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教案_第1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_第2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_第3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_第4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城市地理学 教案 主讲教师:张景秋 教材: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等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 世纪高等教育推荐教材 2 第一章 城市的产生 作为人造物的城市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1.1 一些观点的辨析 (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乡村经济剩余导致城市的产生 (3) 城市最早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的美索不达 米亚,后传至印度和中国,之后又西进至 希腊,即:城市扩散学说的成立 (4) 诱导城市产生的原因是集市的需要,是防 御的需求 1.2 早期城市的形式 城市起源的城市起源的 5 个主导因素个主导因素: 城市的起源是一切与城市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因素促成的. (1)有利的生态基础有利的生态基础; (2)便利的商贸地点便利的商贸地点; (3)涵盖了规模灌溉工程涵盖了规模灌溉工程、冶炼和驯养技术的先冶炼和驯养技术的先 进技术汇集地进技术汇集地; (4)复杂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复杂的社会化组织体系; (5)强有力的政体等等强有力的政体等等。 小结: 在城市产生的过程中,不同的因素诱发了不同类型的城市。 促使城市产生的原因可能正是城市为之效力 的目标。 城市的 8 大特征 第二节 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2.1 城市、城镇与乡村 Rural /Town/ City/Urban 乡村和城市(Rural and Urban: diversity with the landscape and populations .) 小村(hamlet) 、村庄 (Village) 、镇( town) 、城市(city) 、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大城市(metropolis) Polis希腊语“城邦”community Urbs艺术门类civitas(人的自然汇集场所) 各国对城镇定义的标准不同:教材 2021 页 中国城市与城镇的区别中国城市与城镇的区别 城市和城镇的区别:经国家批准设置市建制的城镇才能成为城市。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设立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 2.2 城市地域 在空间上分为三种: 1. 行政地域概念:行政建制 2. 实体地域概念:城市建成区,区分城乡 3. 功能地域概念:依托实体,侧重功能 3 (1)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 :教材 22 源于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以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而 提出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 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美国的城市化地区中心地方中心地方外围密集居住区外围密集居住区 相当于中国: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卫星城卫星城县城县城 (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metropolis and megalopolis )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district ) :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 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是由中心县和外围县构成。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1)多核心多核心; (2)交通走廊交通走廊; (3)密集的交互作用密集的交互作用; (4)规模庞大规模庞大:2500 万人为标准万人为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国家的核心区域。 (3) 集合城市与城镇群集合城市与城镇群 集合城市(Conurbation) ,拥有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 城镇群(Urban agglomerations)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 特性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托一定的自 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 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 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集合体” 第三节 统计口径 3.1 国外的统计口径 (1)标准大都市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大都市统计区(SMA/SMSA/MSA) :教材 24 (2)基本大都市统计区、结合大都市统计区 (PMSA/CMSA) :教材 24 3.2 中国的统计口径 (1)现行的设市标准,见教材 30 页:表 21 (2)城乡人口划分,见教材 32 页:图 21 (3)市带县市带县:包括辖县在内的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市域范围,是中国特定条件下的行政地域 概念。 政府先行 黑龙江省: 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 (国务院 2004 年 2 月 4 日批准 国函200410 号) 。 (1)撤销哈尔滨市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道外区人民政 府驻北十四道街。 (2)哈尔滨市设立松北区,辖原属道外区的松北、松浦、万宝 3 个镇,太阳岛、三 电 2 个街道,以及原属呼兰县的乐业、对青山 2 个镇。松北区人民政府驻松北镇松 北一路。 (3)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含乐业、对青 山 2 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呼兰镇南京路。 4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道里区石头道街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道里区石头道街迁至松北区世纪大道迁至松北区世纪大道(国务院 2004 年 9 月 23 日批准 国函200480 号) 。 审批单位的区别 湖南省湖南省: 衡南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衡阳市石鼓区中山北路迁至衡南县云集镇 (民政部民政部 2004 年 1 月 19 日批准 民函200411 号) 。 湖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迁移至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国务院国务院 2004 年 8 月 13 日批准 国函200463 号) 。 统计上的城乡划分统计上的城乡划分 是指城镇和乡村的划分。市是指经国家批准成立“市”建制的城市。 城乡划分的关键在于镇的划分,在我国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 大大、中中、小城市划分小城市划分 是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 口总数多少对城市规模进行的划分。 中国城镇等级标准与行政级别中国城镇等级标准与行政级别 城镇等级 等级标准(万人) 行政等级 一、超大城市 250 副省级 二、特大城市 100200 地级市 三、大城市 50100 地级市 四、中等城市 2050 县级市 五、小城市 20 县级市 建制镇 六 510 县城 七 35 中心镇 八 经济发 展(拉丁美洲型) 3、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城市文化地域扩散 景观推进(西方发达国家型) 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非农活动城市文化地域扩散人口景观推进 (中国型)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决定性的因素是: 剩余劳动力 不同阶层的产生及其需求的差异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资本的积累和循环 1、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分工的空间反应 竖向分离和竖向结合独立生产联合生产空间极化过程 (A. Scott) 产业链条:上下游 集聚规模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哺工业化城市化反哺工业化 8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制造业国际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跨国资本流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管理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分离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经济增长城市化 使得城市化通过全球化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推拉动力模式 从城乡人口迁移角度分析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 (1)拉力向心力 (2)推力离心力 一般,在发达国家拉力大于推力; 在发展中国家拉力小于推力。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近域推进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集中型 自城市中心向边缘移动扩散扩散型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离心扩散的两种形式:外延和飞地 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直接型 职能型间接型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城市等级均衡 滞后于经济发展,首位城市突出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特例 城市卫星城小城镇农村:劳动力需求引起的城市化;城市规模表现主要是? 农村小城镇县城城市: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城市规模表现主要是? 二、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一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化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城乡接合部填充挤占 造成:摊大饼现象 (二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1、对外交通的延伸与城市化 交通工具和技术发展延伸出行距离 扩展选择范围推动城市扩张 2、工业的扩散与城市化 9 地价环境重型工业外迁 土地厂房-规模联合飞地型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交通工具生活提升居住外迁 居住功能-商业功能-教育功能职能型城市化 三三、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教材教材 77 页页) 彼得彼得.霍尔霍尔(P.Hall,1984) 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1)流失中的集中流失中的集中: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绝对集中绝对集中:乡村人口迁往城市乡村人口迁往城市,向心集中向心集中 (3)相对集中相对集中:中心城区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中心城区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郊区 (4)相对分散相对分散: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中心城区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中心城区 (5)绝对分散绝对分散:中心城区离心分散力大于向心集中中心城区离心分散力大于向心集中 (6)流失中的分散流失中的分散: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四、再城市化与郊区化 (Gentrification 1960sRevitalisation; 1970sRenewal; 1980sRedevelopment; 1990sRegeneration 重建重建-复苏复苏-更新更新-再建再建-复兴复兴 城市安全问题 安全防灾问题安全防灾问题、安全防卫问题安全防卫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城市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交通 正视私家小汽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TOD 模式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规划是规划 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 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 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 以以 400800m(510 分钟步行路程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商业、文化文化、教育教育、居住等居住等 为一体的城区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 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及其对资源匮乏、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当 前城市形态和国际环境领域最热点的研究议题之一。 城市形态的两难困境:集中 or 分散? (1)集中派(城市紧缩) :能源紧张乡村土地被蚕食:集中布局 (2)分散派:解决集中布局产生的环境恶化问题:向郊区分散 集中派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城市生活质量的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