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_第1页
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_第2页
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_第3页
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_第4页
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原文出处】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原刊期号】20061【原刊页号】7780【分 类 号】C41【分 类 名】社会保障制度【复印期号】【作 者】宋立/王培【作者简介】宋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培,西安市长安区第二职业中学,陕西西安 宋立(1982),男,陕西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内容提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抵御自然灾害,缓和社会矛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唐代在不同时期通过设立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设置常平仓、义仓和悲田养病坊等机构,并颁布诸多行政法令作为以上保障机构的补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社会采取保障措施。【摘 要 题】社会保障史【关 键 词】唐代/社会保障/赈给/常平仓/病坊【责任编辑】加东【参考文献】 1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毛阳光:遣使与唐代地方救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7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9 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 薛平拴:论唐玄宗的宗教政策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11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06)01007704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新概念,其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贫抚孤,社会福利等几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历史悠久,周礼中的“荒政十二策”即是政府在应付突如其来的灾害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抵御自然灾害,缓和社会矛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有关唐代的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少论著,但由于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加上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还有分歧,因而这一问题仍值得继续探讨。 据邓拓先生的中国救荒史记载,唐朝历时289年,共计受灾493次,其中旱灾125次,水灾150次,风灾63次,地震52次,雹灾37次,蝗灾34次,霜雪27次,歉饥24次,疫灾16次。仅据两唐书五行志统计,在唐代近三百年间,因水灾一次死亡就达两万余人,损失千人或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就有十余次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都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例如:对生产方面的破坏,总章二年七月“益州大雨,坏居人屋宇。凡一万四千二百九十家,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九月十八日括州海水翻上,坏永嘉,安固二县,百姓庐舍六千八百四十三家,溺死九千七十,牛五百头,田四千一百五十顷。”1(唐会要卷43水灾上) 开元二年韶州鼠害稼,千万为群”2(新唐书卷34五行志) 永贞元年九月“朗州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暴涨,漂万余家。十一月京兆府长安等九县,山水暴涨,害田苗。”1(唐会要卷44水灾下) 长庆三年秋“洪州螟蝗害稼八万顷。”2(新唐书卷35五行志) 中和四年六月己巳“太原大风雨,拔木千株,害稼百里。”2(新唐书卷35五行志) 对生活方面的破坏:咸亨元年五月,“十四日,连日澍雨,山水溢,溺死五千余人”3(旧唐书卷37五行志) 永淳元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2(新唐书卷36五行志) 天宝十载,“广陵大风驾海潮。