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用换热器的比较_第1页
三种常用换热器的比较_第2页
三种常用换热器的比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种常用换热器的比较 祁玉红 ( 青海大学化工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16) 摘要: 文中对管壳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和板壳式换热器从结构和性能方面进行了简单比较, 结果表明: 板壳式换热器结合了管壳式换热器高温高压和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及传热系数高 等优点, 更具应用前景。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 板壳式换热器 中图分类号:TQ05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 8996( 2006) 06- 0060- 03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heat exchangers QI Yu -hong (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 Abstract: A comparis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ree heat exchangers ) ) shell- and- tupe heat exchanger、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and lamella heat exchanger is covduct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 shows that lomella heat exchanger is the most practical for it combines the high pressure- tempera - ture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the compact structure and high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ce of plate type exchanger. Key words: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lamella heat exchanger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它的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 传热面积( 40 150 m 2P m3) 大且传热效果好。此外, 结构简单, 制造材料也较为广泛, 适应性强, 尤其是 在高温、 高压和大型装置中采用更为普遍。板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换热器, 它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紧凑, 单位容积所提供的传热面积( 250 1 000 m 2/ m3) 大、 材料耗量少、 传热系数大, 可以任意增减板数以调整 传热面积, 另外检修、 清洗都很方便, 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1 。板壳式换热器是集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 换热器优点于一身的新型换热设备, 具有传热效率高、 承压耐热及耐腐蚀能力强、 密封性能好、 安全可 靠、 结构紧凑、 成本较低等优点。本文就结构及性能方面对三种换热器进行比较。 1 总体结构 111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 主要由壳体、 管束、 管板( 又称花板) 和封头等部 件组成。管壳式换热器的管子是传热元件, 管子尺寸的大小对传热有很大的影响。传热管在壳体内有 不同的排列方式( 有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排列) 。传热管两端通过焊接或胀接固定在管板上, 管板分别焊 在外壳的两端, 即管板与壳体是刚性连接。沿着管长方向, 常常装有一系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 即折流 板。换热器进行换热时, 一种流体由连接在管板上的封头的进口管进入, 通过平行管束的管内, 从另一 端封头出口接管流出, 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则由壳体的接管进入, 在壳体与管束间的空隙处流过, 而 由另一接管流出, 称为壳程。管束的表面积即为传热面积。流体一次通过管程的称为单管程, 一次通过 壳程的称为单壳程。换热管束可根据需要做成单程、 双程或多程 2 。 112 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 它由板片、 密封垫片、 固定压紧板、 活动压紧板、 压紧螺 收稿日期: 2006- 07- 28 作者简介: 祁玉红( 1975) ) , 女, 青海西宁人, 讲师。 第 24 卷 第 6期 2006 年 12月 青 海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Vol124 No16 Dec12006 柱和螺母、 上下导杆、 前支柱等零部件组成。压紧板、 导杆、 压紧装置、 前支柱统称为板式换热器的框架。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所有板片, 称为板束。其零部件之少, 通用性之高, 是任何换热器所不能比拟的。 密封垫片粘贴在板片的垫片槽内。粘贴好垫片的板片, 按一定的顺序置于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 板之间, 用压紧螺柱将固定压紧板、 板片和活动压紧板夹紧。板片被叠压在一起时, 板片角隅处的孔形 成连续通道或导管, 使介质从进口进入板叠, 并分布到板片的狭窄道中。因为板片上的密封垫的排列及 板片按/ A0板和/ B0板交替排列, 故两种介质交替进入狭窄通道。例如热介质在奇数通道之间, 而冷介 质在偶数通道之间, 从而板片使这两种介质隔开。在大多数情况下, 介质按逆向流动。在通过设备流动 过程中, 较热的介质将一定的热能给予板片, 板片立即释放热能, 将它传给另一侧较冷的介质。较热的 介质温度降低, 而较冷的介质温度升高 3 。 板片是板式换热器的核心元件, 冷、 热流体的换热都发生在板片上, 所以它是传热元件, 另外它又承 受两侧的压力差。板片按波纹的几何形状分有水平平直波纹、 人字形波纹、 斜波纹等类型。垫片是板式 换热器另一个关键的零件。板式换热器的工作温度实质上就是垫片能承受的温度, 板式换热器的工作 压力也相当程度上受到垫片的制约。板片很薄、 刚性差, 只能采用弹性材料制作的密封垫片, 从板式换 热器结构分析, 密封周边的长度是换热面积的 6 8倍, 超过了任何其他类型的换热器。 113 板壳式换热器 板壳式换热器介于管壳式和板式换热器之间, 具有两种换热器的综合优点, 国外 称为/ 膜式0或/ 薄片式0换热器。自 1981 年第一台波纹板壳式换热器在法国 ELF 石油公司 Danges 炼油 厂投入使用以来, 欧美等发达国家竞相开发研制。板壳式换热器由压力容器外壳与传热板束两部分组 成。板壳式换热器的壳体外形与管壳式换热器类似, 外壳承受操作介质压力, 但没有管壳式换热器上常 用的设备大法兰。