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基础知识综合1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计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瑕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l),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汉字注音。qi(_)而不舍伴l(_)宝藏(_)炯炯目光(_)(2)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错别字。_改为_改为_(3)文中“仰之弥高”中的“弥”的意思是_。二、现代文阅读扁担的一生文/范宇(A)扁担像是老了,呼吸微弱地斜躺在长满青苔的墙角,佝偻着腰,毫无生气。多年之后,当我在秋声一片中回到村庄时,扁担落寞的生命状态让我感到震惊与辛酸。(B)老核桃树上几片枯叶偶尔凋零,与泛黄的扁担构成一幅深秋的悲怆画卷,将留守村庄的心灵世界以诗意的方式,呈现无遗。越是诗意,越能让一个在村庄里长大的孩子,重拾在汗水与血泪中浸染过的扁担记忆。在村庄的日子,扁担像是热恋中的情人,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她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C)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最明显的改善,莫过于阴暗潮湿的茅草房拆掉了,修建起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沉默是金。这似乎也是扁担的生命哲学。她不善于表功,仍然静默地立于墙角,以自我的方式存在。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近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便鬼斧神工地改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父亲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男子汉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被冷落了。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忠贞,逐渐土崩瓦解。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冰冷的墙角,一个人,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亦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随后,被当作朽木扔进熊熊大火的柴灶里,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亦或许,在农人的精神世界里,扁担是不朽的,就像他们所坚守的土地与村庄一样,亘古长存。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 . 通读全文,作者重拾了哪些有关扁担的记忆?3 . 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 . 文章以“扁担的一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说说你的理解。5 .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A)(C)两个句子。(A)扁担像是老了,呼吸微弱地斜躺在长满青苔的墙角,佝偻着腰,毫无生气。(C)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6 . “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7 . 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导语”部分是第_句(只填序号)。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8 . 第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9 .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10 . 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三、句子默写11 . 诗词默写(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_)A天之沧沧,其正色邪?B挥手自兹去,啸啸斑马鸣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_,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君离别意,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谁见幽人独往来,_。(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作)(3)理解性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 _,_!”题破山寺后禅院中_,_与陆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虞(y)人:侍卫。焉之:到哪里。12 .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乃往,身自罢之13 . 翻译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14 .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15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十有五(2)曲肱16 . 翻译句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五、名著阅读17 . 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题目。 “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贺龙躲在一个 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李(长林)说贺龙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选段中贺龙的形象是鲜活的。请结合以上内容并回忆所读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贺龙”章节,回答你印象中的“贺龙”形象。六、综合性学习18 . 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走进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舍生忘死,以笔为器,唤醒、激励着国人为自由、民主而战。(1)童年时光。回到鲁迅先生生命的原点,追寻他成长中的足迹,就一定要重读先生的朝花夕拾。请你从此作品中任意选择一篇文章,仿照示例,向大家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主要回忆了他在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题目:主要内容:(2)三位老师。有人说,鲁迅这一生的写作,是结束在对老师的追怀上的。在他的作品当中,共提到过三位老师,请从下面人物中选出不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一项。( )A藤野严九郎B寿镜吾先生C闰土D章太炎先生(3)人物名言。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请你选择一则,结合实际谈感悟。(不少于50字)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