沉江口船数千艘,十三载,九月,东都浐、洛溢,坏十九坊。”2(新唐书卷36五行志) 广德二年秋,“关辅大饥,米斗千钱。”2(新唐书卷35五行志) 贞元二年七月“洪州,火,燔民舍万七千家。”2(新唐书卷34五行志) 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饥,人相食。”2(新唐书卷36五行志) 在巨大在自然灾害面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仅凭借个体的力量显然难以保障其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为此,唐初以来,就不断完善各种救灾机构、制度和法令,从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灾后设立临时性的救灾使职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短命而亡的教训,竭力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对于大规模的灾难大都派遣使者勘察灾情,并且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救济措施。据唐大诏令集卷116载,“自汉魏以来,水灾之处,必遣人巡问以安集之,国朝因其制焉,亦命近臣抚恤。”贞观八年正月,太宗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4(唐大诏令集卷103遣使巡行天下诏) 据新唐书卷116载:垂拱中,历司属卿,时山东饥,及善为“巡抚赈给使。”就在这一时期,政府已经正式设立救灾使职了,到了玄宗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救灾使职。如:开元四年,河南,山东,河北发生蝗灾,朝廷让御使狄光嗣,康瓘,敬观道等人担任河南、河北检校捕蝗出巡地方,巡检灭蝗情况。3(旧唐书卷37五行志) 开元十五年,八月,河北州县水灾,命魏州刺史宇文融为宣抚使巡检水损地方。5(册府元龟卷162帝王部命使二) 开元十二年,河北谷贵,又以太子宾客卢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救饥。3(旧唐书卷100卢从愿传) 后来,还有宣慰使和赈恤使参与地方救灾。开元二十年,江南、淮南发生旱灾,而河南数州却被水淹没,次年二月以检校尚书右丞相皇甫翼充“河南淮南道宣慰使”,检校尚书吏部侍郎刘彤充“江东河西宣慰使”,尚书兵部侍郎李镇充“山南道宣慰使”赈济百姓。5(册府元龟卷162帝王部命使二) 据毛阳光先生遣使与唐代地方救灾一文所述,唐代,朝廷共设职遣使赈济多达76次,尤其是太宗和玄宗时期。6 可见,遣使救灾在唐代重大灾难的赈恤方面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唐代不仅设置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并且派遣到地方的救灾官员多是三省或御史台的大臣,在玄宗时期还有位高权重的宦官,可见唐代政府对于地方救灾的重视。因而,设置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就成为了唐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 二、设置常平仓和义仓 唐初,社会经济残破不堪。政府一方面颁布诏令“劝课农桑”,另一方面着手化解阻碍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正常生产秩序,统治者必须注意处理这一矛盾。历代官府常常在农商矛盾最尖锐的春荒秋熟季节,通过“常平仓”实行平粜平籴。这一方面是为了调节农商矛盾,抑制商人投机,更主要的还是为了维持农业生产者的相对稳定。战国时期魏人李悝就有“平籴”的思想,汉代耿寿昌创建常平仓,开创了政府干预“调节粮价”的先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在陕州(今河南陕县)设置常平仓,又在京师设常平监。唐建立伊始就设置了常平监官,通过管理常平仓以达到“公私具济,家给人足,抑制兼并,宜通壅滞”4(唐大诏令集卷110置常平监官诏)。太宗贞观十三年,在主要的产粮区“洛、相、幽、徐、齐、并、秦、蒲”1(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 等八州,设置了常平仓,以调节粮价。后来永徽元年,又在京城东、西二市各设常平仓。开元二年六月敕“关内、陇右、河南、河北五道,及荆、扬、夔、绵、益、彭、蜀、汉、剑、茂等州,并置常平仓。其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二千贯,下州一千贯。”1(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 开元天宝时期常平仓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普遍置仓,有籴有粜。 据新唐书卷52食货志载陆贽言说: 仁君在上,则海内无饿殍之人,盖以虑得其宜,制得其道,致入致歉乏之外,设备于灾沴之前耳。魏用平粜之法,汉置常平之仓,隋氏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给给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沴则随事借贷,不饥则录事分颁。富不至侈,贫不至饥,农不至伤,籴不至贵,一举而数美具,可不务乎? 