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散文阅读.ppt_第1页
2014高考散文阅读.ppt_第2页
2014高考散文阅读.ppt_第3页
2014高考散文阅读.ppt_第4页
2014高考散文阅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西格德独木舟之道2014年安徽高考题,11.根据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的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4分)顶风破浪:冲过急流:考点: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再整合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题目已经给出答题区间是第段,如针对“顶风破浪”进行概括时,应该先筛选“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等关键句,然后再进行提炼、概括。,11.根据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的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4分)顶风破浪:冲过急流:评分细则:共4分,每点2分。奋战抗争(1分),若答出“抗争”“搏斗”等意思相近的词语,亦可得1分。欢快得意(1分),若答出“成就感”等意思相近的词语,亦可得1分。挑战凶险(1分),若答出“克服险情”“克服困难”“克服阻碍”等意思相近的词语,亦可得1分。超然生死(1分),若答出“将生死置之度外”等意思相近的词语,亦可得1分。,奋战抗争,欢快得意。,挑战凶险,超然生死。,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考点:体会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答题时,要侧重考虑语言的思想内容。如果题目要求指向“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就要侧重考虑语言的表现形式。答题时必须通俗地、明确地指出句子蕴含的实际意义。,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答案: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评分细则:两点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答出点得2分。若答出“划桨人技艺高超(熟练)”“船桨是荡舟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船桨使独木舟服服帖帖,依照意愿而行”“船桨任人摆布,使小舟轻快自如、灵活敏捷”等意思中的任意一种,也可得1分。,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答案: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评分细则:答出或“走在小路上,能感受到沉浸历史与传统的沧桑感”任意一点得1分。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若答出“有心理共鸣”“有共同感受”“有共同体验”“有共同信念(理想、追求)”“精神与情感相通”等意思中的任意一点,亦可得2分。,13.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考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答题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然后阐述理由,理由要围绕结构、内容等方面展开,表达时要落在实处。比如赞成“不可删”的观点时,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承上启下”,那就必须具体指出是如何“承上”“启下”的;从内容上分析,要具体指出是文章什么重要内容的一个部分。,13.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答案:不可删。结构上,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可删。结构上,段首句可直接上承段,删去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下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13.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评分细则:共6分,选择一种观点作答,且分析全面、合理、准确即得满分。两个得分点,“结构分析”“内容分析”各3分,仅做判断,不得分。能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回答,但分析不准确、不全面,表达混乱,用词不得体,酌情扣分。没能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条表述,但回答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可酌情给分。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引用印第安人与年轻人作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年轻人敢做敢想精神的赞许,可得3分。,1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8分)考点:探究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这是一篇哲理散文,饱含着深刻的哲理。答题时,先要给出观点,也就是具体的合乎文本的“感悟”,再联系文本、个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进行阐述。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感悟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之上。比如从“挑战”的角度谈感悟,就要结合“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等内容,再结合个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如挑战要有勇气,要有豪情,要有迎难而上、不服输的精神等。,答案示例:(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和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也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也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答案示例:(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达到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当独木舟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同,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生活方式进行反思。,1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8分)评分细则:本题8分,两个得分点,答出示例五点中的任意两点即可。每个答案要点4分,答出“独木舟之道”的感悟内容1分,结合文本加以阐释得2分,语言表达得体、准确得1分。从原文中直接摘录相关语句,但未做任何阐释,每点只能得2分。其他回答,若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014年上海卷宁静,1、【答案】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解析】注意找出本体和喻体,并把比喻的作用解释清楚。,2、【答案】本段采用由上及下,由远及近的手法描写日落的美景,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黄昏的落日描写的生动形象。【解析】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3、【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解析】结合上下文,解释清楚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解析】读懂此段,结合下文能找到答案。,6、【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解析】结合本文的主旨,分段进行概括,并点明本文的中心。,2014年湖南卷粮食,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答案】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解析】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试题分析: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行分析,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答案】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话费、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答案】“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解析】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首先要把“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句子全找出来,然后按照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手法,进行分类分析。赏析时要结合主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赏析“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首先要学会找找文本,还要学会析析手法,更要学会联联主旨。有文本意识、手法意识和主旨意识。,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解析】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按照通用公式“通过什么表现什么”来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时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不同角度选两点来谈。试题分析:题目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抓题,一个是发题。前者要结合文章内容来作答;后者要结合文意作适当的发挥。“一粒粮食很小,滚落在地都很难再觅到踪迹;一粒粮食很大,一粒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用爱的琼浆迷醉了淳朴的乡亲。并附丽了有生命的律动和情怀。”,2014年全国大纲卷听雨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答: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答: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1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答: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答:第一问: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6分)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分),2.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与事物的怀念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意思对即可。)【试题解析】首先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对“燕子窝”描写的内容。燕子窝是与文章主体“老屋”息息相关的事物,与老屋一样,承载着作者对于孩提时代的记忆、对于往事与岁月的追忆、对于时日与岁月变迁的感悟与思考。第二,结合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作者与燕子的对话,感悟“原来也是在变的”,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祖屋及其相关人事的两重情感:怀念与喜爱。,3.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人与祖屋息息相通,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都充满思念(意思对即可。)【试题解析】回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语句表层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其深层含义,感受并表达出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本题中,“经常思念过去”的“她”,一语双关,既指老屋,也指作者自己,思念过去,则体现出文章主旨,即对于过去之岁月里的人事的思念之情。,1、写出枣树给自己带来的欢乐,表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暖亲情。用枣子的累累果实和现在的“也老了”的枣树枣子很少的情形形成对比,暗喻爷爷奶奶为这一家子的巨大付出后,渐渐衰老。表达一中惋惜和感恩之情。【解析】作用从内容(强调重点、手法、情感)和结构(对题目、上文、下文结尾)两方面回答。,2、表达出奶奶对枣树的怜悯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解析】这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世事的感叹,是对时间的感叹。,3、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树的奉献、衰老和爷爷奶奶的一生类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二位老人的奉献,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解析】赏析从修辞、句式特点、句子含义等方面着手。修辞用排比、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