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4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基础运用。大年是感恩的演义。寻根问祖也好,走亲串戚也好,都是教人不要忘本。连同一餐一饮,半丝半缕,都在感念之列。在品尝佳肴美味的时候,在阖家团圆的时候,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这便是年了。于是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大年是敬仰的演义。“_,_”,是关帝庙门的对联;左秦琼,右敬德,是门神。这是我们对忠义的最初感知。中国人让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一年一度地接受对忠义的敬仰,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忠义才配享受香火。大年是“和合”的演义。(甲)_是谐调,(乙)_是团圆。和合意味着键康,意味着平安,意味着绵延昌盛。一家人一族人能不能坐在一桌上,它已经不单单是一顿饭的问题,而是这个家的圆满程度,幸福程度,昌盛程度。大年是喜庆的演义。大年的喜庆如汪洋大海。它在香喷喷的饭菜里,在红彤彤的对联里;在排山倒海的爆竹声中,也在一家人团圆的天伦之乐中。它在年画,在门神,在对联,在社火,更在老百姓的把酒相邀共话桑麻里。1 . 文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缕(l)潜(qin)B缕(l)潜(qin)C缕(l)潜(qin)D缕(l)潜(qin)2 .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合”“和”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合乙:和 B. 甲:和乙:合3 . 下列对“走”字的笔面数和对“化”字的笔顺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走”的笔画共6笔,“化”的第3笔是竖弯钩。B“走”的笔画共7笔,“化”的第3笔是竖弯钩。C“走”的笔画共7笔,“化”的第3笔是撇。D“走”的笔画共6笔,“化”的第3笔是撇。4 . 下列关于文中相关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的关羽而兴建的。关羽因武艺高强、忠义无双被人们称为“武圣关公”。B秦琼、尉迟敬德都是忠勇的名将,清朝小说西游记里还有他们为唐太宗镇守宫门的情节,这可能是他们能成为门神的原因。C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书写张贴,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D“和合”一词不仅指家庭和睦美满,它还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杜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5 . 在第段横线处填入晕适合的对联是( )A抬头迎春春满院,出门见喜喜盈门B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C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D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6 . 下列选项中与第段“大年的喜庆如汪洋大海”一句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A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B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C(新生的猫)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7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祖籍东道主断章取义委曲求全B抉别入场券声声不息化为乌有C驽钝黄梁梦惹是生非中西合璧D训诫掉书袋心弛神往自顾不暇8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法皆斩(按照法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B楚人怜之(爱戴)临表涕零(流)C凡三往(总共)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D国险而民附(地势)岂直五百里哉(通“值”,价值)9 . (题文)(2017届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庇护(b)祷告(do)招徕(li)B挑衅(pn)匀称(chn)嘹亮(lio)C蓦然(m)嗤笑(c)田圃(p)D倒坍(tn)栖息(q)酷肖(xio)10 . 下列句子使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四面山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纤美的百灵鸟向它歌唱。B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给人以心灵的慰藉。C山城夜景异常的美丽,那错落有致的各色灯光好像散落在人间的五颜六色的焰火一般。D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到尘世。11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资江风光带建设工程总面积差不多15万平方公里以上。B初冬的十洲公园开满秋英花,是个美丽的季节。C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D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有音乐天赋,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二、现代文阅读12 . 毕业赠言-胡适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的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亲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_。【2】全文思路精美,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进行填写,以显示全文思路:提出赠言_表达希望与祝愿。【3】第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是_。【4】阅读文中段并答题。这一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作者在这一部分就“做学问”表达了的看法是_。假设这几段文字是一篇完整的短论,那么它的形式是_。【5】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写在下句后面,组成一个浓缩了全文内容的语句顺畅的警句。不要抛弃学问,_。阅读又见南山一文,回答后面小题。又见南山(1)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 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2)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3)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4)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5)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6)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7)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8)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9)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10)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11)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12)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13)这时候我看南山。南山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1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5)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16)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17)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18)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13 . 