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75175PPT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75175PPT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75175PPT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75175PPT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75175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因、病机,目的与要求:1、掌握六淫、六气、七情、痰饮、瘀血的定义2、重点掌握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3、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4、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第一节病因病因是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发生的各种原因。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概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自然气候变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致病具有共同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区性:(4)相兼性:(5)转化性:,.,风邪,.,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开:张开泄:气液外泄营卫失和恶风发热表病位在表腠理*开泄汗出风邪肺肺气不宣鼻塞流涕,咳嗽病位在上上扰清窍头痛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暑邪,.,(2)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阳邪升散腠理开泄多汗伤津耗液口渴喜冷,小便短赤。气随津脱气虚气短乏力气津暴脱神昏,肢冷,脉微弱。气与津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气。,.,.,湿邪,.,(3)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困脾气不化湿水湿停留水肿湿性重浊湿困清阳清阳不升头重如裹,昏昏欲睡湿留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沉重不举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燥邪,.,(4)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寒邪,.,(5)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伤寒)寒邪直中脾胃之阳受损运化升降失常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中寒)寒性凝滞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头身肢体疼痛寒邪直中脏腑气机阻滞胸、脘、腹冷痛,.,寒性收引寒侵肌表卫阳闭郁毛窍收缩恶寒发热,无汗。寒侵经络关节筋脉收缩拘急拘挛抽痛,屈伸不利。,.,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热邪,.,(6)热(火)邪热为阳邪,其性炎上心火口舌生疮;胃火牙龈肿痛;肝火头痛,目赤肿痛热易扰心神热邪侵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热易耗气伤津热易生风动血,.,消耗阴津筋脉失养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热邪上视,角弓反张热盛阳亢肝风内动(热极生风)热邪侵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等。热易致肿疡热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痈肿疮疡。,.,二、内伤致病困素(一)七情1、概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3、七情的致病特点(1)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二)饮食1、饮食不节(1)长期饥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疾病(2)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滞不化中焦气机阻滞脘腹胀痛,拒按胃失和降呕吐酸腐停积肠胃肠鸣、泄泻,.,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过食生冷脾胃阳虚寒湿内生腹痛泄泻过食辛辣胃肠积热大便干结、痔疮,.,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有形之痰饮,是指视之可见,或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饮。有形之痰饮,又可分为痰和饮,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1、痰饮的形成肺失宣降外感六淫脾不健运津液饮食失宜伤及内脏肾气化失司代谢七情内伤肝失疏泄障碍痰饮劳逸太过三焦水道不利水液膀胱气化不利停滞,.,2、痰饮的致病特点(1)痰肺咳喘、多痰心心悸、神昏、癫狂、失眠(痰迷心窍)胃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头眩晕咽喉咽中梗塞,如有异物(梅核气)(2)饮肌肤水肿(溢饮)胸胁咳喘,胸胁胀痛(悬饮),.,(二)瘀血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1、瘀血的形成外伤络伤血溢血离脉道外邪气虚气不摄血停积于体情志血热迫血妄行内饮食损伤机体气虚血行无力瘀劳逸气滞血行受阻血行不畅血外伤血寒寒凝血滞阻滞于脏血热煎熬粘滞腑经络,.,2、瘀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刺痛,部位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多为外伤性,在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质硬、压痛。(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4)望诊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点,皮下紫斑,面色黧黑。(5)脉诊涩、迟、弦、结、代脉。,.,第二节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一、正邪相争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二、阴阳失调1、阳胜则热实热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赤,便干,苔黄,舌红,脉数。2、阴虚则热(阴虚)虚热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3、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腹冷痛拒按,泄泻,水肿,痰白稠,舌淡,苔白,脉迟。4、阳虚则寒(阳虚)虚寒证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