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1页
山东省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2页
山东省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3页
山东省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4页
山东省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憎恶(w)惧惮(dn)惊骇(hi)钦佩不已(qn)B荒谬(mio)震悚(sng)哀悼(do)荒辟(p)C取谛(d)暑名(sh)絮说(x)烦燥(zo)D愧怍(zu)掳去(l)滞笨(zh)晌午(xing)2 .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作者本人儿时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依次是描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名句。3 .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B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历史,烽烟指战争,桃李指学生,须眉指女子,手足指兄弟,伉俪指夫妻等。C成语“诲人不倦”“刮目相待”“扑绷迷离”分别出自于论语十二章,孙权劝学、木兰诗。D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子夜等。4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垠(yn)字帖(ti)九曲(q)连环鲜为人知(xin)B接济(j)揩油(ki)炽热(ch)锋芒毕露(l)C挟着(xi)气氛(fn)强大(qing)目不窥园(ku)D哺育(b)亘古(gn)愧怍(zu)气中斗牛(du)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地努力,是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B神威E级计算机落户济南,未来其计算将超过每秒百亿亿次左右。C为喜迎祖国七十华诞,学校团委将举办“祖国,你是我的骄傲”诵读D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6 . 下列句中加( )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重温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炫耀)文化、涵养心灵。B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C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D小彭真是(别有用心),策划的五四青年节活动形式新颖,令大家赞不绝口。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多雪的冬天聂运伟1974年的冬天,我正在湖北随州插队。那年,雪非常大。满眼白皑皑的景色,饥饿的乡村连炊烟都快绝迹了。无聊至极的日子里,听说百里外的村子里一个女知青有一本柯切托夫的小说多雪的冬天,那个时代的稀罕物。为了读到此书,我决定来个雪地里的长征。认识这位女知青的同学告诫我:千万别去,那是一个眼中无人的人,根本不会搭理你。在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今天的学生是无法理解一本期盼已久的书所产生的yu hu会有多么的大。不管路途遥远,不管风大雪厚,不管饥肠辘辘,不管身无分文我去了。路上走了两天,到了书的主人门前,敲门。一个冰冷的冬妮娅,连我的话都没有说完,就“啪”地一下关上了门。我当时想,保尔太幸福了,他的冬妮娅是多么地善解人意啊!那年,我19岁,早已练出一身“活着”的本领,各种各样的冷眼、白眼,压根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太多反应,相反,书的主人的高傲激起了我莫名的亢奋:我一定要看到这本书!我掉头去了一位老乡家,把命根子一样的20斤粮票送给了老乡,说:我在你家里住几天。从老乡的嘴里,我得知书的女主人因“黑五类”的身份,在同来的伙伴都招工走后,便开始对人冰冷起来。第二天,第三天,我每天都自带斧头去那位女知青的门前,把一堆老树疙瘩全部劈开,码好堆在门前。做完后,我往紧闭的大门里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来我总会读到多雪的冬天的,但我不会忘记这个多雪的冬天的,再见。那天,也是岁末。晚上和老乡喝了点酒,早早进入了梦乡。鸡叫头遍的时候,我醒了,该走了。推开屋门,雪地里有一团燃烧的红色,一条红围巾包着一本书,在雪夜里绽放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的那团火光。书里夹着一个纸条:不许带走,看完后放在我的门前。我又多呆了一天,还书的时候,我依然用那条红色的围巾把书包裹得严严实实,悄悄放在书的主人的门前,不是不敢敲门,而是第一次领悟到庄严和静穆。门缝上插着一个信封,我知道,那是给我的。信的封口粘得很紧,信封上写着:回去看!我觉得这是圣洁的三个字,是不能亵渎的。两天后,我打开了信封,娟秀的笔迹书写了四行诗:你在门外,我在屋里;你在雪地里看书,我在心里读你。肯定是流泪了,我把这张纸条慢慢吞进了心里,每个字都融进了血液,我甚至听得见血管有力跳动的声音。许多年后,当我看“血脉贲张”这个词时,我就想到那个多雪的冬天,就会听到血管跳动的声音,就开始执著地认为,当一首诗无法唤起我对多雪冬天的回忆,不能给我血脉贲张的感觉,我不会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三十年后,我和书的女主人有一次邂逅,她并没有走出不幸,但她告诉我:从那个多雪的冬天以后,她不再怀疑人和人是可以沟通的,书就是沟通的媒介。四十多年了,那份因书而激发出来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刀刻一般留存在心底,每念及此,人生的暖意便苏醒了,并将永远温暖着我的人生。(注释)插队:文革时期城市里的中学生毕业后去农村生产队劳动,这些学生叫“知青”。冬妮娅:和后文的“保尔”,都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人物。黑五类:是文革中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的合称。7 . 根据拼音写汉字,yu hu _。8 . 第加点词“活着”在文中的意思是_,其引号的作用是_9 . 第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作简要分析。10 .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饭可吃无书可读,是插队知青最深刻最惨痛的集体记忆。B读书做诗写信交流,是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萍水相逢,相持相携。D人与人相知相识的重要途径,是真心的理解和真诚的对话。11 . 本文的标题“多雪的冬天”,不可改为“借书”,请简述理由。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知入”与“知出”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2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D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13 . 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14 . 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5 .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精思”就是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B读书就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C阅读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方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D“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三、句子默写16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杨花落尽子规啼,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遥怜故园菊,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夜发清溪向三峡,_。(李白峨眉山月歌) 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四、课内阅读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7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期日中期:_ (2)尊君在不不:_(3)待君久不至,已去去:_ (4)下车引之引:_(5)元方入门不顾顾:_18 . 翻译下列句子。(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9 . 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做简要分析。20 . 从本文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五、诗歌鉴赏2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得知消息后,杜牧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1)“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运用了_的写法,表现了扬州禅智寺_的特点。(2)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_六、名著阅读22 . 阅读水浒传选段,完成题。A当下和史进吃得饱了,各拿了器械,同回瓦罐寺来。到寺前,看到崔道成,邱小乙两个,兀自在桥上坐地。A大喝一声道:“你这厮们,来,来!今番和你斗个你死我活。”那和尚笑道:“你是我手里的败将,如何再来敢厮并?”A大怒,抡起铁禅杖,奔过桥来。那生铁佛生嗔,仗着朴刀,杀下桥去。A一者得了史进,肚里胆壮,二乃吃得饱了,那精神气越使得出来,两个斗到八九合,崔道成渐渐力怯,只办得走路。人物A是指_。写出两个与A有关的故事情节。_。七、综合性学习23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清明节,一些上班族因为没时间回家祭祖,于是网上兴起了清明节代客哭坟。在墓前嚎啕大哭的人,可能和墓地里面的人毫无瓜葛,他们只是“代理扫墓”的业务员。通过微信直播,让雇主看到祭扫情况。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做法不可取,因为“清明节”是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表达的是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代客扫墓和微信扫基让祭扫变了味。一些年轻人认为,这也是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