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案_第1页
《墨子》教案_第2页
《墨子》教案_第3页
《墨子》教案_第4页
《墨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墨子选读兼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让学生看课本“引入话题”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举要 既以非之(“以通已)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教驯其臣(驯通“训) 破碎乱行(碎通萃”) 贵必敖贱(敖通傲”) 2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今义:破成碎块。)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连词来;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一词多义 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独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惟独,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4、串解课本中其它重要词语。 五、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三、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见课本第一段。 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五、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六、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爹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爹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的吗? 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节葬: 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负担。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非命: 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宿命论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七、写作特点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最后一段。 八、布置作业:预习非攻 非 攻学习目标:掌握重要的实词、特殊句式。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学习重点、难点:实词、虚词积累;理解、运用“非攻”思想。教学过程:一、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二、 作者简介:墨子,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低微,注重节俭;注重实践,善于制作;学术上,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三、 析题:非:非难、责怪。非攻:谴责攻打侵略别国的战争。四、 检查预习。朗读课文。五、 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知识盘点:1、 通假字: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通“滋”,更加。2、 词类活用: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众闻则非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非难,责怪。3、 特殊句式: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甚”后省略了“于”。从而誉之,谓之义。省略句,“谓之”后省略了“为”字。六、 课文研讨:阅读课文,思考:题目是“非攻”,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明确:不是。那么,文中列举了那些行为?(分组讨论)(天下君子如何看待“攻国”?)板书: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攘人犬豕鸡豚。 入人栏厩,取人牛马。 杀不辜人。 攻国。大不义。(论点)七、 从中可看出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层层铺垫,对照鲜明。文章的主旨表现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层层铺垫。先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越来越严重,不义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八、拓展延伸: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反战题材的作品,有哪些?杜甫石壕吏,战争让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现实: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谴责。九、合作探究:“非攻”能否改为“非战”?明确:不能,墨子反对的是非正义的进攻性战争,并不反对一切战争。公输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十、小结。十一、高考链接作业布置。尚贤教案一、 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文清晰的行文思路。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二、 过程与方法:1 抓关键词句,理清本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2 学习墨子运用对比、比喻、事例进行说理的方法。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2 树立争做人才、尊重人才的意识。四、 教学重点、难点: 1. 抓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旨。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3. 学习墨子运用对比、比喻、事例进行说理的方法。五 、教学方法:引导法 探究法 六、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图片导入)(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师补充)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二、 朗读课文(随机安排)三、 自学合作探究:重!(学生讨论完成)任务: 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关键词语,把握作者观点并理解(1):反面论证“尚贤”的重要性。( 为什么 ) (23):正面论证得“众贤”的方法。(怎么样)(45):举例阐述尚贤原则。 (怎么样) (6):结论:尚贤,政之本也。(中心论点)四、教师导学 难!(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写作积累)行文思路: 现象:王公大臣失其所欲,得其所恶。原因:不能尚贤事能。结论:尚贤能事。方法: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爵高禄厚政令。原则:大尚贤事能 小不分贵贱 任人为贤中心论点:尚贤者,政之本也。五、拓展(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1. 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 ,并建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试谈谈墨子这一主张在我们当今有何借鉴意义。(灵活设计)2.班级内如何践行这一思想。六、作业:1. 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 探究本文写作技巧。七、关于人才的激励语。(灵活)尚贤教案五、 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六、 教学重点: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七、 教学思路: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八、 课时安排:三课时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四、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五、 朗读课文六、 文本解读(一) 第一段1 释义并翻译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治:治理得好,太平 本:从根本上 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 在:在于 事:让做官(任用) 将:就 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2 朗读指导(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 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 将在于众贤而已。3 翻译指导: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4 概括本段内容:1) 找出中心句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 “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二) 第二段1释义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术:方法 奈何:怎么办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三) 第三段1 释义并翻译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 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将:才 厚:纯厚 乎:在(介) 辩:有口才 道术:治国方法 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 珍:比喻人才 佐:辅佐的臣子 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2 朗读指导:1) 排比句读出气势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4 概括本段内容: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2) 概括段意: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七、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八、 作业布置: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说;因为、暴乱、政治;悦、王、疾病、美、法。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胜、臭、今、修、因、走、触、耒、冀、为。 3、学习古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加设法、喻证法。 教学重点: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2、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文言语法现象。 2、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短篇守株待兔 ,幽默的无声动画使多数学生笑了。