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历史地理》_第1页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_第2页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的地理读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有感“地理的问题不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正如作者所说的,历史地理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加地理,历史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历史地理也不能脱离人而单纯研究自然地理,历史地理是人文的地理。作为一本给孩子的书,这本书要更简明易懂一些,而且内容也更加零碎,偏向一小篇一小篇的科普,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不适合大人来读,我认为这本书适用于所有对历史地理了解不深的人阅读。这本书分为八章,每一章都专讲一个内容,因此我也想分八个部分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感想第一章的标题是“文明的空间”。顾名思义,这一章主要讲了中国各个文明区的发源以及发展,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视角谈论了文明的核心区和文明的地理范围。历史地理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历史地理,可以有助于揭示人类的文明起源问题。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就将新石器时代文化地区分成了六个,分别是: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地区;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地区。这六个地区乍听上去并不能马上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但是把它们放到地图上去后就能更方便地让人寻找各个文明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与此同时,在分析这些地区为何会成为人类聚居区时可以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原地区之所以成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聚居区,从人文方面来讲,这个地区处于中国南北方、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汇区,交通频繁,信息交流量也比较大。从自然环境方面看,这个地区处于温带季风区,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作物生长,农业的发达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第二章解释了“大地域”文明的概念。“大地域”就是“九州”、“五服”、“五岳”,天子即位一定要强调自己处理大地域问题的丰功伟绩,以此宣扬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威。高山在中国已经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文化象征。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象征着天下一统,象征着“礼”,天子时常去这些名山上祭拜,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山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经济价值(富含珍贵矿物的除外),但具有政治、军事、交通价值。山同时也在地理上作为分割不同地域的坐标和屏障,“不教胡马度阴山”里不就有个分割胡汉的山吗?地域一大起来,就需要发达的交通系统,古代的车与道路以及驿站就是为此而设。交通一旦发达起来,文明就可以互相传播,从一个地理区域传到另一个地理区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征服空间和路程。第三章讲了华夏土地区域的划分。这个区域的划分可以是自然的,比方说由于山川河流以及气温差异分成不同区域,但区域的划分不光是自然的,人从远古时代人类就各自抱团形成不同的部落,人倾向于相互集结形成团体,当每个团体壮大后,各个团体又倾向于处于各自利益相互排斥。打个比方,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的每个市民会极力维护自己城市的利益,但是对这个城市外的人却抱持敌意。这就是生态文化区和人文文化区。中国早就有大禹平水土,随山刊木,划分九州的传说,这就是“禹迹”,或者说“九州”的由来。古人还划分了“五服”,这五服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服从内到外划分了华夏文明区和蛮夷世界。先秦时代开始划分了郡县,有了区域的划分,人们也就能更方便、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在地,这样也更方便统治者的统治。第四章探讨了环境与人文的关系。人、地是一个系统,不同的环境造成不同的人文风格,反过来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影响。中国北方相比南方降水较少,土地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南方则温暖湿润,季节区分不明显,这就造就了中国南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北方远离河边的石砖土房和南方傍水而居的竹楼、北方的旱地和南方的水田、北方的驴和南方的船 自然生态还造就了各地各有特色的地名,很多地方的地名就以当地最突出的自然景物来命名,剩下的则以当地最有影响的人文标志来命名。 环境造就了人类文明,现在越来越发达的人类文明开始反过来影响环境,过去的工业革命和火烧开荒法毁坏了大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好在近年来人类终于认识到过去做法的危害,也有了足够整治环境的思想水平和经济实力。我们应当知道,自然中的一切不是上帝为人类准备的,就像是羚羊不是为了狮子存在一样,自然只是人类的必需品而已,人类失去了自然只有死路一条。第五章的内容是山水艺术。自然中的山川与河流不单单是地理上的标志,与此同时也具有人文意义,中国文人尤爱寄予自己的情愫于山水之中,自古以来,很少有中国文人不谈及山水的。山水审美,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从诗经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用诗歌吟咏自然之物,大部分是借景生情,将自然与人心联系到了一起。真正的山水田园诗开始于东晋,陶渊明和谢灵运扭转了“庄老”玄言诗风。由借山水抒情到径直歌咏山水本身之美,是文学史里的一个重要变化,从那以后,自然审美的情怀便总是填满中国文人的情怀。中国传统的画作也是以山水画为主,中国文人最喜欢的题材就是山水,这些画作不求百分百复制山水的样子,他们要求有神秘感,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表现出一种意境,追求一种内在的超然。中国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与宗教也有关系。中国的道教所信奉的不是来世,而是本生成仙,道教的人与仙的界限十分模糊,而道教的圣地也不是那种难以到达的死后世界,道教的圣地是真实存在于此世的胜地。道教文化里包含了许多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欣赏。第六章讲了中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就是文化地理,一方的水土会影响一方人的性格、习俗以及思维方式。不同地方的风俗是有差别的,而且两个地方距离越远,风俗差别就越大,因此才有很多人喜欢旅游,因为旅游可以让人体验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因为如此,只有领土辽阔的国家才可以体现出明显的地区风俗差异。各个不同的区域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这在国内就是不同的口音,除了口音,不同地方的人对一些事物的称呼也不同。中国语言主要大概有七个分区:官话(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其中官话方言占了绝大部分面积。方言的产生,是因为这些地方历史上处于不同的区域,后来,天下统一,移民流动加快,文化也相互传播起来,到了今天,语言基本得到了统一,在大一些的地方,人们基本都讲普通话了。但是,乡土口音能带给一个人归属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方言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只能扎根在活人身上,它是没有物质外形的。风俗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饮食文化。不同地方由于它们各自不相同的自然条件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饮食习俗,南方主要产水稻和鱼类,于是南方就有竹筒饭、清蒸鱼,北方种麦子,牧牛羊,于是就有了馒头、烧饼、炖羊肉。人的饮食一开始是为了生存,但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也是为了享受,现在制作工艺复杂的事物,例如孔府菜九转大肠以及细若发丝的扣三丝就是为了满足人精神上的欲望。第七章的标题是王朝都市,也就是中国古代的都城。城市和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国历代王朝建造的王城都很讲究,中国的城市不同于古希腊,中国的城市讲究对称、整齐和整体性,每一个建筑的位置和朝向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这种建筑风格也影响到了中国周边的亚洲诸国,比方说日本京都的街道就是仿照唐代长安城来建造的。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遵从着整齐的规划,就拿北京城来说,它有着严格的圈层结构分割,在正中间还有一条线,这条中轴线把整个北京城分割成了对称的两个部分,在这条线上存在的东西只有唯一一个那就是皇帝的御座,这种设计强调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帝王的城市的倒影就是他的陵墓,陵墓代表另一个与地上相反的镜像世界,贫穷的人死后也只配拥有很浅的墓坑,而王侯将相的陵墓则很深,就如同他们还是生者时在地上的房子一样。第八章,也就是最后一章的主题是地图与人。很难说是哪个人最早发明了地图,但地图确实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地图最早并不精确,有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