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钢十厂的改造更新_第1页
上钢十厂的改造更新_第2页
上钢十厂的改造更新_第3页
上钢十厂的改造更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 作者单位: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2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092) 收稿日期:2011-05-20 摘 要 本文从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的建设背景 入手,分析其对产业文化及建筑空间的延续策略,研 究其对环境及建筑的再造方式,寻找创造工业建筑再 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工业建筑 城市更新 延续与再造 再生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tending strategy of industry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space from the renovation background of Red Town, does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and recycle ways of buildings and intend to look for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recycling industrial buildings. Key w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Urban renewal, Extend and rebuild, Recycle 一、背景 上海是 20 世纪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纺织 业、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构成的传统经 济格局,使上海赢得了近百年来无可替代的经济地 位。然而,就在 20 世纪的最后 10 年,这座东方大 都市被历史地推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肩负 起国家发展新战略的重要使命 :“尽快建成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 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 ”从此, 这座传统 的工商城市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嬗变。 从1978 年开始,上海开始进入从工业主导型转向工业与金 融、贸易、运输等第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并 在 2000 年获得了阶段性突破,标志这种经济格局 的转型进入了全新的境界。 由于上海工业是在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 工业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呈环状密布于 中心城区的不合理布局又影响着工业的空间格局。 尽管经过几次大规模调整, 在远郊重点建设了吴淞、 金山卫等 7 个工业卫星城镇,然而工业布局集中在 中心城区周围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20 世 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上海制定了“优先发展第 三产业、 积极调整第二产业、 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 “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随着上海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都市空间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 使得传统工业陷入窘境,面临转型。工业中心向新 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大型市政设施也开始向外拓 展。在实践进程中,结合旧区改造,将不符合中心 城区发展需要、有污染的工业单位搬迁到郊区,为 中心城区发展高层次服务业腾出空间。 上钢十厂的优雅转身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更新实践 宗 轩1,2 Zong Xuan The Elegant Turn of 10th Steel Factory of Shanghai: The Renovation Practice of Shanghai Red Town 在这一新形势下,对大量近现代工业建筑、产 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再利用,是城市更新改造 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工厂曾是上海重要的建筑类 型,应该能够被部分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并 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使那段具有象征意义的城 市历史得以延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上钢十厂的改造再生项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更 替、 城市变化与文化冲击中孕育而生的。 位于淮海西 路 570 号的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房建于解放初期, 是原上钢十厂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厂房,自 1989 年 工厂转型至今,厂房和所在厂区已闲置多年。为了 改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住宅建筑面积总量过 大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调整中,上钢十厂 区域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将厂房改造更新为上海 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希望通过保护性改造与功能重 塑, 使其成为一座既体现城市艺术活力和时代精神、 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公共艺术殿堂。之后,在成 功的投资建设与艺术中心公益性运营基础上,社会 机构进一步拓展该区域,成为目前的上海红坊国际 文化艺术社区(图 1) 。 