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PPT精选文档_第1页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PPT精选文档_第2页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PPT精选文档_第3页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PPT精选文档_第4页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PPT精选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聚落分为哪两类?它们有什么不同?,城市,乡村,4,半坡遗址复原图,思考:为什么当时先民选择居住在河谷阶地,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那些便利?,河谷阶地,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即接近水源,取水方便,又不会被洪水淹没。,半坡村落,由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沿河谷两岸伸展,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梯状地形。,5,团聚型,6,7,8,丽江古城,阅读书本89页材料,思考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想一想,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丽江地处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夏季因为地海拔高和处于雨季,所以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1)筑城:利用地势较高的平地坝子。(2)气候:依托西面和北面的山岭,冬季风难以到达,夏季风可以润泽。(3)水源:雪山的水资源可用。,11,案例二,12,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4、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那些?5、说明你所在地形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3、城镇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上,各城镇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4、如自然因素中的水源、气候、河流,人文因素中的交通、矿产资源、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盆地地形封闭,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盆地中部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13,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5,想一想: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图中国地势三大阶梯,图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1.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2.关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交通线路密度的特点为西疏东密。原因:第三级阶梯地区海拔较低,以平原与丘陵为主因而交通线路线较多,密度也最大;第一第二阶梯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起伏大,因而交通线路稀疏。,活动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区,16,17,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可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1.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多呈”之”字形分布,活动2,2.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18,减缓道路的坡度,但建设费用较高.,高原山区“之”字形公路,19,二十四道拐,滇缅公路,20,平原网状公路,21,活动3,22,兰州,图铁路选线,三种铁路选线方案中,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极大困难;方案线路较长,基本沿山谷修建,但中间也需要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方案尽管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相比而言方案相对合理。,在图中,有、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其中相对合理的是方案,为什么?,在交通选线时:1、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2、降低工程造价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