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培训1---法律法规标准应用_第1页
职业卫生管理培训1---法律法规标准应用_第2页
职业卫生管理培训1---法律法规标准应用_第3页
职业卫生管理培训1---法律法规标准应用_第4页
职业卫生管理培训1---法律法规标准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管理员培训之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及其应用,重点内容,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应用标准依据应用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卫生法的渊源-卫生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宪法全国人大制定,最高效力。是制定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的渊源。法律-是指有全国人大(基本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则等)及其常委会(基本法以外的其他,如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合同法)制定的法律文件。,行政法规-国务院依法制定的有关法律文件。他处在低于宪法、法律高于地方法规、规章的地位。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国务院制定并以国务院的名义直接发布的如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2】344号)(国务院令【2011】591号,12.1)另一种是由有关部委提出法规草案,经国务院批准,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立法法颁布后停止执行第二种观点。法规性文件国务院制定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是国务院制定行政措施、发布行政决定、命令的公文载体。其效力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行政法规的效力,但只要不与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其效力应当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市包括省会城市(济南)、计划单列市(青岛)和经国务院批准的(淄博)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文件。部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办事机构制定的法律文件。包括自制和部门联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省、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如山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省人民政府令【2011】第239号2011.07.28)自治条例自治区、州、县经全国人大批准,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技术性法规包括医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卫生标准。卫生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性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国际条约。,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法律法规授权制定的文件效力-卫生部视同规章,其是解释法律,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等。(也可视为法规性文件)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3、职业病目录4、高度物品目录(2003版),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近期发布的配套规章内容提要(一)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卫生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二)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卫生部制定发布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召开职业病防治法配套规章和职业卫生标准新闻通报会,2002年4月),职业卫生管理中常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污染防治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劳动合同法(主席令【2007】第65号)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第六十二条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二)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三)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四)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劳动法,第五十二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第五十三条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四条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第三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第四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第四十九条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第五十条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第二十三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第五十六条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发1987105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11】第591号)(注意12月1日起修正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职业卫生管理过程中常用法规依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二条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可能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劳动保护,适用本条例。第十一条用人单位的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除应当符合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卫生要求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二)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三)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四)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第十二条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高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第十三条第二款存在高毒作业的建设项目的职业中毒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经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第十七条第二款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专职的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和护士;不具备配备专职的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和护士条件的,应当与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由其提供职业卫生服务。第十九条用人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应当熟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确保劳动者安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知识。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有关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中毒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中毒危害防护用品。劳动者经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一个月对高毒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条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第十九条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三)饮用水源、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四)车站、码头(依法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通信干线、通信枢纽、铁路线路、道路交通干线、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以及地铁站出入口;(五)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渔业水域以及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基地;(六)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七)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设施、区域。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的选址,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容易发生洪灾、地质灾害的区域。本条例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储存、使用或者搬运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第二十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根据其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漏以及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第七十条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第七十一条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十九条相关内容(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第二十条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该条例主要是约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工作,在职业病危害评价管理中可以不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所有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第十一条严禁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将粉尘作业转嫁、外包或以联营的形式给没有防尘设施的乡镇、街道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校各类校办的实习工厂或车间,禁止从事有粉尘的作业。第十二条第三款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粉尘作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第四条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类、类、类、类、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将射线装置分为类、类、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第七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与所从事的生产、销售、使用活动规模相适应的,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及健康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职业卫生标准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场所、设施和设备;(三)有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或者专职、兼职安全和防护管理人员,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有健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措施;(五)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第二十九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第三十四条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标识的,应当一并设置。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或者显示危险信号。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第四十条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重大辐射事故,是指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较大辐射事故,是指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一般辐射事故,是指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根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风险,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第六十六条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造成的职业病的防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2009】第23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2009】第2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6】第49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第23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第63号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2005】第1号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第108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发展改革委令【2011】第9号高毒物品目录(2003版)卫法监发【2003】142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2006】第46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7】第55号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87卫防字第60号山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2011】第239号),职业卫生管理中常用规章依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1号)已在2010年底明令废止。