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有答案)_第1页
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有答案)_第2页
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有答案)_第3页
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有答案)_第4页
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有答案) 西湖游记两则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品味本文清丽简洁的语言,体会意趣盎然的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3.体会作者轻松喜悦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 温故案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保叔塔( )突兀( ) 棹小舟( )花光如颊 ) 为朝烟( ) 为夕岚 ) 石篑数为余言( )罗纨之盛( ) 夕舂未下( ) 二、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 突兀层崖中 2. 即棹小舟入湖 3. 目酣神醉 4. 欲下一语5. .花光如颊6 、始此 7. 夕岚 8.、勒 9、去 10、夕舂 11.受用12、艳冶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3、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4、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5.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6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7、安可为俗士道哉! 导学案 一、 掌握西湖两则的课下注释、文学常识。 二、 掌握西湖两则的重点句子翻译 三、 赏析文章: 1.本文是明代_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_和_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2.西湖一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作者分别从觉和觉的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3.西湖二第2段写了_至_一带的景物,作者由_ 及_,着力渲染了西湖“_”的特点。 知新案一、下面是西湖二和明代作家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发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 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船轻幌(薄薄的帷慢),净几煖炉,茶铛(小锅)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隐树下,或逃嚣(逃避喧哗)里湖(西湖靠里的部分),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1、比较西湖七月半与课文各写了游人在什么时间的什么活动。突出了游人的什么特点? 2、.用西湖二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句子是全文的纲? _ _ 与“西湖最盛”“为月”相照应的句子是_与“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照应的句子是_ _。 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对红男绿女的“杭人”含有讽诮之意的句子是: 二、试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跟下面一段文字做比较,说说二者的写景方式有什么不同。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 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 提示:要比较二者写景方式的不同,首先 要明确两位作者各自的写景目的。白居易写景是为了表现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而袁宏道在此处写景是为了说明“西湖最盛,为春”,因此白居易便抓住那些让他心情愉悦的景物:初生的湖水、早莺新燕、春花春草和绿杨阴里的白沙堤。而袁宏道不仅写了优美的景物,还写了被景色吸引的众多游人,并且自然景物只是作为画面的背景。)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_ 参考答案: 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结构简析】 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使用白描手法,使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更是对作者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作特色】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 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链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更定( )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雾凇沆砀( ) 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11)上下一白( )(12)惟长堤一痕( ) (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 点明主旨的句子: 。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答: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 湖心亭看雪答案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更定( )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雾凇沆砀( ) 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11)上下一白( )(12)惟长堤一痕( ) (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完了,结束 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独自 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指酒杯 客居 等到 (11)全 (12)只有 (13)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 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答: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 1、(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