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_第1页
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_第2页
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_第3页
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_第4页
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摘要: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问题;思考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从方方面面都能看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现象虽然局部有所控制,但整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植被生态功能减弱,植被质量低的现象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可利用的天然草原每年还以上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林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下降的局面已经形成,增加的林地大多数为经济林和用材林,且多为中幼林。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生态功能较好的原始天然林面积显著缩小,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单一化,生态功能降低。具有无法替代的湿地生态功能正受到严重破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湿地丧失200 多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0,洞庭湖面积从1949 年的4350 平方公里减少到2625平方公里,有的湿地不但退化,盐碱化,甚至沙化。甘肃敦煌地区,20 年前还有大面积沼泽和季节性湖泊分布,草甸发育良好,后因修水渠衬砌,影响自然渗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现已退化为盐碱地。 1 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各环境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按照特有规律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沙漠、森林、草原、山地、河流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对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加大治理力度,恢复本来的基本属性,如草原沙化就应加大治理力度,恢复本来的生态功能。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生态建设与保护。不该种树的地方就不能种树。据有关资料介绍,降雨量太小的地方就不宜种树,因为加大了蒸发量。海拔很高的地区也不宜种乔木。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修复能力,不必人为去干扰,靠自然恢 复,修养生息也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这个原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生态保护要坚持以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生态学的研究包括整个植物、动物及其物理环境的错综复杂的复合体。在资源开发,区域的经济活动,首先应考虑本地的生态特点,明确生态功能定位。统一考虑人为活动是否附合生态功能区要求。区域开发应统一规划、统一立法、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如松花江的污染涉及吉林、黑龙江两省,首先就应制定统一的、共同遵守的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防治规划,确定科学实际的排放标准,建立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乌裕尔河流域、扎龙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也应统一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生活用水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3 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求,体现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的。在经济发展上应大力提倡生态经济,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不破坏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保护动物是无可非议的,但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态平衡,如果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不平衡就应人为进行调节,使之趋向于平衡,如我省林区一度野猪过剩,对庄稼的破坏非常严重,就可以有,有组织的捕猎一些,不能片面的保护了动物的利益而过多伤害人的利益。日本对野生的鹿也曾有猎杀,使生态平衡不至于被破坏,这样才能体 现科学的保护环境。 4 生态保护应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科学的合理的引进外来物种也是值得十分重视的问题,任何非本地的物种都称为外来物种,引进物种要经过科学评估,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和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引进物种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做不好,就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消失与灭绝,还可能危害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xxxx 年外来物种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每年1198.76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以2000 年为基准年)。美国外来物种造成经济损失1380 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7。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摘 要: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目前我国环保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对策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n Longlong ( Shanxi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is the universal problem, this problem is highlighted particularly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howing the reason of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with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is progressively and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 also is urgent. This paper on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ined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ble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 1.经济因素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 _的地步,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全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关键字:生态环境 原因 对策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 虽然经过近50年的努力,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已增加到13.92%,森林面积达13370.3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7亿立方米。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公顷,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8.75%;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10.39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43%;同时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其次为中南和华北,加之单位面积蓄积量在持续下降,有林地面积逆转较为严重。因而,森林资源的供求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二)草场退化加快 我国共有草地4亿公顷.人口的过快增长和片面追求牧畜头数,使草场退化日趋严重,退化率由70年代的16%上升到现在的37%,平均以每年67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牧草单位面积产量下降1/2至1/3。同时,草地牧畜头数直线增长。畜草平衡遭到破坏,不仅直接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加剧了草地灾害的发生。与草地灾害相伴生的是牲畜饥饿、营养不良和冬瘦春死的大量发生,每年因掉膘和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 (三)耕地日趋减少,土壤沙化面积扩大 全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各项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量呈直线下降。19571990年,各项建设用地、弃地、浪费与因灾害损失的耕地4273万公顷,目前还在以每年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40年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8公顷,如今仅为0.085公顷,我国耕地承载力己处于严重的危机状态。建国以来,土壤沙化的发展很快。我国沙漠面积几乎扩大1倍,从6667万公顷扩展到130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5%:还有近670万公顷耕地和1/3的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与影响,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5亿元,损失粮食5-10亿公斤。 (四)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公顷,分布于黄土高原、长江流域、辽河上游、横断山脉地区和南方丘陵地区,年损失粮食103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4060亿元。仅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每年流入海洋的泥沙相当于40万公顷良田沃土,其中N, P, K含量超过我国化肥一年的施用量,折合人民币24亿元。由于水土流失难以遏制,建国以来新建的水库已有25%淤塞,直接经济损失xx00亿元,水库工程效益大大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破坏了航运与交通。全国的内河航运里程比50年代缩短6. 4万公里,减少34%。更为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地貌植被遭到破坏,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空间。 (五)资源短缺 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量必将迅速增加。这是影响我国末来生态环境状况最根本的因素。 (一)开发历史长,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今天的生态环境是历史塑造的。目前我国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覆被率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等,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历史上曾是多林的国家。在太古时代,森林覆被率估计为49%,东北、四川和云南地区高达800/6-90%。直至清初,森林覆被率还有26%,从18世纪初到解放前的200多年间,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这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 (二)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压力大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1998年夏季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灾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生态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类活动干预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全国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受到了惩罚。例如,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罗布泊,原是一片绿洲,60年代以后,塔里木河上游垦田用水,水量大大减少,后来又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把塔里木河完全切断,致使罗布泊整个干涸,下游大片胡杨林因缺水死亡,沙化面积扩大。 (四)法制不健全,部门分割,管理混乱 科学管理是使现代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化的根本手段,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管理更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在污染控制的管理方面虽然己取得一些成就,但仍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尤其在生态环境的管理方面,可以说很不完善,甚至完全没有管理。这亦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许多毁林盗伐、哄抢乱采国家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人或单位,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戒,因而无法遏止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五)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 人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在远古时代,人是环境的掠夺者;在农业社会,人是环境的利用者;在工业社会,人是环境的创造者: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今天,人成了环境的协调者。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沿用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旧的被淘汰,新的产生出来,总是朝着投入少产出多的方向发展。而我国至今仍有不少部门和地区沿用着陈旧的技术,原料的消耗高,成品产出少,适应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的客观现实。如我国森林采伐技术仍比较落后,一般都是蚕食式采伐,使一些地方资源枯竭,而另一些地方则是过熟林自然枯损。在林木加工上,木材利用率低。在造林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造林整体规划,而是习惯于搞大轰大嗡的造林运动,在造林中又不重视造林技术,轻视管护,从而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成材率都较低。 三、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对策 从以上所述可知,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严重,要改善它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增强环境意识,加大经济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这些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我认为,同时还应强化环境管理,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种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 (一)法律制度保障 法律作为遏制单位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为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行为提供了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对那些企图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单位和个人起着一种威慑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明确行为主体造成生态破坏的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执行体系,硬化生态环境法规约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扒道,用严格的法律规范控制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的破坏。 (二)经济政策保障 任何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分析,无不源于利益关系的支配,是经济利益作用的结果。资源浪费是因为资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