教师就势提问: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它的寓意是什么? 生答:比喻一类不劳而获的人。他们不愿老实工作,想侥幸得到收获。 师补充:这是我们现在对这个寓言的最普遍理解,但是原著中,作者写这个寓言并不是想说明这点。那真实的韩非子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近韩非子,让我们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师板书问题字词。 不胜 shng (古音破读) 果蓏蚌蛤 lu bng g 腥臊恶臭 xi(词“臭”为词义缩小) 决渎 d (课文下的注释du是错误的) 钻燧取火 zun su 鲧禹 gn 耒 li 2、投影重要字词句。 (1)、实词: 1、而民悦之 (意动) 而民说之(通假,通“悦”,意动) 2、使王天下 (名作动) 3、民多疾病 (名作动)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假设)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意动) 6、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效法 陈规旧例) 7、因释其耒而守株 (于是) (2)、虚词 1、必为鲧禹笑矣 (被) 2、因为之备 (替) (3)、古今异义词 1、桀、纣暴乱 (暴力混乱) 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措施治理) (4)、句式 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状语后置) 3、翻译重要句子 (1)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假如在夏朝有人搭木头做成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木头来生火,就一定会被鲧禹笑话。(状语后置句) (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道,不效法成规旧例,研究当世的事情,于是就给它准备(相应措施)。(省略句) (3)宋人有耕者 有个耕田的宋人。(定语后置) 三、解读文章结构。 师:找出文中共有几处“为笑”?分别是什么? 生:四个 分别是:比为鲧禹笑矣、必为汤武笑矣、必为新圣笑矣、身为宋国笑。 师:大家互相交换一下意见,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被耻笑呢? 生: 生产力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旧的事物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四、深入解读。 师:文章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讲解:如要证明“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中心,即举出一些这样不效法先王的例子。可文章前半部分却说了效法先王的可笑结果,这不是举例论证。要说明正面的中心,假设反面事例的结果,反推出中心的论证方法叫:假设法。假设法(本文论点之前的文段):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生: 还有寓言论证。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用寓言论证是一种生动的论证法方,它属于喻证法的一种。喻证法(本文论点之后的文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论点。比喻论证重在相比,暗其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师追问:守株待兔就是本体,它比喻了什么呢?是开头所说的比喻不劳而获的人吗? 生:比喻残暴的统治者。 师:如果改编成那个在田里劳作的人整天坐在树桩下杀兔子,就可以说它是比喻残暴统治者了。联系论点部分,想想韩非子到底为什么创作了守株待兔的寓言呢? 生:讽刺那些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 五、升华主题 投影韩非子生平,结合课文注释介绍,了解为什么他要创作这样的寓言。 韩非子其人:韩非是战国末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师: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生:应该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的措施。 师小结: 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韩非子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社会,不如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他的法家思想远远不同于当时的儒、道、墨思想,他认为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末期,这些形而上的思想不能满足社会实际。故极力推崇法家思想才是最合适的思想。 六、比较作业 从内容、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的寓言。 七、板书: 文章结构 上古:构木 钻燧 人物 耕田的宋人 为笑 法 统治者 中古:决渎 结 不期修古 结 事件 守株待兔 为笑 法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近古:伐暴乱 论 不法常可 论 结果 为宋国笑 为笑 法 为历史笑 当今 假设法 中心论点 喻证法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学习和归纳重点字音词汇。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阅读浅显的文言文。3、 情感目标:感悟韩非子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哲理,体悟其对社会人生洞察和思考之深。【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掌握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朗读、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堤溃蚁穴,价重连城,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自相矛盾;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汗马功劳、华而不实、路不拾遗这些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教会我们洞察社会人生,思考世间万象的真谛。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去重温那些经典的寓言故事吧,一起分享韩非子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二、韩非子及其思想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人,法家、思想家、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之一。荀况的学生。因多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便发愤写作,有著述十余万言。其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即秦始皇)见而爱之,以不见其人为平生恨事。后出使秦国而被留于秦;不久遭李斯诬陷致死。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况的法术思想,吸取了前辈法家的学说,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即高度集中权力,制度和依据法律,使用权术来统治国家;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文艺,十分强调“功用”标准,以能否对“法治”起作用来衡量作品的好坏;重内容,不重形式。其“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论画名言,含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因素。现存韩非子五十篇,个别篇目为后人增附或由他书窜入。五蠹孤愤说难为其代表作。其作品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不发空言;常以简短风趣的寓言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颇为生动、形象,对后世政论文体的写作和发展均有影响。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削足适履等篇,为人传诵至今。三、熟读课文1、一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2、二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归纳重点文言知识。通假字鱣似蛇。(“鱣”通“ 鳝”)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曩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一词多义 太宰因弗复见也。(连词,“于是”, “就”)因 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介词,“趁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代词,“他的”)其 虽远越,其可以安乎?(副词,“难道”) 绍绩昧醉寐而之其裘。(代词,“自己”) 鲁患其不救乎?(副词,“恐怕”)特殊句式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判断句焉往而不美。 宾语前置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状语后置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被动句4、 学生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巩固重点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 自由熟读课文内容。二、 讨论、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1、课文讲述了哪些寓言故事,分别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课前布置问题,并将学生分成14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老师指正) 明确:“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揭示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子胥脱珠” 讲的道理是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借助于机敏灵巧的机智摆脱困境。 “庆封走越” 这个故事反映的道理主要是,一个人想要远祸全身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之策。 “绍绩昧巧谏宋君” 在于劝谏国君凡事节“度”的。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连酒都可以亡国,其他声色犬马,各种诱惑多了去了。韩非只不过是拿酒说事而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玩物丧志”。 “远水不救近火” 它的寓意很清楚,是指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人们做事情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建立战略眼光,这样决策才不会目光短浅。 世界是矛盾的,事物是复杂的,但事物之间又有机联系在一起。人们只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 “卫君论剑。” 一个人对别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