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中考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毕业了,全班同学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B(那怪物)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C气势恢宏的见过七十周年阅兵仪式,让屏幕前的师生看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D本来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事,她却絮絮叨叨说了半天还让人弄不清到底想说什么。2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的小说家吴敬梓。B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来排列,因此孔子在家排行老二。C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如“家父”“家兄”;尊称对方的亲属朋友用“令”,如“令郎”“令嫒”。D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中的“黄发”“提携”指的是老人,“垂髫”“伛偻”指的是小孩。3 . 请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秩序井然(zh) 深邃 (shu)撺掇 (du)羁绊(j) 睿智(ru)B肆无忌惮 (tn)嗔视 (chn)狭隘(i)炽热(ch)粲然(cn)C叱咤风云(zh)脑髓(su)秕谷(b)讪笑(shn) 冗杂(rng)D尽态极妍(yn)嫉妒(j)澎湃(pi)哺育(p)磐(pn)石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进美丽的大明湖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B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C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D这是一批有志之士,他们有不畏劳苦的精神,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高峰。二、字词书写5 .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蓬蒿(_) (2)笨拙(_) (3)n(_)烦(4)吹毛求c(_)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问题。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陈凌最近,朋友圈里流行一个小游戏:七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这道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起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有一位名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两位徒弟,一位徒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所讲的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虽然人在听讲,心思却在“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终,学成之后,水平远不如前者。师出同门,却有高下之分,与其说是智力不同,毋宁说是专注有别。正如哲人所言,“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须力有所精。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从表面上看,是外物纷扰、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由还在于心不静。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花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样一番对答,也启示我们:心有所主,哪怕纷扰再多,也不会乱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都无需外界干扰,自己首先便难沉住气,更别说专注一事上下求索了。“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当然,专注绝非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有人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世界嘈杂,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的专注,却可由我们自己把握,不是吗?(2016年01月11日 人民日报 )6 . 第段中,作者从朋友圈流行的小游戏说起,好在哪里?7 . 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8 . 简析第段的论证思路。9 .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筷子,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古时称为“著”,后流传到南方,因“箸”的谐音为“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讨个口彩。又多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所以给“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便流传开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元培曾在法国设在餐宴会招待客人时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用筷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材料二)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材料三)下边是关于法国和中国餐具的图片。10 .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筷子”都蕴含哪些文化信息。11 . 请仔细观察下图,说说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写作提示:说明要素要全面;思路清晰;80字为宜。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春风里的山茶花今年,春天的脚步仿佛来得迟一些,但窗外的那棵山茶花又开了。我坐在办公桌旁,抬头面对窗外,就可以看到在春风里绽放的火红的山茶花。每每走过树下,我都会驻足片刻。这是一棵野山茶花,非常普通,树干和树叶与满山遍野的油茶树没有什么区别。树高不过三米,树冠呈伞状,树干表皮如小孩的皮肤,黄里透着淡红色,细看表面还有一层白色粉末,光滑圆润。椭圆形的树叶比油茶树叶略显宽大而厚实,树叶正面青绿油亮,背面深绿略显粗糙,叶缘有微小的齿痕。山茶花树四季长青,春夏生长速度较快。初秋时节,枝头就孕育着莲子般大小的花蕾,那小小的花蕾经过秋霜冬雪的洗礼,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枝头,总有一两朵茶花就会迎风怒放,露出红艳艳的脸庞。即使遇到冰冷的雨水,甚至是湿润的冰雪,茶花也义无反顾的张开宽大鲜红的花瓣,向人间吐露出金黄色的花蕊,传递春的芳香。如今已是花满枝头,如火如荼。在春日的阳光下,叶子绿油油地泛着润泽的光,在层层叠叠叶片之间,那花朵色泽鲜红亮丽,还有几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吐出一点儿诱人的花蕊,欲张欲合。