第四条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第八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次。生产经营单位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本文中的“职业病名单”已被2002年4月18日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的通知废止。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民所有制和县级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乡镇、街道、私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第六条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在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因工作需要暂不能调离的生产、工作的技术骨干,调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我们在管理职业病人调离制度时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第十三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第十八条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凡违反规定进行投融资建设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第十九条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各金融机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内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可提高供电价格。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标准规范技术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200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19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195-2007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GBZ/222-2009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90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200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照明测量方法GB/T5700-2008采光测量方法GB/T5699-2008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工业企业职业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95化工建设项目噪声控制设计规定GB20503-92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定HG/T20675-1990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关于在全省开展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四个一”工程的通知鲁卫法监发20087号,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第20号,第二条对下列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须制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一)职业卫生专业基础标准;(二)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三)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四)职业病诊断标准;(五)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六)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七)职业危害防护导则;(八)劳动生理卫生、工效学标准;(九)职业性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第六条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注:推荐性标准被强制性标准引用,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第十七条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解释同标准具有同等效力。,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应用存在的问题,推荐性标准强制使用。如2个评价导则。是推荐性标准。标准要求应急救援,有些单位不管是否存在应急救援的事项,均要求建设单位建立预案并演练。标准的条款理解,照搬,部分是否适用,标准的适用条件不去考证。使用过期标准。GB/T4200-2008同时代替GB935-1989引用诊断标准。-有病人的安置问题如: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5.2.1.6存在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生产车间、设备应按照GBZ158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生硬的当做平面布局去评价。A.7为区别于环境卫生选址要求,本标准的选址与总体布局卫生学要求突出了工业企业周边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工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关环境评价选址要求参见相关标准。,不同标准之间冲突的解决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第十四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第十条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不同标准之间冲突的解决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第六条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法律对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一条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编办2010104号),卫生部:负责会同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拟订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规划,组织制定发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安全监管总局:一.起草职业卫生监管有关法规,制定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监管相关规章。组织拟订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的用人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工程控制、职业防护设施、个体职业防护等相关标准。,标准应用小结,1、行业标准与GBZ冲突部分不适用,可以在行业中严与国标,凡是低于GBZ的不适用。2、GB与GBZ对于同一事项的规定,适用GBZ;对于职业卫生标准,以GBZ为准。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制定职业卫生的GB只能参照。3、标准分为职业卫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在不与gbz冲突情况下适用、,管理过程中气象条件的应用,相关标准要求-举例GBZ1-2010:5.1.4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设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并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参照附录B),以避免与周边地区产生相互影响。5.2.1.4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产生并散发化学和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车间,宜位于相邻车间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两者之间。6.2.1.3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设计高温作业厂房的朝向,使厂房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高温作业厂房平面布置呈“L”型、“”型或“”型的,其开口部分宜位于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6.2.1.8热源应尽量布置在车间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方;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热源布置应便于采用各种有效的隔热及降温措施。6.2.1.9车间内发热设备设置应按车间气流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宜在操作岗位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车间天窗下方的部位。,6.2.1.2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原材料特性以及自然条件,通过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热和水蒸气释放,屏蔽热辐射源,加强通风,减少劳动时间,改善作业方式等,使室内和露天作业地点WBGT指数符合GBZ2.2的要求。对于劳动者室内和露天作业WBGT指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6.2.1.15当作业地点日最高气温35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高温作业时间。6.2.2.1凡近十年每年最冷月平均气温8的月数3个月的地区应设集中采暖设施,2个月的地区应设局部采暖设施。当工作地点不固定,需要持续低温作业时,应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取暖室。,5.2.1.8高温车间的纵轴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当受条件限制时,其夹角不得45。5.2.1.9高温热源应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不能布置在车间外的高温热源应布置在天窗下方或靠近车间下风侧的外墙侧窗附近。6.2.2.5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20的地区,为防止车间大门长时间或频繁开放而受冷空气的侵袭,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门斗、外室或热空气幕。,GBZ15920044.8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4kPa时,应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GBZ/T189.7-20075.1常年从事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月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GBT934-2008(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量方法)5.1应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时测量。,GBZ2.2-200710.2.2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的地区,表8中规定的WBGT指数相应增加1。噪声受风速、风向、湿度等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一览表地点温度地点温度哈尔滨拉萨齐齐哈尔兰州海拉尔酒泉牡丹江银川佳木斯西安长春延安四平汉中延吉太原吉林大同沈阳西宁锦州石家庄丹东张家口大连唐山呼和浩特保定二连浩特北京包头天津乌鲁木齐济南克拉玛依青岛喀什烟台,地点温度地点温度郑州衡阳开封武汉安阳宜昌洛阳成都南京绵阳徐州重庆上海贵阳合肥昆明安庆南宁桂林南昌杭州长沙福州株洲广州湛江海口,温度:平均温度、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夏季室外通风设计温度、最冷月、最热月冬季最冷月时长风速(平均及最高)、湿度风向(全年及夏季主导风向、最小风频-要注意一些特殊项目只是冬季生产如供暖锅炉项目的应用)其他:降雨、降雪、日照、梅雨季节等在检测条件中(要给出室外温度,还要给出监测点的温度湿度等等),风向及风玫瑰图,1.主导风向1.1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左右,对于以16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1.2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如图,假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以看到。最小风频为西北方向,那你看看他的下风向,东北方向并不是最小风频方向,所以要建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职业卫生管理内容,GBZ/T197200710.8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10.8.1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10.8.2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10.8.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10.8.4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10.8.5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10.8.6职业卫生培训情况10.8.7职业健康监护制度10.8.8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10.8.9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10.8.10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10.8.11职业卫生档案管理10.8.12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10.9.3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置,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一项:(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专职的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和护士;不具备配备专职的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和护士条件的,应当与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由其提供职业卫生服务。