲤”随之成了“好运”的象征。这一热词反映出了新时代广大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教科书式:人们用它来形容某事做得非常标准,无懈可击,可以写到教科书中做示范。它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规范性、经典性、完美性的一种追求。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反讽,意为彻底、不含糊,如“教科书式耍赖”。确认过眼神:本义是指从眼神中得到了证实,现常用来形容经过了判断,得出了认识或得到了讯息,不一定与“眼神”有关。它反映出了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甚至虚假信息时希望得到“确认、甄别”的心理。佛系:意为“可以、都行、随便、随缘”等,“佛系”的人表现在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尽人事听天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它既可形容不愿锱铢必较、只想遵从内心的平和淡然,也可指求而不得,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消极无奈。巨婴:指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这一类人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情况,就会情绪失控,用婴儿般的方式来使他人退让。它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缺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等行为的否定。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双声子晚天萧索柳永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注】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翻:反而。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首先交代了东游的时间、地点。傍晚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词人感到自己如无根的飞蓬浪迹天涯,如今又驾舟东游。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之中,渲染了黯淡的气氛。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c下片追忆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旧事,与上片虚实结合。夫差虽有运筹帷幄之志,却最终亡国,反不如泛舟五湖的范蠡。d结句中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到了呼应前文、余韵不尽的作用。答案:b解析:b项“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自由自在”“繁华”理解错误。上阕结句“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意思是,繁华的景象已经看不见,只听见麋鹿呦呦地叫嚷。表现的是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灰飞烟灭的荒凉景象。故选b。7柳永词的这首词一反其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分析鉴赏。答:答案:所选题材重大。所选意象大气。所造意境苍凉,视野开阔。所抒情感率直慷慨。直抒胸臆。解析:从“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可知,这是一首即兴而作的咏史诗,追忆春秋吴越争霸的旧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慨叹。题材重大。从“三吴风景,姑苏台榭”“夫差旧国”“香径”“荒丘”“江山如画,云涛烟浪”可知,所写意象宏阔、大气。从上阕看“晚天”“断蓬”“暮霭”“麋鹿呦呦”这些意象所呈现的意境开阔、深沉,格调苍凉。从下阕“空运筹决战”“空”字,“嗟漫哉、当日风流”,“嗟”字,直接抒发了对吴国兴亡的深深感叹,可见本词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激昂。这首词以深秋萧索、黯淡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现实遭遇的不满和怨叹,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究。风格偏于豪放。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马忠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要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发现离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和分析文学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历史的批评了。”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有丰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的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式的文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选自2019年7月30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学院式批评多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b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c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所减弱。d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答案:c解析:a项,强加因果。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原语境“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前后为转折关系。b项,“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曲解文意,原文“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是“不能不说”,并没有主次之分。d项,“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无中生有。第二段“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第五段“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说的是如何重建审美批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依据。故选c。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b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c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答案:b解析:b项“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理解错误,原文“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应是突出“审美感受力”对“思想分析”的意义。故选b。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进联考2025-2026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秋季入学考试政治试卷
- GB∕T 35770-2022《 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之2:“4组织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专业深度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2024C0)(可编辑!)
- 2026届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现代物流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现代家庭普法课件
- 2026届福建省仙游县郊尾中学高三上化学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公务员行测地理国情专项训练试卷 地理常识冲刺押题
- 四川省资阳市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长篇阅读策略试卷 实战演练
- 民法典小明一生课件
- 橡皮障隔离术知情同意书
- 临床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 营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单元整备课》word版教案
- 小学生小古文100篇
- 喷淋塔改造施工方案
-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 血浆置换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教学课件
-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练习题(2022年新教科版)
- 沉井下沉纠偏措施
- 教师专业发展与名师成长(学校师范专业公共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