传热板束由数百个不锈钢波纹板片两两正反焊接而成, 悬挂于壳体中。冷流体由设 备底部进入板束板程, 由设备顶部流出。热流体由设备上侧进入板束壳程, 由设备下侧流出, 两流体在 板束中呈全逆流换热。板片流道设计成波纹状, 相邻板片走向相反, 板片间相互交叉的波纹顶端形成接 触点, 用以承受冷热流体换热介质的压差。板片流道可根据操作要求和介质的性质, 设计成各种当量直 径和形状。单台换热面积一般大于 800 m 2, 最大已达15 000 m2。大型板壳式换热器板片单板尺寸大, 最 大达10 000 mm 1 200 mm 4 , 当板片单片面积达到 10 m 2 以上时, 采用水下爆炸成型 5 。 2 性能特点 211 传热性能 板式换热器有较高的传热系数, 一般可达12 560 20 934 KJ/ m 21h#e 6 。一般情况下, 板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比管壳式换热器大 3 5 倍以上; 在相同换热面积时板式换热器流通面积比管壳 式换热器大 5 倍, 压降小; 最小传热温差: 列管式换热器为 3 5e , 板式换热器为 1 3e 。板壳式换热 器中的流体流动形式与板式换热器相似, 在波纹状通道中流动的流体受到强烈扰动, 临界雷诺数只有 20 50 7 , 在很低的流速下就能达到湍流状态, 并且可实现纯逆流换热, 所以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及热 回收率。 212 占地面积及重量 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 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2 5 倍, 而且 不用象管壳式换热器那样要预留出管束的检修场地。紧凑度: 管壳式换热器为 78 m 2/ m3, 板式换热器为 220 m 2/m3。因此实现同样的换热任务时, 板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约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1/ 5 1/ 10 6 。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厚度为 016 018 mm,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厚度为 210 215 mm; 管壳式换热 器的壳体比板式换热器的框架重得多。在完成同样换热任务的情况下, 板式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比 管壳式换热器的小, 即板式换热器的重量轻, 大约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1/ 5 左右。对于由多个板片组成的 板壳式换热器, 可在壳体内设置隔板或筋板, 使换热器形成蜂窝状结构, 因而壳体钢板无需很厚, 板壳式 换热器平均重量和体积只有管壳式换热器的 25% 40%。 213 许用压力和温度 管壳式换热器可以用于较高的压力和温度。由于管板与壳体是刚性连接, 因此 在较高温度时考虑增加缓解壳体和管束变形不协调的膨胀节。板式换热器是靠垫片密封的, 因此板式 换热器的许用压力和温度取决于弹性垫片。传统可拆板式换热器最高许用压力为 215 MPa, 温度为 250 61第 6 期 祁玉红: 三种常用换热器的比较 e 以下 6 。板壳式换热器由于板片是通过焊接连接的, 取代了板式换热器中的弹性垫片, 大大提高了换 热器所承受的压力和温度, 而且密封性能良好。 214 污垢系数 板式换热器由于板间流体的剧烈湍动, 杂质不易沉积和不锈钢制造的板面光滑, 易清 洗, 所以板式换热器的污垢系数比管壳式换热器的污垢系数小得多。板壳式换热器由于换热过程处于 强烈的湍流状态, 高剪切力抑制了板画上污垢的形成, 流体在波纹形通道内的停留时间均匀, 所以其结 垢倾向远低于管壳式换热器。 215 制造成本 板式换热器主要用金属板材, 因而原材料的价格比同样金属的管材要低廉, 制造过程 主要是冲压成型, 机加工较少。板片组装时分 A、 B 两种依次叠加, 一般设计板片时, 常使A、 B 板能在一 个冲模冲压出来, 组装时只要将A 板倒转 180即成 B 板。零件通用性很大, 通用零件可达 90%以上( 管 壳式换热器只有 13% 的零件可以通用) , 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板壳式换热器虽然采用耐腐蚀优质不锈钢材料制造, 但其制造成本却与碳钢管壳式换热器相当。 其原因在于: 板材的轧制过程比无缝管的挤制过程简单, 能量消耗低, 材料成本也低。 由于板片较 薄, 按面积算 016 mm 厚不锈钢板与 4 mm 厚碳钢卷板的材料价格几乎相当, 而低于 3 mm 厚的钢管。 板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高于管壳式换热器, 完成相同任务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可减少。板壳式换热 器的模具简单, 费用低, 只需 2- 3 副模具就可用于常用的规格, 初期设备投资少, 生产效率高 7 。 216 热损失 板式换热器由于仅仅是板片周围暴露在大气中, 热损失仅占总传热量的 1%左右, 不需 要采用保温层。板壳式换热器虽然波纹板通道内的局部阻力比光滑表面要大, 但由于板片数目多, 并列 的通道数目较多, 再加上通道长度较短, 所以其阻力损失较小。 217 应用 当介质中无悬浮粒子时, 无论从传热系数还是从总费用看, 板式换热器都为最佳选择。但 是当介质中含有悬浮粒子时, 板式换热器易堵塞, 传统上用管壳式换热器, 其管程流动较理想, 但壳程流 动的湍流程度太低, 导致总传热系数低, 投资高。和管壳式换热器一样, 板壳式换热器较易清洗, 但其传 热效率却高得多, 因为二侧的传热系数都较高, 它的流程可任意选定, 其费用比板式换热器高, 但比列管 式换热器便宜。总的来看, 其质价比最高 8 。 3 结语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由于有传热系数高、 压力损失小、 结构紧凑、 维修方便等技 术诸多优点, 并且随着结构的改进和大型化制造的提高, 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除了高温、 高压和特 殊介质等条件外, 用板式换热器代替管壳式换热器都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 一般的散装式板式换热 器( 可拆卸式板式换热器) 由于本身结构的局限性, 使用压力不超过215MPa, 使用温度不超过 250 e , 此 外还存在流体与密封垫片的相容性问题。而板壳式换热器结合了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的优点, 基本保持了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 传热系数高的优点, 又保留了管壳式换热器能在高温、 高压下操作的 优点, 因而板壳式换热器在电力、 石油、 化工、 冶金、 制冷、 暖通和环保等工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方向红1 列管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的比较 J1 安徽化工, 2002, 118( 4) :431 2 董大勤1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1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92- 420. 3 王 健1 简介板式换热器及其应用 J1 氮肥设计, 1994, 32:25- 281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