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1)小时候:_(2)后来:_(3)辗转多年后:_14 . 第(13)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南山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是凝眉沉思的哲人,像是欲言又止的先知。15 .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16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我”是山里人,所以“我”认为山是“我”的胎盘、摇篮和最初的生存课堂。B“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无聊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枯燥,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什么意思都表达不出来。C小时候的夜晚,“我”在读书时会发现书页忽然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月亮一直围在“我”的四周。月亮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月亮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D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男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文字;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E作者在第(6)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使我变成死信”的原因是: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宿感;遗忘了南山,忘记了精神的家园。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折柳”与古人送别的习俗倪方六如果评选古代最有名的“送别”,唐朝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无疑应名列前茅。王维在渭城客舍中设宴,请即将远行的元二喝酒,还写下了著名的离别名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所谓“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因此把送行称为“祖送”。“祖送”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一半多设宴送行,又称“祖饯”, 这种送别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间特别盛行,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一诗,记述的就是他当年离开金陵时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况:其中几句是:“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其实,只要有朋友远行,不论是游玩、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远征,古人都会“祖”一下。出发前,送人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所谓“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杨柳”。“折杨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难免会遇到麻烦,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柳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别时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远行人路上平平安安。细究“折柳送别”的源头,或许在先秦。先秦时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被赋予了一种感情。诗经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诗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霸桥即灞桥。因为当时送人一般送至灞桥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肠寸断。南北朝时期,“折杨柳”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折杨柳有句:“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因为折柳相送盛行,在当年送别最集中的灞桥,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为此,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七)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古人喜欢攀花弄草,所谓“攀花”,就是采折花朵。宋代王安石杖策一诗中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的句子。攀花送别之俗起源于何时?准确时代一时也难以说清,至少在唐朝已颇为流行。李白江夏送张丞亦称:“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 攀花送行在唐朝为何能流行开来?与其时花卉消费习惯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在唐朝,卖花与买花都很平常。唐戴叔伦送吕少府诗称:“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从诗中看,当时由于路边没有柳树,戴叔伦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桐花即梧桐树花,它的开花周期与柳树发芽长叶相近,古人很早就作为农历三月的物候特征记录了下来。中国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拂桐芭”的说法,意即三月份桐树花开了,因为花期在清明前后,古人将之视为“清明之花”,与“杨柳依依”,成为这一时节的共同风景。但古人送别并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樱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随手可摘,都可以送。如唐代诗人元稹曾用樱桃花送别,其折枝花赠行诗写道:“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需要强调的是,折柳和攀花如今都属不文明行为,本文只是介绍一下古人的送别习俗与文化而已。(选自南国都市报2016年5月31日,有改动。)17 . 古人的送别习俗有哪些?18 . 选文两段内客不可调换?为什么?19 . 选文第段面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0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树原产中国,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行道树的主要树种之一。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由此诗可见先秦时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C桐花被古人视为“清明之花”,它与“杨柳依依”成为清明前后的共同风景。D古人的送别习俗是一种文化,寄寓着对行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一路平平安安。现代文阅读人为什么要善良鲁西西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小修车铺。我第一次去大叔那里补胎,他干完活,满手油污地立在那里,对我说:“好了。”我问:“师傅,多少钱?” 他说:“4块。”我忍不住惊讶,在这城市,这种脏累的活,时间成本和店租成本,收费却这么低廉。他老婆闻迅而来,纠正道:“5块。”大叔不高兴地扭过头,冲他老婆说:“我说4块就4块!”他老婆说:“你每次都这样!”战火仿佛一触即燃。不想看两口子因为一块钱而吵架,我连忙喊:“你们不要吵啦!”丢下5块钱跑了。后来我都把车推到他店里修,等待的时候,就会观察他的店面。不足10平方,供一家三口做生意、吃饭,阁楼上睡觉。条件很艰苦。有一次,他修车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他修。我才发现他有一只手的手指不太灵活,仔细一看,发现他的四个手指齐齐断过,是重新接过的。可是,大叔每次修车,要的价格都是那么低。补胎5块,调整刹车5块,家里收到的小书架,抱下来请他帮忙拼装仍是5块。我常常在想,他一天要赚多少个5块才能维持他的生活呢?