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 京 林 业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20102011学年02期课程名称: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论文题目:滨水景观中的绿化设计学号:姓名:吴迪指导老师:赵军2011年5月滨水景观中的绿化设计摘要: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活力,与其滨水景观带上的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及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对其环境的改造是必要且重要的本文试从滨水景观中绿化设计的原则、应用、生态等角度论述滨水景观中的绿化设计思想和方法关键词:滨水景观 绿化设计 原则 应用 生态理想与想象性艺术形象不是自然形象的翻版,而是将自然形象理想化,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艺术想像力。绿化装饰就是艺术想像力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赋予了绿化新的语言,沟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1. 滨水景观中绿化设计的原则1.1城市绿化设计的原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绿化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广场绿化以及住宅区绿化等等,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在树种的选择上遵循着同样的原则: () 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分类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地区气候特点和不同立地条件,选择树种时以地区自然植被生态结构为根本依据,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并按照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进行植物配置,体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特征, 所谓“适地适树”,就是要营造适宜的地域景观类型,并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类型。宜树则树、宜草则草,使绿地在造景、绿化、美化等方面发挥最佳综合效益。北方树种: 银杏、华北落叶松、雪松、白皮松、水杉等南方树种: 棕榈、蒲葵、加拿利海枣、大王椰子、酒瓶椰子、槟榔等() 乔木为主,乔、灌、花、草、藤复层栽植原则。合理密植,达到单位绿地面积生态效益最大化。() 乡土树种为主原则。乡土树种具有对本地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较为容易,种苗有来源和种质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展树种改良等优点。利用好乡土树种、草种来体现地方特色。() 植物多样性原则。主要通过植物的丰富度来体现。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名贵树种与经济树种合理的搭配。利于绿地的稳定、节水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绿地开放程度和人对绿地的影响来选择植物。() 植物时间性原则。注重植物景观随时间、随季节、随年龄逐渐变化的效果,强调人工植物群落能够自然生长和自我演替。() 经济合理原则。树种选择在满足环境治理、防护减灾与景观效果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考虑兼顾经济效益,所选用的树种中搭配一部分经济树种,达到生态、景观、经济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1.2 滨水区绿化设计的原则对于滨水区的绿化设计,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同时,要着重强调绿化植物的选择,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规划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并且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不同于传统的造园,自然化的植被设计要求: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出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形成,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这些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只需适当的人工管理即可,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耗能、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以人为本,营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为目标,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滨水开放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和滨水环境, 设计亲切宜人的市民驻留活动场所,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强化城市的文化气氛,以满足21世纪的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高需求。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建设水绿交融为标志的景观河道空间。总之,城市绿化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总是与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绿化,能保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适宜于并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境域。2. 滨水景观中绿化设计的应用绿化设计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景观设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为主题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而生态的根本则是植物的应用。众所周知植物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绿化设计的应用可以从水边植物、道路、建筑小品的绿化几个方面讨论。2.1水边植物的应用平直的水面通过配植具有各种树形及线条的植物,可丰富景观画面。我国水边种植主张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湖上新春的景色。此外,还种植落羽松、池杉、水杉及具有下垂气垠的小叶熔,对于水边植物栽植的方式,探向水面的枝条,或平伸,或斜展,或拱曲,在水面上形成优美的线条。通过借景与透景的手法, 利用树干、树冠框以对岸景点, 留出透景线,引导游客很自然地步向水边欣赏对岸的景色。而驳岸的植物配置,则使山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空间的景观起着主导的作用。驳岸分为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自然式或规则式。自然式的土岸常在岸边打入树桩加固。自然式土岸边的植物配植最忌等距离,用同一树种,同样大小,甚至整形式修剪,绕岸栽植一圈。