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清照的论文_第1页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_第2页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_第3页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_第4页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高一5 杨维晨 李清照及其诗浅谈 内容摘要: 一、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2靖康之变 3婉约词 二、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 1花的意象美 2雨的意象美 三、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1天真少女的貌态 2深闺思妇的形象 3国破家亡的愁绪 4惦念故乡的情怀 四、结论 附: _资料 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都十分喜爱收藏古文奇字,十分琴瑟和谐。可之后赵明诚的父亲在官场上失利,于是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此后几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收藏了许多文物古器,同时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也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李清照44岁时,发生靖康之变。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表进于朝。 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2靖康之变 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 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朝廷崩溃,是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3婉约词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于隋唐,原是以歌酒欢宴中的燕乐配置的歌辞。而等到两宋时,词 文学样式逐渐发展到可以和诗分庭抗礼的地步,成为一种登得大雅之堂的文学样式。 两宋两百年间,涌现出一千三百多位词家,形成了婉约、豪放两大风格流派。而婉约词的特点是,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则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温庭筠、周彦邦、李清照、秦观等。 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 (一)花的意向美 李清照写花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涉及的种类也十分的多。像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词中都有写到“花”这一意象,我们从“花”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出李清照特有的细腻情怀,同时花也是她人生各个阶段的自我形象的写照。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些: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活泼的少女乘着一叶扁舟,在层层的荷花之中嬉戏。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沉醉”二字露出了李清照心底的欢愉,与后文的“兴尽”呼应。一连两个“争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焦灼心情,却无意中又“惊起一滩鸥鹭”,停栖洲渚上的水鸟连连翻飞,掀起了一道更美丽的自然风景。 这一首词是记游赏之作,所以比较轻松闲适。而另一首醉花阴则较为忧伤惆怅,抒发了李清照对在外的做官的丈夫的思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是千古名句,由黄花瘦侧面突出人瘦,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更含蓄深沉地表达了李清照对丈夫浓厚的离别思念之情。 此外,李清照与梅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李清照的传世词作约六十首,其中咏梅词或与梅花相关的近二十首,约占其三分之一的比例。可见梅花是李清照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而她主要的咏梅词有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满庭芳(小阁藏春)、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等。 李清照笔下的梅花不同于历朝历代主要所写的高洁清傲,她赋予梅花一种独具的哀婉动人的美。我们可以从下面两首咏梅词中窥见一斑。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然后再写“探著南枝开遍未”,宛转写出梅花没有完全开放的姿态。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继续描写花含苞待 放的姿态,从而暗示梅花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以浮动于外的媚香来惑俗,而是有包藏于内的深意。 下阙转而由咏梅写赏梅之人。“憔悴”“闷”“愁”等字词,点明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反映了她自己晚年流落江南之后的心态: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说不定明天就要起风了呢!这句话隐含着不要错过大好时机的意味。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描写了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画面,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当时作者四处飘零、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心情。 (二)雨的意象美 “雨”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景物,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的雨,自然而然产生了不同的意境,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李清照词中尤为突出的是借“雨”来抒发离别忧愁、孤苦寂寥的心境和情调。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的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首李词,李清照的才华在这首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词的首句便写了昨夜的狂风狂雨,由昨夜风雨这一现象引起的词人感慨,而“雨”这一意象也作为线索贯穿全词。