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A.6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或配备原则可参考表A.1。表A.1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或配备参考原则职业病危害分类劳动者人数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严重1000人设置机构、配备专职人员2人300人1000人设置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2人300人设置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一般危害300人配备专职人员300人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轻微可配备兼职人员,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4.1.2设立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4.1.2.1法定代表人是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最高责任人,全面负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4.1.2.2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可在最高决策层任命一名或几名人员作为分管职业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其职责是:建立、实施、定期评审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定期向最高管理层报告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绩效;组织并推动全体劳动者参加职业卫生管理活动。4.1.2.3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由:法定代表人、管理者代表、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工会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议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和方案,布置、督查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4.1.3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用人单位应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相关组织,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相关组织的责任是:组织执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方针政策;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计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及量化指标,并组织实施;组织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以及劳动者之间(包括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合作与交流,以全面实施其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要素;负责确定职业危害识别、评价及其控制人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告知劳动者;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方案,以识别、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及工作有关疾病;监督管理和评估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4.1.4用人单位应明确相关组织的职能用人单位应明确工会、人事及劳动工资、企业管理、财务、生产调度、工程技术、职业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4.1.5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用人单位应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用人单位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配备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职工人数少于三百人的用人单位至少应配备一名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应检查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的书面聘用文件、个人资质(职业卫生专业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执业医师资格)文件和专业档案。,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法第十九条第(二)项: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南4.1.7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用人单位制定的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应包括目的、目标、措施、考核指标、保障条件等内容。实施方案应包括时间、进度、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考核内容、验收方法等内容。用人单位每年应对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并撰写年度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书面评估报告应送达决策层阅知,并作为下一年度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参考。,内容是否包含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项目评价、查体培训、检测、查体、个体及设施防护等内容实施情况:即实际执行了没有。常见问题是由即符合,实施不管。,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指南4.1.8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涵盖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管理、作业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方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部门、职责、目标,内容、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要素。4.1.9设置岗位操作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应经科学论证,并与岗位职责相对应,其内容还应包括职业卫生防护的内容,可张贴或以其他方式,方便劳动者了解、提示劳动者遵守。,法十九条第二项(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法第十九条第(五)项: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毒条例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职业中毒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一个月对高毒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高毒作业场所职业中毒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必须立即停止高毒作业,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经治理,职业中毒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有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的结果应当及时向从业人员公布。第二十二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在日常的职业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当尽可能由原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技术机构承担。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在试运行12个月内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指南4.1.12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索检测及评价制度。检测及评价制度应包括应检测的车间(分厂)、岗位、职业性有害因素、经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确定的检测岗位点分布图及应测点应测样品数、检测周期、委托的检测机构(有相应资质)和经费保障等内容。,4.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4.5.1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用人单位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4.5.2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评价并提出整改措施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结果的处理等应按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定期检测、评价机构应是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其检测、评价结论应保证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用人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4.5.3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委托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记录与评价报告,均应按年度存档,妥善保存。4.5.4检测、评价结果定期向所在地职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指南4.6履行告知4.6.1在醒目位置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并在厂区的醒目位置以书面形式公布包括职业卫生方针、目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4.6.2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应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用人单位应与所有形式的用工者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及其后果告知劳动者,将职业病危害告知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使劳动者接触原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告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应如实向劳动者告知并作说明。4.6.3签订的劳动合同应载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应载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使劳动者接触原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告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应如实向劳动者告知新增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并作说明。4.6.4在醒目位置公布操作规程用人单位应制定操作规程(用中文),并在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告。操作规程应简明易懂、条款清楚、用词规范还应保证劳动者理解掌握。操作规程应保证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安全。,4.6.5在醒目位置公布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岗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并在工作场所/岗位的醒目位置公告。应急救援措施公告应简明易懂,条款清楚,用词规范,还应保证劳动者理解掌握。应急救援措施应针对作业岗位的特点,包括事故发生后的报告程序和时限,自救、他救方法和临时应急处理原则等。4.6.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结果告知用人单位应通过公告栏、合同、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告知劳动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结果4.6.7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和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4.6.8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告知用人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的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应以适当方式及时告知劳动者本人。4.6.9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进行工伤、工伤申报和工伤保险待遇告知。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还应通过公告栏、合同、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告知劳动者工伤范畴、工伤申报程序及工伤保险待遇等相关内容。,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的形式:合同告知(在劳动合同中应写明职工所在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警示标识告知(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在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醒目位置设备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进行危害告知);检测结果告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结果应在车间内公布);体检结果告知(职工每年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应如实通知职工本人)、培训告知。告知有制度、告知后有证据证明已经进行(照片、书面告知证明等)。,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