由此可以看出:唐人关于常平仓的思想及其常平仓制度虽源于前人,但它足以说明,唐人对于常平仓在社会保障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唐代统治者对常平仓的设置和管理比前代更加重视。除了大量设仓外,还广置常平轻重本钱,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积米,粟,布,帛,思,麻,贵则下价而出之,贱则估价而收之。”2(新唐书卷52食货志) 用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政府还扩大常平之法,赈贷给农民耕牛和种子,如:贞元七年,“以关辅牛疫,存者十五六,遣中使市以给之”。5(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 和贞元十九年七月,贷京畿百姓麦种,5(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 以维持社会再生产的稳定和延续。 据通典卷十二常平义仓记载,天宝八载全国常平仓贮粮为四百六十万二千二百二十石,平均每州万余石。朝廷有丰厚的仓本,对于调节粮价,保障农民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起着重大的作用。 义仓出现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工部尚书长孙平上书指出不能只靠强宗富室家道有余者“出私财”赈济,认为“经国之理,须存定式”,首次提出国家赈贷制度化的问题。他建议: 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7(通典卷12食货十二) 贞观二年,戴胄上“请建义仓疏”之后,唐代正式设置义仓。旧唐书食货志叙述置仓经过说: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相戴胄上言曰:“今请自王公以下,爱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理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此后,“民间寄纳与官”的义仓就在政府的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赈恤的责任。直至唐末,尽管义仓储谷时有盈虚,高宗以后义仓谷的用途还有不小变化,但义仓始终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旧唐书卷43职官二载:“凡义仓所以备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我们不难看出,义仓以赈济为职能,常平仓以平籴平粜为职能。常平仓和义仓的职能虽不同,但从他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即主要通过稳定自耕农来调节和维持封建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部门之间的平衡,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所以,常平仓和义仓的设置在救济和保障农民利益,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而,也成为了唐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设立悲田养病坊 病坊是唐代的一种“恤贫宽疾”的社会保障机构。病坊主要收留乞儿、老人、穷困和残疾之人、无家可归及无以为生的人。咸亨元年十月,高宗下诏雍、同、华等州百姓有“单贫孤苦不能得食,及于京师内流冗街衢、乞丐、廛肆者”宜令所司检括具录姓名本贯属,于“故城内屯监安置,量赐皮裘衣装及粮食”,5(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 县官和监官相互管理。这种“屯监”管理方式可以说是早期的病坊。据载,唐代的病坊是由“悲田”演变而来的,初创于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与佛教有关。玄宗开元五年,宋璟奏称: “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今骤聚无名之人,著收利之便,实恐逋逃为薮,隐没成奸。若子路于卫,出私财为粥,以饲贫者,孔子非之,乃覆其馈。人臣私惠,犹且不可,国家小慈,殊乖善政,伏望罢之。其病患人,令河南府按此分付其家。”1(唐会要卷49病坊) 开元二十二年,玄宗下诏:“禁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管”。8(资治通鉴卷241“开元二十二年”) 唐武宗会昌五年,宰相李德裕奏称: “恤贫宽疾,著于周典,无告常馁,存于王制,国朝立悲田养病,置使专知。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各于子录事蓍年中,拣一人有名行谨信,为乡闾所称者,专令勾当。”1(唐会要卷49病坊) 懿宗咸通八年,敕曰: “朕比寒暑致疾,绵滞经时,令旬朔之间。应州县病坊贫儿,多处赐米十石,或数少处,即七石,五石,三石。其病坊据原敕各有本利钱,委所在刺史录录参军,县令纠勘。兼差有行道僧人专勾当。三年一替。连其申奏,候之定数。即以潘镇所进贺疾愈物支还所司。此敕到,仰所在州县写录敕,牓于州县间,并坊市村要路。其州县所给恤绢米,恐之所隐欺。仍委刺史县令设法颁布,不得令到本身。所在给恤之后,一一分析闻奏,俾令速济病,称朕意焉。”