词人在酒醒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心自己心爱的海棠,一夜凄风冷雨过后,想来娇嫩的花叶肯定是破败不堪,自己不忍亲见,才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生动形象地将词人十分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 然而“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问,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绿”借代叶,“红”借代花,两种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两种状态又形成了的对比。再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从而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从李清照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在她经受靖康之变之前的生活还是十分幸福美满的,而之后国破的忧思、丈夫离开的愁怨和心爱收藏品丢失的痛苦接踵而来,使李清照词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写下的词大致分为这么几种: (一)天真少女的貌态 前面所提到过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此外李清照在早年所作的点绛唇也写出了她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清晨春风和煦的花园内,以为如花的少女刚下秋千,她的额间鬓角挂着汗珠、罗衣透出香汗,秋千架上的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她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着,忽然发现来了一位客人,便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没穿,就害羞的往屋里跑,连金钗也滑落下来。少女害羞跑到门口,“倚门回首”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与失态,她假装“把青梅嗅”。 (二)深闺思妇的形象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同是词牌“点绛唇”,这一首词与上一首就大不相同。李清照与赵明诚完婚后,感情十分深厚,只是赵明诚偶有外任,离别的痛苦使新婚的李清照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包括前面提到的醉花阴,以及下面的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国破家亡的愁绪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主要都是带有浓重的悲凉色彩的词。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如: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起句一连用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样的表达方法,而这一表达,也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愁苦,自此千古流传。 (四)惦念故国的情怀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像熔化的金水一般金光灿灿,暮云仿佛碧玉一样的晶莹鲜艳、色彩波蓝。尽管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呢?新生的柳叶像是被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虽已露出端倪,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还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里,闺中有许多闲暇,但是却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总是戴一顶镶嵌着翡翠宝珠的帽子,身上也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才出门去。如今容颜已经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此词以对比手法,描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而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连花儿与月影也相互相映照。 简便的宴席,菜也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喝醉了便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 此词是李清照生活安定时期召集亲族聚会饮宴后有感而作。但是美好的春光月色,并未给词人带来欢快,相反更勾起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旧家难归的惆怅。在梦中她还很熟悉汴京的道路,可惜转瞬都是空,这和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极为相似。 结论 首先,李清照是一位十分爱国的词人,而这点在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面对北方金国的侵略,有的人站起身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而有的人却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为敌国卖命。李清照很显然是属于前者,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去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同时,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她也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此外,她还在众多文人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古人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李清照并不这么认为,她擅长音律、书画、工诗文,尤其以词闻名。她从不认为女子不如男,她认为男子能做的,她也能。李清照曾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一起从事文物的收藏、研究,甚至在她的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独自一人完成了文物的收藏与研究。不仅如此,李清照还曾写过词论,对晚唐以来的词人进行了主要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在李清照以前,只有男评论家,没有女评论家,可是李清照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开创了女评论家的先河,表现了女子能够和男子平等,甚至超越男子。 徘徊在情思里的女词人李清照 内容摘要:追溯着宋词的脚步,我找到了这样一个清丽的女子,用一种担负了所有愁怨的文字来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静默中,她会偶然的将自己的情思勾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她选择用那些集结了感伤的风情来勾勒这副“画”,而她的“画”却不用涂抹描红。她用诗词把这副“画”展现给世人。她的“画”就是她的历史,她所生活的世界。