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百家姓》:孙姓_第1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孙姓_第2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孙姓_第3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孙姓_第4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孙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宝典百家姓:孙姓 【历史来源】 sn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卫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於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所以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个支的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妫,於是就姓妫,成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贤遗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孙敬仲,把他封在陈地,世称陈敬仲。敬仲四世孙名无字。生子名书,在齐国为卿仕,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於乐安。后齐国内乱,孙书的子孙奔往吴国,“诗的代表作家。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孙思邈:唐代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著有镜史,另外,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著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创立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了清王朝,最先喊出“*专制、建立共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为国民革命运动奉献了毕生精力。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陈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汲郡,晋置汲郡,治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沂水。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今广东省东莞县置于唐代。 吴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富春郡:今浙江省富阳。秦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五代吴越为富舂。宋复为富阳。 2、堂号 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东莞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等。 【孙姓宗祠通用对联】 孙姓宗祠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 循吏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 漱石枕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清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 威振齐邦。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 冀北空群。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 兵书家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齐国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 作赋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 芳传虞坂。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 讲学却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 吴岭仙成。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 负土培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 循吏之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其实就是三言通用联加了个之,意义一样) 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 两赋名留神州。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 贤士高风冠北周。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代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 药方回春救苍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 武略运筹定东吴。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 根深实茂富春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 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 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 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 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 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 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孙姓典故、趣事】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合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能够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省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孙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中山装因为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孙氏祖先文王】 孙氏祖先文王历代事迹辉煌 孙姓在历,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个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个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能够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准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因为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准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