二、延续与再造 2004 年底,上海市经委首批推出了田子坊、8 号桥、红坊、创意仓库、周家桥创意之门、设计工 厂等 17 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把老厂房特有的历史 底蕴、 文化内涵变成激发创意灵感、 吸引创意人才、 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由上钢十厂废弃厂房改建 而成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作为第一家由政府倡 导、利用旧工业厂房改建为艺术中心的实践再生项 目,对上海老工业建筑的保护更新、上海的创意文 1 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图片来源:邓刚提供)2 老上钢十厂(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53 3 冷轧带钢生产(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5 保持红砖与混凝土特色的外墙(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6 新老建筑共生(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4 淬火生产(图片来源:邓刚提供)8 总体模型(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7 总平面(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扩建建筑 改建建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均有示范作用。 1空间与文化的延续 在上海众多的由废置工业厂房改建而成的创意 产业园区中,8 号桥华丽时尚、田子坊鲜活妩媚、 1933 老场坊迷幻神奇、 创意仓库厚重静谧, 而红坊 以独特优雅的文化气质沉静在繁华的都市,成为人 们享受城市文化、激发艺术创意的魅力独特的公共 艺术空间。 上钢十厂厂房带有工业建筑的特质与特殊的历 史感。原上钢十厂创建于 1956 年,1958 年建成, 那是新中国蓬勃向上、热火朝天的年代。冷轧带钢 厂房整个长度约 180m,宽度约 18m 35m,室内 高度约 12m 15m, 其主体标准桁架跨度 18m, 标 准桁架间距 6m,共 30 跨。高大的空间,巨大的形 体,裸露的框架,都诉说着城市工业化时代的简单 热情, 将“大干快上”的年代特点表露无疑(图 2 图 4) 。 改造中,保留其原有的建筑特色,使工业建筑 的钢筋铁骨与粗犷雄健的性格得以延续 ; 保留原有 高大空间,使内部空间特征得以延续,洗净时代铅 华的朴素感向我们诉说历史情节; 红砖、水泥预制 板、粗糙的混凝土墙面等特质的沿用,使建筑的时 代厚重感得以延续。由改建而生的上海红坊国际文 化艺术社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归属感(图 5,图 6) 。 历史本来就是连续不断的,新的历史只能在已 有的历史中被创造,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在生活中 并肩而行。在上钢十厂的改造再生项目中,城市所 固有的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的气息得以延续,原有 的时代特质通过现代手法得以重塑,虽有两个时间 感,却又作为一个存在而共生。 2环境与建筑的再造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经过前后三期建 设,依托上钢十厂的存量厂房,逐渐衍生发展成为 文化艺术展览展示区、创意办公区、配套服务等区 域。一期分为 A、B、C 区,二期分为 D、E、F、G 区和 3 号楼,三期的 H 区是非常富有特色的新建艺 术展览区(图 7,图 8) 。 相比新的开发项目,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在建设 容量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保持该区域总量平衡 的规划要求,无疑为该地块的再造提供了伸展的舞 台。针对容量要求以及部分原有厂房已拆除、在区 域中形成部分空地的现状,设计师适当集中布局改 扩建空间,将已形成的空地再造成为整个区域的中 央绿地,并围绕绿地形成围合感较强的总体空间布 局,中央绿地的再造为使用者、参观者提供了有机 的欣赏空间,再造的旧有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共存, 也为文化艺术社区多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操作空间 (图 9,图 10) 。 对原有上钢十厂的存量厂房,依据建筑现状采 取了不同的更新再造方式。A、B、C、F 区曾经是 原上钢十厂的冷轧带钢车间、 酸洗车间的主体建筑, 更新再造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建筑的桁架结构、 高敞空间以及地面下沉空间,长 24m、宽 8.4m、嵌 入地下深达 3.6m 的淬火池被改造成一个地下展厅 (图 11) 。外墙亦通过清洁和修补,突出原有肌理, 经年的红砖与混凝土墙面体现了建筑的真实性与历 史性。D、E、G 区通过嵌入的方式将新、旧建筑并 置排列,新、老建筑在同一场景同时出现并发挥着 相同的功能,两个不同时间感的存在又互相认同彼 此的异质性而共存, 使建筑得以生生不息(图 12 图 14) 。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的建筑低调而存在 朴素的美感。保留原始的完整大空间以益于空间的 可塑性; 保留钢筋铁骨框架与粗糙混凝土墙面,使 建筑空间精髓停留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朴素简约的 建筑空间成为完美的背景,使雕塑艺术品的美被放 54 大到极致, 建筑空间愈发地渗透出优雅的艺术气质。 在这里,混凝土、钢、玻璃和红砖被恰到好处地组 合,不同的构造、材料、设备等的加入,在我们面 前展现了不同的时间层次, “新” 、 “旧” 、 “内” 、 “外” 空间互相结合、流动、自然过渡。新,在这里与旧 和谐共处(图 15,图 16) 。 三、再生 城市的快速发展催生建筑的更新,无论有还是 没有历史价值的衰落城市区块或旧建筑,开始在这 个潮流中被重新界定身份,那些快要被遗忘和抛弃 的空间重新介入到城市生活中,历史被再次有模有 样地制造。 “城市再生”更谨慎地对待原有的城市 肌理和社会空间结构,强调所有相关利益群体的参 与、协调和目标共识 ;“城市再生”给我们带来新 的、有活力的空间,并赋予其新的地理意义和社会 意义 ;“城市再生”有可能意味着对空间的重新定 义,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消费发生变化,生产从空 间中的生产转变为对空间本身的生产。这是一种经 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文化的重新参与决定了 其转变的方式与目标,空间得到了再一次的生产与 消费,而这正是建筑再生的本质。 原本在产业更新换代中废弃、闲置的上钢十 厂的老厂房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被赋予了新的意 义城市文化艺术中心。20 世纪 50 年代产业建 筑的钢筋铁骨、产业工人的集体记忆在一次次的文 化艺术活动中传播开来。自红坊国际艺术文化社区 逐步建设发展并开放以来,这里为社会提供了许多 文化艺术交流契机,不断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及学 术活动(图 17, 图 18) 。通过这些活动, 昔日废弃 的老建筑带着原有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完成了向 创意设计和时尚文化的优雅转身。公共文化艺术展 示、创意商务办公、休闲配套服务以及时尚文化活 动的推动,使上钢十厂这组老建筑在新时代中再次 焕发出生机。建筑再生作为一个创造行为时,并不 只是保存过去,同时也需要留下当今社会所赋予的 责任。 红坊的大草坪上, 散落着“爱因斯坦” 、“骏马” 、 “少女”等雕塑, 改造之后“再生”的红坊,吸引着 爱好艺术、追求美的人们来到这里,一起感受、汲 取艺术。 