情窦初开的少女把那些情思都环绕在那个她所幻想的爱情国度里;当美满的婚姻邂逅了一对才子佳人时,幸福就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上演;也许美好的故事总会给人一个不算完满的结局,国破家亡的痛苦把这个本身就已经禁不起挫败女子的心击败的支离破碎。 关键字:情思徘徊婉约愁怨 当历史将一切风情都掩埋的时候,骤然一切都还是随着时间的曲折依然前进着。纵然那些在文学的殿堂上翩翩起舞的人,亦或是在文学界绽放过绚丽光彩的可人儿们。纵观历史,可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人,记得那海棠花下低吟“绿肥红瘦”的娇柔女子。而看那或是活泼的她“沉醉不知归路”而“误入了藕花潭深处”。这样的一个女子,可否用的了一句话来形容她:娇柔的不似艳丽的花蕊;虽说不是豪放的七尺男儿,却也爱把那狂野遍洒一地,不然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秋风追寻着时间的脚步而在树干中刻下了深深的年轮,感伤着这一抹的悲伤,寂静。而她却道:“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执扇题诗。”秋天也仿佛在她的眼里凝结了愁怨,就像是解佩赠人的美女,悄然间落下眼泪来。她静静的书写着自己的诗词,就像是在告诉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传奇着属于她自己的完满。而就在这些故事的末尾,我们又恍然间读懂了这个人。寂静中深藏的悲伤,安然入睡时也还记得自己愁容时的模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眸间透过的忧伤又有谁会懂得,在这混沌境界中的病弱感伤,又会让人寻味出怎样一段绵绵的情思。走进她,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没有镜头的世界。蔓延出的是属于她的那种清丽和恬淡。悠然的延伸出缠绵的情思。 李清照的诗词沁透的是淡淡的忧伤,那缠绵的情愫懵懂了一个年轻的女子的娇羞。淡淡的哀愁也在那些美丽的年华里谱写了轻柔的“曲目”,“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季节的变更加深了那相思的情意。不禁吟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思蔓延出的愁情却再难消除,却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平常语述说出精妙的体会。这正是李清照语言造诣的过人之处。或在重阳黄昏时候,当思恋亲人时也是否还记得这样的一首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孤独的黄昏,一个心灵无着落的人在瘦菊的怜惜中安然的独自忧伤。娇瘦的身躯也在倾泻那满满的一季相思离愁后越发显得单薄。在面对事实时,感伤娇柔的女子也变得豪情满怀,如果我们在阅读 _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曲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中这样评价李清照,“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这样一个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女子,在中国千年的文学史上可谓是谱写了最美的华章。在千年前的南宋,李清照也称得上是女子中的第一了。 翻开历史,还记得那个在道德修养上否定了李清照的王灼也不禁的这样赞叹道:“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可知,王灼在文学的才华上赋予李清照的是多大的肯定和惊叹。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这样写道:“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 眉。”这在宋史的文学界给了李清照一个很高的名益。 她虽然是出身仕宦书香之家的女子,却没有闺阁深院的束缚,更没有封建腐朽的羁绊。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才造就了这一带女性的骄傲。优秀的才气让这个本身脱俗的女子又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当翻开李清照的家史时,你也会不难发现,成就这个女子的还有她的家庭因素。或流传青史,或扬名千年。这是文学青史给她的殊荣。追忆她那漫长的人生。我们慨叹她的才华,震惊她的豪气。她也许可以称得上一个传奇的女子了吧。所以我们不禁惊奇的想要了解这个培养了如此伟大的女词人的家庭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其文章多受苏轼的赏识。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可想,这样一个大文人的女儿又怎会堪于作平庸的闺中小姐呢。从小受文学熏陶的李清照能有后来的文学才气也是可想而知的。宋史中这样描述李清照的母亲:“妻王氏,拱振孙女,亦善文。”由此可知,她的母亲也是可以称得上才气俱佳的女人了。在这样的父母下的女儿能在文学的词上能获得如此的造诣,我们还能有什么异议呢。李清照自幼聪颖,才华出众,抱负不凡,热爱文学艺术。她被益为“独辟门径”、“卓然一家”、“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这样一个逾越于华夏文学界的女子可堪称的上是史无前例了。 追忆着宋词的历史,我们走进了李清照。走进了一个柔情多愁的女子。承载着这种愁情,李清照走向了那个似水的青春年华,走向了那个情窦初开的娇羞年龄。怀揣着懵懂的情愫,李清照描写了大量闺阁生活的片段。在点降唇中她这样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娇羞在懵懂情愫的绽放中也改变了本来的面貌。“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看似是在嗅着青梅,其实是在观望这突然闯进花园的客人,也突然闯进了李清照的心里,已经顾不得自己划掉的金钗,偷偷地站在青梅树后打量这个陌生的男子。在李清照生活的那个年代,凡是女子都是遵守着闺阁生活的束缚。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心里。而在那个女生颇受压榨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所以这些闺阁的规矩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从来都不曾出现。不然怎会有“常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总是记得那个傍晚,带着醉意尽兴的划船,这样的回忆又怎会是那些只会在闺阁中摆弄红绣的女子所能拥有的呢。而这些回忆的蓝图也只有在那个思想开放的书香之家才会让其尽情的编制。这是李清照的父母给予她的幸福回忆。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生活记忆也是早年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最初素材。李清照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囚笼中,因此他是幸运的,固然这个时期她创作的诗词都是快乐和幸福的回忆。词中沁透的是她那活泼的性格延长的情思。而在这快乐的生活中偶尔也参杂了淡淡的感伤愁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雨水洗礼的树叶显现出肥硕的姿态。而李清照关心的不是“绿肥”,应是那“红瘦”。昨夜的风吹散了娇柔的花瓣,这时的花应是残花了吧。带着残留醉意的情感中也有了一种“黛玉葬花”的悲寂了。青春里的懵懂道出了那分怀着对爱情向往的期盼。 时间在漫长中渐逝了那个泛着光采的青春。李清照在一段期盼爱情的年龄里邂逅了那个她生命中的人-赵明诚。同时官宦世家的他们也应是门当户对的吧。但当时政局的动荡让其两家父亲加入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队伍。