那血红色的花朵,随风抖动, 显得超然脱俗,神韵天然,鲜艳而不妖冶,与河岸上粉红的樱桃花,金花色的香叶子花交辉相映。人们路过树下都不由地赞叹:这花真美!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棵野山茶花的故事。二十年前,我刚师范毕业就到这所农村学校来工作。有一年春天,老校长从深山高岭的高田村家访回来,带回一支野山茶枝丫,把它扦插在学校的花池里。来年春,茶花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野山茶居然活了。岁月无情,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岁月有痕,茶花树已高过人头,校长也已老了,昔日和小伙子们一起在球场疯狂的汉子已成了白发两鬓的老人。他常说:“我的一生曾经荒废了十八年,人这一生有几个十八年啊!”他原在外县一所中学工作,也曾在家劳动耽误了十几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乡建了一所中学,于是,他离开那所条件优越的学校,来到偏僻的家乡开始新的旅程。他常常对我们说:“乡亲们不容易啊,为了孩子读书,村民勒紧腰带,扛着木材来建这所学校。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重啊!”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九月,正是山村孩子高高兴兴背起书包上学的日子,他却突发脑梗塞而卧病在床,不得不提前离开自己热爱的校园。因为他爱养花,办理退休时,我说帮他把那棵茶花树移走。他双手扶着那树干,抬头仰望树冠,说还是不移了,这里更适合它。就在他退休后的第二年春天,这棵山茶花第一次开花了,虽然仅仅零星几朵,但是开得很鲜艳,展开的鲜红花瓣就如孩子圆润而灿烂的笑脸。于是,每年的初春,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枝头,总有花儿迎风绽放。在树下,常常有孩子追逐嬉戏,也常有阵阵的啧啧称赞声。每天,孩子们按时扫去地上的落花,却从未见过有人采摘。树上,常常看见各种鸟雀跳跃在花丛之中,与飞舞的蜜蜂争相吸吮着花蜜。一只黄雀立在枝头,拍打着深黄色的翅膀,唱着嘹亮的赞歌:又一个春天来了!今年,我从教正满二十年。花开花落,一个愣头青年,现已是不惑之年,岁月在我的额头刻下了挥之不去的痕迹,我没有幽怨,更多的是感激上天给予的恩赐。有时,回校看望我的学生会好奇的问我,这么多年了,那么多的老师,有的改行了,有的调走了,有的进城了,我为什么还留守在学校。也有朋友心怀善意地和我开玩笑,说我不思进取,原地踏步。我都会一笑了之。这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学生,我觉得这里更适合我,我的根已深深扎进这片深黑色的泥土,哪怕严寒酷暑,我等待的是山林里拂过的一缕春风,释放的是脉络里输送来的芳香,渲染的是生命里张扬的颜色,然后,从枝头悄悄滑落,化作春泥碾作尘。今年,春天的脚步确实来得迟一些,但窗外的那棵山茶花又开了。12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13 . 阅读第段,说说我从“愣头青年”到“现已是不惑之年”,一直“还留守在学校”的原因。14 .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5 . 文中第7段有什么作用?16 . 文中的老校长和“我”,作为一名教师,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一直扎根山村,默默坚守。读完上文,请谈谈你对这样的老师的评价。四、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选自醉翁亭记)(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17 .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泉香而酒洌(清)B伛偻提携(提拔)C攒蹙累积(聚集在一起)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以前,从前)18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攀援而登学而不思则罔B至于负者歌于途游于是乎始C故为之文以志属予作文以记之D颓然乎其间者悠悠乎与颢气俱19 .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写了滁人游、太守宴和众宾欢三幅画面,其中把滁人游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把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B(甲)文写太守醉是为了写乐,是为了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全段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人情味。C(乙)文写西山之“异”吸引着作者,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D(乙)文中的“犹不欲归”写作者虽醉而流连忘返,表明作者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20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21 .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五、句子默写22 . 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1)自嘲诗中最能体现鲁迅爱憎分明的句子是: _,_(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_,_,_(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国恒亡”原因的句子是:_,_(4)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_,_,_。(高尔基海燕)(5)人的美德犹如_,_。(培根论逆境六、诗歌鉴赏阅读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完成小题。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释)一般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中秋所作。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妨:遮蔽。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23 . (1)说说“人生几度新凉”一句中“新凉”的含义。(2)赏析“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的妙处。24 .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远远不止是诗人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B“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诗人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C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中,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悲情婉约背后旷达的一面。D与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相比,两词都是 借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 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七、语言表达25 . 根据语境,补全对话,不超过60字。放学路上,甲乙丙三同学展开讨论。甲说:“现在的作业少了,时间多了,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看课外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