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 后 一 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继续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这篇小说通篇都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本文的结构,并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3.能结合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 _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 _,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了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被普鲁士占领下的法国人民面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情。 导语二:俗话说“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知宝贵”。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母语,或说或听,习以为常便不觉得我们的语言是多么的珍贵,可是,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外国侵略者不让我们再用汉语交流,或者逼迫学校取消了语文课,这又是怎样一种的悲哀呀。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以学生展示为主,展示形式可多样)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 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字词积累 通过自学,我掌握了如下生字词: 郝叟ho su 懊悔o hu 字帖ti 诧异ch 强迫qing 踱步 du 哽咽ng y 祈祷q do 钥匙yoshi 思量si lian 宁可nn (四)、课文内容 我知道了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我还发现了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是不同的: 明确: 明确: 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1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自读成果。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词语,并明确读音和词义。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课文中能够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 明确: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 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第16段“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取,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第23段“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一课”的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选一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小说情节。 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课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评价并点拨:朗读时,要有角色意识,要以声传情。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感受 在朗读时要注意体现。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四个包含“最后一课”的句子朗读时应该用不 同的语气来读。“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 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小弗郎士应该感到震惊。“他 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应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我的最后一 堂法语课!”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预设提问: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请梳理小说的情节,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交流自读成果。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 (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 (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 (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 第一种划法和第四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第三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故事不够完整。 所以课文按第四种划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 闻和心坪活动的描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的性格,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723段):故事的发展,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710段)写了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堂语法课的纪念;(1723段)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段):故事的高潮、结局。写下课时的情景。 四、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三读课文,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多媒体显示课文六幅图片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学生按第三人称复述情节。师生评议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语言表达要流畅。 预设提问:课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刚才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品味,然后交流。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的成长。 五、聚焦小说环境描写,从作品中探寻时代背景 教师提示:现实主义小说是属于时代的。杰出的小说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解读环境描写是解读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请大家从文中圈点勾画出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语句,仔细品读,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自读。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第3段“画眉在树林边完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4段,“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首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第11段,“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第16段,“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第18段。“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曩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 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第21段,“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第24段,“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第一句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 品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普鲁士 _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 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遇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 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师总结:进步的小说是时代的号角。小说家善感-敏锐的心灵总是与时代脉搏一起跳 动。解读环境描写、了解时代背景,是阅读小说的一把钥匙,对于小说主旨的理解和人物形 象的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请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改写这篇小说。 2对“最后一课”,小说两个主要人物各有怎样的认识和感受?阅读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反复诵读,理解相关语句的深刻含义。 3.反复诵读,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4.理解本文运用的第一人称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4 教学方法:诵读概括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以学生展示为主,展示形式可多样) 二、自主学习卡预习练习情况反馈:(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 三、品味人物: 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一)、小弗郞士 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二)、韩麦尔先生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最后一课教学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科学家的故事。(投影)故事发生在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丁肇中)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检查预习 知道大家对课文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请举手。 三、了解背景 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离我们还是比较久远的。所以,我们先不妨先简要了解一下,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投影,生读)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法国面临亡国的境地。普鲁士政府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这些地区的再教法语,只准教德语。1873年法国作家都德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以刚发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反映了阿尔萨斯、洛林沦陷后,当地人们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于是最后一课的故事就诞生了。 四、初读课文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要找出文中令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并简单阐述理由。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读后谈) 这点点滴滴,零零碎碎无不体现法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热爱。 五、研读赏析 课文中,哪些内容与往常有变?(小组交流、补充,推荐发言) 这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缘于一次 _巨变阿尔萨斯和洛林变成普鲁士的土地! 六、“我看人物” 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便懒散、自私自利,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和忠诚、伟大崇高,你是怎么看待的?喜欢这个人物吗?为什么?关于小弗郎士:对这个人物,你是怎么看待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七、“我学我感” 用一句歌词、一句格言或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你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意识。(小组交流、接力) 如: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 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 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恍然醒悟。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有哪些情感? 1、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2、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平时的散漫、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上,最成功的是什么?同样是刻画人物、体现人物的爱国情操,两个人物的刻画方法可否调换?为什么? 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大家达成一种共识:如果在最后一课上,对学生的描写是小弗郎士的着装严肃而郑重;对老师的描写是请韩麦尔先生缄默不语,一味心潮澎湃,这都将是荒唐可笑,不可理喻的,因而,外貌、心理活动固然人人可有,却非处处适用,贴切的描写永远是因人而异。 为了加强学生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写作方法,便布置如下一份作业:确定自己熟悉的一个对象,创设对象的一个具体环境,选择能表现人物的一种最佳方法,写一片段。 最后一课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及作者生平、背景资料等,渲染气氛。 老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讨论4: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 教师备案: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讨论5: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讨论6: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教师备案: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学生朗读18、19小节。 讨论7: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教师提示: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它的最后几个画面。 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