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水设计说明_第1页
雨污水设计说明_第2页
雨污水设计说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污 雨 水 管 道 设 计 说 明 S-3-13一、设计依据1、规划局提供的该路的红线图、道路标准横断面图、地下管网规划图;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施工图设计文件。二、设计概况1、本工程设计污水主管道1根,管径d800,主管长约1.585km;设计雨水主管道1根,管径d600、d800、d1000,主管长约1.580km。管径的大小、坡度均按规划拟订。2、污、雨水管道位置:雨水位于道路中心线以西2.5m,污水位于道路中心线以东2.5m。3、排水走向:根据成都市温江区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资料:污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入预留管道。雨水:分3段收集雨水后分别流入既有涵洞和石鱼河。三、技术要求 (一)、管道1、管道类型、等级、基础及接口雨水进水管采用d300钢筋混凝土平口管(级管),360混凝土带基满包,坡度i=0.001。 当管顶覆土1.5m时,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口管(级管),360混凝土加固基础,详见95S516-7。其余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口管道。且当覆土高度1.5mH4.5m时,管级采用级,当覆土高度4.5m时,管级采用级。采用180天然级配砂石基础,其最大粒径25mm,具体要求详见国标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16-11。接口采用橡胶圈接口,具体要求详见国标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16-23。管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1999的规定,管道强度满足覆土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小于100KPa,若遇流砂、淤泥、松散杂土及回填土等软弱地基时,应采取加固处理措施,使之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换填深度根据现场情况由建设、监理、施工以及设计院等单位有关人员共同商定。2、管道回填 为确保道路路面的工程质量,应特别重视管道工程的沟槽回填质量,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和选用适当回填机具设备。采取各种有效技术措施,加强检测手段,设专人负责沟槽回填土工作的自监和检查。管顶上0.5m以下全部采用8%灰土回填(上图中(),其余管沟回填均采用连砂石。管道回填前应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第10.3条进行严密性试验。沟槽回填土须分层(每层厚度小于或等于0.2米)夯实,管道两侧要同时进行,均匀上升,不得一边超载而另一边空载。沟槽回填土密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如下(参见上图):管道胸腔()K93%;管道以上0.5米()K93%(要求用木夯夯实);管顶以上0.52.5m() K90%;土路床下0.6m() K87%;土路床下0.6m1.5m () K87%;若、区域与道路设计路基重合,应按道路回填土要求的具体作法施工。沟槽回填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的1317页。(二)检查井检查井盖座、雨水井蓖、井座均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其材料应分别符合CJ/T211-2005(井盖座)及CJ/T130-2001(雨蓖子)的规定。井盖座与雨蓖子荷载等级与道路设计等级一致。外观颜色与周围景观相协调。1、检查井:一律按照02S515施工,均采用圆形页岩砖砌井。污雨水检查井一律按有地下水情况处理,要求内外抹面至井顶。平面图中检查井桩号与道路中心桩号一致。道路红线范围内位于行车道上的检查井,井盖面应与设计路面齐平。位于道路交叉口,预留出入口等处均用Q20等级。位于人行道上及道路红线外农田内的检查井,采用轻型(Q15)。位于绿化带内检查井,其盖面高出地面10cm,位于农田内检查井,其盖面高出地面30cm。检查井盖面上应有“雨”或“污”标志。位于平交范围内的预留井,应按污雨水管道平面设计图中标示长度施工,外接2m预留支管堵头。施工时根据具体情况,检查井间距可作1m以内的调整。检查井回填:井周下部与管道回填同,井周上部0.8m范围采用砂砾材料进行回填。回填应与管道沟槽的回填同时进行,当不便同时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茬。其余要求详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的规定。当检查井在行车道上时,检查井采取井周加固,详见检查井周围加固图。2、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蓖或单蓖雨水口(具体布置见污雨水管平面设计图)。雨水口深度为1m。平交路口处的设置施工中应根据路口竖向设计进行调整,设于低点。雨水口位置要安装正确。进水井蓖面必须低于周围路面2cm,并且严格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与设计路面顺接以利进水。若因道路纵坡调整等原因致使道路最低点发生变化,雨水口必须随之调整至新的最低点或者在最低点增设雨水口。由于高分子雨水井蓖、井座现暂无国标图,因此雨水井的砌筑尺寸施工时参见所列的铸铁雨蓖子的标准图。四、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对已建污、雨水管道预留管高程进行核查,如与设计数据不符,请与设计人员协商解决。2、施工时遇到管道平面及高程发生矛盾时,应“小管让大管,压力管让重力管”的原则现场调整。排水管道施工顺序应按先下游、后上游原则进行。应充分考虑与已建管道的衔接问题。3、雨、污水管道与其它管道竖向交叉时,若净距较小(小于0.5米),则相交时处于下层的管道肥槽部分用砂砾石(砾石占30-50%)填实至上管基础底面。砂砾石应分层夯实,每层不超过0.20米,压实系数不低于0.95。各种管道相交时,若垂直距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管道须进行局部加强处理,具体做法可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第3.4条执行。4、施工时如遇不良地基现场协商处理。5、管道施工与安装时,施工方应严格按照钢筋混凝土管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规程,在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及市政市政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的有关规定及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6、施工时避免施工机械直接碾压井座,且路面施工时采取薄铁皮覆盖或废机油等涂刷盖面,防止沥青直接喷在井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