可这样的情况终没成为阻挠他们幸福相守的羁绊。才子佳人就这样幸福的完结着他们自己的美满婚姻。这时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人,她竭力的享受着自己的婚姻,用真心爱着自己的丈夫。幸福得情思牵动了她的心,沁泌出快乐的笑容。李清照和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共同的从事着金石字画的收藏。共同的追寻着属于他们的爱情积淀。李清照在她的一首词中讲诉了自己的爱情幸福。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无论多么美丽的花在丈夫赵明诚的眼里却终是赶不上妻子的娇容。这幸福得甜蜜在世人的眼中都会尽显出羡慕的神色。和太学生赵明诚的的生活中,他的丈夫也渐渐感染了李清照,李清照也开始从事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相同的兴趣爱好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让这个本身甜蜜的家庭更加的美满。他们彼此相知相惜、相投相契。尽管生活很平淡,但李清照任然幸福得享受着自己的爱情生活。美好的感情在渐渐滋长的时候,痛苦总要在不经意间悄然到来,正当李清照和赵明诚享受着自己的美满婚姻时,时局的动荡打破了他们的平静生活。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当时另一派的政治队伍打下了政治的舞台。无奈的哀愁让这个坚强的女子也无能为力。固然,赵明的父亲赵挺之便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他的儿子赵明诚也顺应当上了鸿胪寺少卿。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里只能无奈的观望。或喜或忧,已经在她的世界里平淡的渐变了原有改变的几率。正当赵明诚享受官升的喜悦时,政局又突然的改变了原来的轨道,父亲赵挺之不得不迟去宰相的职务,在这之后的五天里,赵挺之逝世。在经过了事态的改变后,那个活泼、可爱、聪明的李清照也渐渐的在这沉郁污浊的世界里改变了。她由一个才气俱佳的女子,由一个一心只为幸福追寻着的女子变成了那个成熟的李清照。这时的她已经渐渐褪去了那些青春年华里所拥有过的热情。对事态人情的冷漠看的一清二楚,对官场动荡的黑暗看的太过明白。她已经不在是那个只顾“绿肥红瘦”的娇柔小姐,那个在荷塘里“挣渡,挣渡”的活泼少女了。她已经对这个世界看的太过透彻。 官场变动的政局里,李清照只能在赵明诚的陪伴下回到他们的老家-山东青州。我们所熟悉的李清照的词作也大多在山东青州所作。在经历着这无数的困苦和艰难之后,相守的还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他们在这动荡的时局里都成为彼此最坚韧的支柱。回到青州的他们一呆就是十年,而在这十年里也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最为幸福的十年。他们共同的进行金石字画的研究,一起编写着金石录一书。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再次出世做官的丈夫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把李清照带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只能在异方彼此思恋着对方。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这样述说着自己的相思:“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两地的相思在无尽的等待里蔓延出浓郁的愁情。懒懒的梳头,听任宝奁上落满灰尘,听任太阳爬上帘钩。离别的愁容在秋日的渐变中越发的深入,凝眸间的愁情又延绵出一段浓浓的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众人所知的一剪梅也是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孕育了凄凉。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愁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憔悴中显露的娇瘦,在西风的吹佛下越发显得单薄的身躯都在这无尽的相思里拉长了回忆。当看到眸间沁透的哀伤,你是否也渐渐读懂李清照那思念的含义。 终然是颠沛流离,抑或则还是那个多事之秋给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不安定。战火再次燃烧,两个相守异地的夫妻在相距之后却一定也要承受这样的奔波。身体的劳累,心也这样的逃离中感觉到了疲惫。无论李清照和赵明诚在之前发生了什么样的不愉快,也都在这共患难的时事里逐渐的弥合。动荡的时局让这个极富爱国心的巾帼感叹着,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尽管失败了,但李清照心中的项羽却堪得上真正的英雄,虽败,而犹荣。即使是有退路,而项羽却选择英勇的自刎,是一个宁折而不屈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也许就是李清照的英雄观。但这样一个豪情的女子的生命中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这个人就是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做江宁知府一年以后,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为顾个人安危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百姓,丢弃了江宁,自己偷偷的逃走了。这个李清照用一生所爱的人 却这样胆小,自私。可爱情终归是伟大的,无论多大的错误,李清照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丈夫。被罢官的赵明诚决定带着李清照从此隐居,但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却是灾难的开始,也是痛苦的终结。就在赵明诚赴任途中,他却患病死了。李清照在这个打击下简直是五雷轰顶。在这之前,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和艰辛,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心酸也都在赵明诚的逝世中渐抹了意义。无论经历了什么,可是李清照却没有想到赵明诚会离她而去,几十年的相守在这个突然的消息中也都演变成无奈的感伤和悲痛。赵明诚逝世后,只剩李清照独自守着寂寞。李清照在孤雁儿中寄予下自己的孤寂:“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却道物事人非,述说内心感伤。寂寞的追忆着那些美好的年岁里他们留下的回忆,又怎不会缔结出这一段离愁的感伤呢。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在丧夫后只能孤身一人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四处逃离。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把这个本身已经身心疲惫的她再一次抛向无尽的深渊。生活的压力和内心得伤痛在渐渐的摧毁着这个形单影只的女人。无奈的独自承受着这一切。可就在这寂寞和苦难的日子中,李清照生命的第二个男人出现了。这就是当时担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在李清照感情和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视线,进入到她的生活,给予她一些精神上的慰籍甚至呵护,这正是当时李清照特别需要的,也特别渴望的。他对李清照可谓是“百般呵护”。而这些也许可能是治愈李清照伤痛的良药,她没有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