应结合地形、岸线,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有断有续,曲曲弯弯,自然成趣。为了引导游人到水边赏花,常种植大批宿根、球根花卉。如落新妇、围裙水仙、雪钟花、绵枣儿、报春属以及蓼科、天南星科、鸢尾属植物。红、白、蓝,黄等色五彩缤纷;为了引导人们临水倒影,则在岸边植以大量花灌木、树丛及姿态优美的孤立树,以变色叶树种为主,一年四季具有色彩。如早春可种植红色的山茶、红枫,黄色的南迎春、黄菖蒲,白色的毛白杜鹃及芳香的含笑;夏有合欢;秋有桂花、枫香、鸡爪械;冬有马尾松、杜英。四季常青,色香俱备。驳岸一般采用石岸或混凝土案,规则式的石岸线条生硬、枯燥,柔软多变的植物枝条可补其拙。自然式的石岸线条丰富,优美的植物线条及色彩可增添景色与趣味。简言之,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元素之一。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它强调自然文化和植物景观结合的设计手法。2.2道路绿化的应用道路绿化是道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的交往空间。道路的类型多种多样,都应该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美学特征和人的行学原理来进行植物配置,体现各自的特色。对于滨水区的道路绿化也分为主路、次路和小路。主路绿化常常代表绿地的形象和风格,植物配置应该引人入胜,形成与其定位一致的气势和氛围。如在主路上定距种植较大规格的高大乔木如悬铃木、香樟、杜英、榉树等,其下种植杜鹃、红花木、龙柏等整形灌木,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形成壮美的主路景观。次路是各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3米;小路则是供游人在宁静的休息区中漫步,一般宽仅11.5米。绿地的次干道常常曲折复杂,植物配置也应以自然式为宜。沿路在视觉上应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有遮有敞。形式上有草坪、花丛、灌丛、树丛、孤植树等,游人沿路散步可经过大草坪,也可在林下小憩或穿行在花丛中赏花。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应用的造景手法,蜿蜒小径以竹为主,因为竹的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常绿,清秀挺拔,具有文化内涵,至今仍可在现代绿地见到。道路绿化中,滨水游憩绿地的设计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览、休息,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根据其功能,游憩绿地集休闲、观赏于一体, 休闲绿地是服务于全体市民的,最接近市民的一种绿地形式,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规则式布置的绿带多以草地、花坛为主,乔木多以孤植或对称种植为主。自然式布置的绿化带多以树丛为主。树木种类要常绿、落叶树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滨水游憩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绿带。把滨水游憩绿地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规划成带状临水绿地,点缀以园林小品和装饰小品,成为附近居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2.3筑小品绿化的应用在绿化设计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例如,冰裂纹铺地象征冬天的到来,在铺装周围的绿地区域中选择冬季季相特征的植物种植能够呼应小品的象征意义,如冬季开花的蜡梅、梅花、挂红果的南天竹、常青的松柏类、竹类植物,与冰裂纹铺地一起可以起到彼此呼应、相互融合体现景观所要表现的主题。又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物以色叶树丛作为背景,一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纪念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一般来说,建筑小品特别是体量较大的休息亭、长方形的坐凳、景墙等的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而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建筑小品的自然美,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景墙、栏杆、道牙主要起到分隔和装饰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常种植爬藤类、低矮地被植物使其自然攀援,这样不仅柔化、覆盖、遮挡了建筑小品硬质的棱角线条,而且也美化了环境,为游人增添了亲近自然之趣。另外,建筑小品一般为淡色、灰色系列居多,而绿色的、色叶类的、带有各种花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和建筑小品的结合,可以弥补它们单调的色彩,为建筑小品的功能和内涵表现增添另一种语言的表达。综上所述,滨水绿化设计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地多的扩大沿河绿化用地,绿地,代表着生命,被称为“城市之肺”,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市民提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给人类社会提供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城市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形象。3. 滨水景观中的生态和湿地景观生态学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3.1滨水景观中的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生态设计是一种设计思潮,代表某种设计观念、手段。它不仅仅是营造一片客观存在的绿色环境,有花、有树、有绿色,同时它是将客观的环境概念利用绿色的技术手段,传达一种自然美,它的美不是来自于浅表的层面,而是说明生物共同发展的生命本质。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其原理是:地方性即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让自然做功,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显露自然,用萨尔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在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中,水的质量是滨水空间开发的关键,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水质的清澈可以通过人工治理和保护原有植物进行。水体岸线的设计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使水体快速更新。此外,生态型驳岸的设计,利用植物覆盖、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的冲刷。例如:岸边树种(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水杉、美国尖叶扁柏、湿地松、水松、沉水樟、垂柳、灰柳);湿生植物类(沼泽蕨、宽叶香蒲、东方香蒲、长苞香蒲、水烛、小香蒲、菖蒲、石菖蒲、水葱、箭叶雨久花、雨久花、灯心草、花菖蒲、毛茛、驴蹄草、千屈菜、草龙、丁香蓼、星宿菜、半枝莲、水蜡烛、薄荷、慈姑、)等。3.1滨水景观中的湿地应用当前,生态设计中,人们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湿地的应用。