9 室外有机景观(图片来源:邓刚提供)10 室外场地举办的文化活动(图片来源:邓刚提供)11 淬洗池改造为地下展厅(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14 G区室内(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15 新旧建筑的相互嵌入(图片来源:邓刚提供)13 D区室内(图片来源:邓刚提供)12 C区、D区(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注释 正是这个历史性的跨越,使这座人口仅占全国1%、 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大都市,在2000年超乎寻常 地完成了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 全国六分之一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八分之一的 财政收入。 1956年上海市1956年1967年近期城市规划草 图和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 提出开辟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从1958年开始吴 泾、松江、嘉定、安亭等四个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 后又增加了金山卫、吴淞、宝山三个远郊卫星城。 20纪90年代初,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开放 机遇,提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 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 从1990年开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 提高;1999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首次超过50%。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50,经济中心的城市功能日益显现。以信息产业为 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达20.6。 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掀起“以钢为纲,全面跃 进”的热潮。1958年1月,原属冶金工业部领导的上 海钢铁公司下放上海市,改制成立上海市冶金工业 局,在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直接领导下,成立了 “保钢指挥部”。各行各业全力支援钢铁工业,全行 业进行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19581960年三年完成 基本建设投资4.18亿元,新建扩建工程50多个,其中 55 18 文化活动(图片来源:邓刚提供)17 淬洗池成为活动中心(图片来源:邓刚提供)16 再生中的环境(图片来源:邓刚提供) 附:邓刚博士访谈 受访嘉宾 邓刚 建筑学博士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副总策划师 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 宗: 从建筑师到投资咨询、投资管理、策划师到 企业家一路走来, 您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认 为建筑师背景从事这些工作的优势在哪里? 邓: 我觉得建筑师的优势是在于弹性较大的发展 空间。在项目的运行决策中通常会有比较权重的、 综合性的决定,能让项目最终比较顺利、完整地进 行。所有的这些环节中,建筑师相对于投资、管理、 策划、企业家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建筑师能够将 知识结构中最具有弹性的一面与专业的教育背景结 合,加上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需要的新的知识结构, 这样非常容易进行不同角色间的转换。我也始终能 回到设计这个原点,回到文化的角度、设计的角度、 项目空间形态的角度,比较综合地看问题,使建筑 的“形”有比较丰满、刚性的支撑,较好地发挥建 筑师的社会角色。 宗: 上海目前有较多的创意产业园区,红坊、8 号桥、田子坊等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运作也较成 功,您认为红坊的特色在哪里? 邓: 红坊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化 艺术社区的主题定位,这在上海所有的工业建筑改 造更新中独具特色,文化艺术内涵使红坊更多的具 有社会公益性,同时增强了项目辐射能力与社会认 同感; 其二,定位带来红坊的运营模式也独具特色, 依靠商业经营性收入来支撑、带动社会公益活动, 使项目最终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其三,红坊的空间相比 8 号桥、田子坊来说,更带 有工业时代的痕迹。 宗: 您怎样理解现在的红坊国际文化社区所蕴含 的城市精神? 邓: 工业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红坊首先 是一种当时年代的历史痕迹,是历史片段在当代的 再现 ; 其次是用新的方式、新的内涵去表达城市的 快速变化、不断的功能置换,将现代功能与历史痕 迹比较好地结合起来,把历史演化的痕迹在这里较 好地展现出来。 宗: 从最初的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到现在的红坊国 际文化社区,红坊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 邓: 红坊的诞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红坊的核心 项目上海雕塑艺术中心是基于政府对公 共艺术文化事业推动的需求而产生的社会公益性项 目。在项目后续进程中,政府希望通过社会方式进 行良性循环,因此长期的经营模式决定了红坊由原 新建炼钢、轧钢和辅助原料厂6个,改建扩建14个轧 钢厂以及3个辅助材料矿。 2007年12月15日,在上海城市艺术雕塑中心举行了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论坛系列城市再 生论坛”,会议主要议题为“城市再生中的身份界定 与历史再造”。 参见:时代建筑2007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论 坛系列:上海论坛“城市再生”时代建筑,2008 (1) 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术类展览包括罗 丹艺术展、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迎世博2007上海 国际雕塑年度展、“身体媒体”互动艺术展、2010红 坊文化周等;学术活动包括由日本北九州市与现代 美术中心CCA策划举办的“跨越间隙”论坛,以及 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城市再生论 坛”等;国际文化时尚活动包括欧米茄110周年庆典、 施华洛士奇亚太之夜、HSBC财富论坛启动仪式等。 参考文献 1 伍江后世博建筑思考时代建筑,2011(1) 2 张松上海的空间遗产城市批评(上海卷)北 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 李岚设计创造旧建筑“再生”价值时代建筑, 2008(2) 4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门户网站:http:/ 来单一的社会公益文化项目转变为有复合业态的综 合性社区项目。因此,红坊社会角色转变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