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经典教案_第1页
《摸鱼儿》经典教案_第2页
《摸鱼儿》经典教案_第3页
《摸鱼儿》经典教案_第4页
《摸鱼儿》经典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弃疾词:摸鱼儿(更能消)P426一、作者简介1、生平与思想参见注解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辛弃疾22岁率众起义,23岁率部归南宋。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思想。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即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2、辛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1)辛词的社会内容:丰富而主旋律则是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2) 表达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3) 抒写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4) 批判主降苟安、朝政昏暗。(5) 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需要说明的是,辛弃疾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作家。他坚持恢复中原,却不能不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朝廷;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又反对人民对封建政权的反抗(公元1175年,湖北茶商赖文政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将之镇压);他有积极进取的生活热情,但在遭受打击磨难后又不免彷徨、沮丧。这种种思想矛盾,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消极颓唐情绪和行乐玩世的思想时有流露。我们当然不能对他提出超越历史的苛刻要求,但对于他的某种局限性和思想糟粕,应该予以指出。2)独特的艺术特色总的艺术特征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事实上,辛弃疾的词,既有对苏轼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词风十分独特。后人评价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艺术成就的表现:1、 气魄雄伟,形象飞动辛词中少有愁兰、衰柳、绣帘等环境景物描写,更多的是像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的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就人物而言,也少有穿红戴绿、骚首弄姿的红粉佳人,更多的是建功立业的帝王将相、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品性高洁的文人墨客三类。这类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显然契合着词人恢宏的襟怀、沸腾的情感,寄托着词人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幽愤。2、 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受柳永、苏轼和初期抗战词的影响,辛弃疾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也善于用比兴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篇用比兴,以骚赋借香草美人为喻的手法,寄托幽愤情怀。3、 词的语言高度个性化:雄深雅健,舒卷自如在语言运用上,他彻底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不限于用词家语言写词,也不仅长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还广泛地运用骚赋、散文、经典、小说乃至俚语。尤其在用典的广博、精当上,远远超过前人。其词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传世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二、摸鱼儿分析1、解题这是辛弃疾40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归南宋后的17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 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 南宋当权者的不满。2、词意解释上片。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 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入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化作尘土了吗?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濛。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词意概括: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幽怨和闲愁。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我们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 “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3、主旨 采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对春意阑珊的哀怨,用以寄托政治上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情。4、艺术特点(1)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情达意含蓄深沉上片中的残春景象,既是写实,也是写意,象征南宋王朝的破败、衰落。而“花”可看作主战派、抗金势力的象征。下片的美人是一种自喻,也是诗人想有所作为却不被理解,遭受冷落、孤立无援的象征。玉环、飞燕比奸臣、小人,斜阳、烟柳也可看成南宋王朝日暮途穷的象征。(2)借典故曲折抒怀辛弃疾学识渊博。他的词爱将历史典籍里的故事、词语用于词中,以言志抒怀。由于用典恰切、巧妙,所以使词的内容更加深沉、丰富、含蓄。下片第一个典故,借陈皇后请司马相如写赋却仍未感动汉武帝的故事,表明自己忠心一片却遭遇冷落。“峨眉曾有人妒”出自屈原的离骚,这里暗示自己遭妒忌、排挤。赵飞燕、杨玉环的故事为人熟知,此处用她们的可悲结局的史实来警告朝廷的主和派,也很精当。(3)沉郁顿挫的风格清人陈庭焯评价该词说:“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梁启超则说本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辛词以豪放著称,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词句,都鲜明体现了辛词风格。而这首词却不是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而是运用比兴、象征、典故,曲折委婉地抒发情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耐人寻味。三、研习与思考P4271. 陆游评辛词称:“君看幼安气如虎。”(见寄赵昌甫诗)试结合摸鱼儿说明辛词磅礴、沉郁的气势表现在哪里。答:参见“评析”第三段。2. “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辛词用典逐层深入,与言志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说说这种现象在摸鱼儿中的表现。答: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正在于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3. 清人吴衡照评论苏、辛词:“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