我真的情愿多给他一些,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做。有一年春节,他回江西老家过年,我发现他回来以后搬到隔壁更小更偏僻的店面。我向他买了充电器,用了几个月,充电器被我弄坏了。我带着旧的充电器跑下去,对他说:“师傅,买个充电器。这个坏了,给你。”(我是想把坏的那个给他,好让他回收卖一点钱。)不料,他看了一眼坏的充电器上的字,然后对我说:“你这充电器超过保质期有几天了。不过我还是给你换个好的吧!”我把钱递给他。他不肯收,他说:“不要钱,我帮你换了。”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非常的感动。为什么一个这么贫穷的人,仍然愿意对陌生人心怀着慷慨,愿意给予。他明明比我更需要钱。我愣在那里,但我没有拒绝他的好意。只不过是几十块钱, 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憾我内心的善意。只是后来,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贵的。有一次我的车坏了,需要更换刹车零件。他告诉我,店里的刹车零件从20块到100块,价格不等,问我要哪一种。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100块的。因为我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利润可以高一些。事实上,他的价格总是比外面要便宜。(21)有一天,车在半路上爆胎了,我不想在就近的修车店处理,就气喘吁吁地推到他的店里,花了半个小时,搞得我汗流浃背。(22)我心里有个可笑的想法,想要让他多赚点。我把车放他店门一扔,交待师傅“我一会儿再回来拿。”等我洗完澡再下来,发现车还没修。我就吃惊地问:“师傅,怎么还没有修啊?”(23)两口子笑呵呵地站在门口冲我说:“因为要换胎,价钱高,没有经过你同意哪敢换啊。”(24)我认真地对他说:“师傅,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你觉得怎么修就怎么修,要多少钱就多少钱。” 这是我第一次当面赞美他。(25)真正的善良是大叔这样的人。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26)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我想,我所能做的最大善良,就是坦然接受对方的给予的善意。呵护这份善意,不轻易同情与施舍,让善良的人用他们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21 . 文中的“我”用自己的方式屡次帮助修车的大叔。请概括“我”帮助大叔的三件事。22 . 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画线的语句进行品析。(1)品析段中画线句中加点的词,从中可以看出大叔是个怎样的人?“我说4块就4块!” “你每次都这样!” (2)第段中画线句如何理解“只不过”几十块钱,“我”却说是“庞大的”善意?只不过是几十块钱,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憾我内心的善意。23 .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换成“人要善良”,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24 . 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人为什么要善良。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那一刻,恰好不闪亮大爱无痕(1)笔试成绩很突出的姚天良到一家企业面试,一关一关下来,颇为顺畅。(2)“吱”的一声,希望刹住车。(3)钳工现场,刚开始,姚天良就弄断了一根钢锯条。不一会儿,手套脱线缠住了工件。后来,他的手机猛然震动,一哆嗦,工件上留下了痕迹勉勉强强留下一个半成品工件,他黯然神伤地离开了现场。(4)所有的考官最后一刻都投了否决票。(5)失败的姚天良,像墙上撕下的一张纸,摇摇摆摆,失去了往昔的自信。在自己得意的事情上被挫败的人,心理最难受。(6)千求万求,他托朋友找了份保安工作,勉强维持生计。(7)他精力充沛,当过兵,有很好的体质,闲得无聊的晚上,就再次托朋友找些零活干。(8)零活儿,大都是做精细的磨具。零活儿的主家,正是他曾去面试的那家企业。(9)参军以前,姚天良就是非常优秀的钳工。到这家企业面试,姚天良也是抱着十拿九稳的心态,觉得没一点问题,结果悄无声息就失败了。(10)他干零活,主要是为了不让自己寂寞,不想让技术熟练的双手生锈。(11)朋友介绍的活儿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当然,薪酬也越来越高。姚天良曾经被压抑的心灵,一度因为这些零活再次飞扬。他是个挑战型的性格,越是有难度,就会越深入钻研。他还亮了几手绝活,让对方越来越满意。(12)一天晚上,朋友带来了一位陌生人,请姚天良出去喝酒。(13)陌生人对姚天良很客气,朋友对陌生人很尊敬。陌生人详细询问姚天良过去的经历,最后,他问道:“有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不到有用武之地的企业上班?为什么还干着你不喜欢的保安?”陌生人的这句话,让姚天良情绪亢奋。(14)他猛地灌下一杯酒,怒冲冲地说:“那老板没眼光!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他准会高薪聘请我的。”(15)朋友脸色发青地制止姚天良,可已经晚了,他的话如一枚桃核,“砰”地一声砸在桌子上。而且,意犹未尽,还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陌生人没有阻拦,朋友却适时地制止他:“你胡说什么,这就是我们经理。”(16)一时间,姚天良惊呆了。他觉得,朋友好不容易为自己争取来的机会,被自己又弄丢了。(17)没想到经理并没有发怒,而是和蔼地问起他面试时的情况。(18)姚天良想了想,才说:“那天早上,我的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训了,休学在家。我心情糟糕透了。钢锯条一断,我其实已经没有了兴趣。”(19)经理听到这里,主动把手伸出来:“那天你根本就不在状态,对吗?”(20)姚天良点点头。(21)经理说:“其实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导师最看好的,也最有希望留校。可不知咋回事,最后一次演讲时,我竟然口吃起来,丧失了机会。大家都很惋惜。可实际上,这一次检验的,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水平。”(22)经理忽然高声说:“你也许不知道,正是最近你的一次零活,让合作方相中了我们的技术,接下了三百万的一个订单!”(23)姚天良进厂不到两年,如今已是生产副厂长。(24)再录用人时,姚天良总要多试几次,他深有感触地说:“想找到金子,有时不妨多擦拭一次。”(25)金子蒙尘的那一刻,恰好不闪亮。人生中的好多相逢,也如此。(选自思维与智慧)25 . 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6 . 理解加点词在文句中的含义。(1)他干零活,主要是为了不让自己寂寞,不想让技术熟练的双手生锈。(2)“想找到金子,有时不妨多擦拭一次。”27 . 请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姚天良的性格特点。28 . 联系自身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29 . 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读了本文获得的启发或者引发的思考。三、语言表达30 . 根据下面画线语句进行仿写,要符合语境。做一朵小花,静静地开在时光中,即便不美丽,也要有修养;_。生命的丰盈在于内心的饱满,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平常心。31 . 写作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读下面的思维导图,将右上角的圆框补充完整,并用这种观察方法描述一下你观察鲜花后的感受。(不少于50字)32 . 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 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正确的顺序:_33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解释词语。狼藉:_(2)造句。祸不单行:_34 . 翻译下列句子。(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35 . 贪婪的狼最终被屠户所毙,贪婪的人最终也一无所获。读下面的一段话,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连贯、得体的话。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多地抓出一些栗子,但当他想把手拿出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一些吧,_”36 .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有关“锐词”的材料。根据材料,说说什么是“锐词”。 (材料一)锐词: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材料二)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