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从湿地的作用中可以看出,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湿地科学起源于湖沼学和沼泽学。公元46年,德国日尔曼人开采泥炭,初步认识沼泽湿地。16世纪中期,欧洲泥炭开采盛行,对沼泽湿地认识进一步加深。中国对湿地的认识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曾在礼记?王制篇、禹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地理古籍中有湿地的记载,并赋予不同的名称,反映其特征的差异。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研究湿地最早的国家。17世纪末以前是湿地科学的孕育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为湿地科学创立期,欧洲最早对沼泽物质来源、形成因素、沼泽类型、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创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的雏形。代表作为爱丁堡大学J.Walker教授编写的地质学讲义。20世纪初,湿地学进入发展期,学术著作开始出现湿地一词。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使湿地的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开始走向系统与综合研究,基本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沼泽学家韦伯(等学者共同建立了沼泽统一发育过程学说理论,为湿地科学的主要理论之一。1982年开始为湿地科学的蓬勃发展期,其标志是在印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湿地会议,迄今为止已召开了六届会议。特别是2000年在加拿大举办的魁北克2000-世纪湿地大事件活动,在世界湿地科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各国政府与组织和科研机构都对湿地研究予以高度重视。中国也出版了中国沼泽志、中国湖泊志和中国湿地植被等湿地著作。这些著作基本建立了湿地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框架。 湿地作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客观上为湿地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截止到2002年2月,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家数量已经达到的130个,国际履约加强了世界各国的湿地保护与研究。近年来,湿地研究内容增多,主要研究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而当前的研究更注重于形成、发育、演化过程与规律。人工湿地构建的理论与技术,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湿地温室气体与全球环境变化,湿地健康与湿地评价,湿地开发、保护与管理,湿地教育、法规与政策及湿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当代,湿地科学有同时向综合与分化两极方向发展的趋势。由于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湿地研究趋向于综合研究, 多开展生态、环境、水文和资源科学的协同研究,尤其在解决区域性的湿地理论和实践问题,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综合研究的加强并没有阻碍分化研究的深入,湿地科学的分化性研究方面也进展迅速,学科越分越细,内容更加细化。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中的定义:“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是半开放空间,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该系统的生产者是由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组成。在我看来,前者是湿地的范围概念,是具体的,有法律约素的;后者是它的生态定义,真正反映湿地功能的概念。湿地的设计理念是根据其自身的生态作用产生的,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通过科学的手段,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现代景观一直强调生态建设,回归自然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偏向生态设计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如果说水体是湿地产生的温床,那么植物就是湿地存在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湿地设计中植物配置,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并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样性是指多种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另外,采用本地的植物,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除了湿地的植物配置,对岸边景观的设计同样需要精心考虑,因为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配以景观小品,组成富有生机的景观环境。实践证明,生态设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2031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6-2031全球及中国机器人码垛单元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 部队创新教育题库及答案
- 高端箱包定制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2025液晶显示技术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评估规划报告
- 2025液压系统行业市场重点分析及工业自动化与投资潜力评估
- 2025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舶安全研究深度分析
- 2025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布局与政策红利分析报告
- 2025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多语种适配难点与解决方案分析报告
- 2025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行政执法类)及答案
- 云南玉溪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年高压电器试题及答案
- 2025海南国投厦港海南拖轮有限公司社会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期中家长会课件:提灯引梦共赴前行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招聘辅警考试试题解析及答案
- 2025年百度财务笔试题目及答案
- T∕ZZB 0459-2018 铝合金环链紧线器
- 2025广西梧州市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招聘15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公共营养师历年真题及答案
- 2025云南交投集团下属物流公司人才引进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