4(唐大诏令集卷10痊复救恤百姓僧尼敕) 懿宗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而增加了对悲田的供给,而且改进了对悲田的管理,使之更加系统化。不但有执行机构,而且有了监督的机构及法律的保障。 唐代的病坊起初仅分布在两京附近的佛教寺院,牛肃纪闻中有陕州洪昉禅师建病坊的记载:“昉于陕城中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寺极壮丽,远近道俗,归者如云。”9(太平广记卷437赵叟) 武宗“会昌灭佛”以后,病坊无人主管,武宗听取李德裕的建议,令“有名行谨信,为乡闾所称者”管理。后来病坊不仅推广到大民间,而且范围也由两京地区发展到全国各州镇,成为定制,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福利机构,也成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其他方面 唐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了政府专门设立以上几个部门有针对的进行社会保障外,唐政府还通过颁布诸多行政法令来作为以上社会保障机构的补充。如历代诏令的要求“理丧恤葬”和敬老、养老以及唐律疏议中的相关规定等方面。 关于“理丧恤葬”的诏令,如:唐武德三年六月,诏:“元元无辜,堕于涂炭,转死沟渠,暴骨中原,宗党沦亡,邑居散逸。宜令州县官司,所在巡行掩骼埋骨。”4(唐大诏令集卷114收瘗隋末丧乱骸骨诏) 贞观二年四月也曾下诏“掩埋露骸”,永淳元年六月,“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瘗”。3(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 天宝元年三月敕曰“如闻江左百姓之间,或家遭疾疫,因此致死,皆弃之中野,无复安葬。其先未葬者,即勒令本家收葬,如或无亲族,及行客身亡者,抑所在村邻,相共埋瘗。无令暴露。”4(唐大诏令集卷114埋瘗暴露骸骨敕) 至德年间,颁布收葬阵亡将士及慰问其家口敕对于阵亡将士“悉收骸骨,埋葬致祭。”并且“优恤其妻子”和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4(唐大诏令集卷114收葬阵亡将士及慰问其家口敕) 宝应年间“或岁时不稔,道馑相望,枯骨轉尸,多未埋瘗。其京内外应有旧骸骨,宜令京兆府,即勾当收拾埋瘗,仍令中使,与所由计会致祭。”4(唐大诏令集卷114收瘗京城骸骨诏)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政府于不同时期安葬战乱中死亡的人,因灾疫死亡的人,以及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并慰问家属,这一方面是美化生活环境,并从心理上给人民以安慰,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这种做法也表现了唐政府“以人为本”的政治作风,体现出了政府人性化的一面,这也是唐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敬老、养老等方面,唐朝统治者认为“百行之本,要道维孝”。贞观三年四月诏曰:“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赐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疋。”4(唐大诏令集卷80赐孝义高年粟帛诏) 政府对施行孝道、崇敬老人的孝义之家以及高寿的老人都有大量赏赐。贞观十九年十一月,皇太子监国,为表示“事亲敬老”曾赐宴定州宗姓老人。4(唐大诏令集卷80定州赐宗姓老人宴会敕) 高宗永徽六年十月,立武则天为皇后,赦“天下八十以上老人各赐粟二石,帛三段,百岁以上各赐粟五石,帛十段”。5(册府元龟卷55帝王部养老) 开元二年,玄宗令僧尼按儒家之礼拜父母,并为父母服丧。唐玄宗曾亲自注释儒家经典孝经,并颁布天下,以大力提倡孝道,力图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的社会风气。10 同时,统治者认为“古之为政,先於尚老”,因此,倡导“居则致养,礼传三代,行则就见,制问百年”,并且赐给老人“几杖”和“鸩杖”以示敬老之意。“九十以上,宜赐几杖,八十以上,宜赐鸩杖,所司准式,天下诸州侍老,宜令州县遂稳便设酒食。”4(唐大诏令集卷80老人赐几杖鸩杖敕) 同时,对于病老,薨卒的朝臣也有赙赐,诏令规定,朝臣有薨卒者,自今以后,“其月俸宜全给,仍令更准本月俸料,以为赐给”并且“弔祭之礼,务从优厚”4(唐大诏令集卷101朝臣薨卒给俸料赙赠诏) 唐政府不仅颁布诏令敬老、养老,同时还在病坊之中专门收养鳏寡孤独、无力生活的穷苦老人,确保他们能够平安、幸福的渡过晚年。 在唐律疏议中虽无系统的关于社会保障的具体规定,但仍可以找出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条文。如:对于囚犯的恩宥、优恤和对普通婢女生命的保障。 唐律规定“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11(唐律疏议笺解卷4名例之老小及废疾有犯) 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和七岁以下的小孩免除刑事责任,体现出了唐政府爱幼养老的一面。对普通囚徒行刑的程度和数量上也有限制“诸拷囚不得过三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