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内容梳理,第一课为政以德:第二课克己复礼: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五课仁者爱人:第六课君子之风:第八课周而不比: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第十二课高山仰止:第十三课沂水春风: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的德政主张孔子的礼治主张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爱观)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孔子的交往观孔子的教育观感人的师生关系与道德观师生关系与理想观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复习论语选读的几个步骤,第一、知材料来自哪篇课文。(特别记住课文标题)第二、知每个材料的意思(内容),也就是能基本翻译句子。第三、找出材料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规范答题小结: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况而答),第一课为政以德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21,以德为政23,教民(法治、礼治)139,富民、教民127,富民、正己15,161,正己1117,举贤(去恶)129,富民136,正己1219,正己,教民220,正己,教民,举贤145,正己(德治),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答案示例:,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E、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推崇的是周礼。礼与仁的关系。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仁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与孝的关系。孝悌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也看作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克己:121崇古:314、75秩序:31、625、12、11道:162正名:133孝悌:12、28报恩:1721崇乐尚仁:1711、33,问题探究,【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原文】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原文】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多次碰壁后,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却遭到了许多隐士(有识之士)的反对。如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长沮、桀溺(匿迹山林的隐士)、荷蓧丈人(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同时还遭到普通人的反对,如晨门人、荷蒉者。认为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二、本课的具体内容1421孔子循礼卫道。185接舆评孔子德衰。186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187荷蓧丈人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438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1439荷蒉者批孔子固执,不懂通达权变。99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为正义而战,在所不惜;重视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参考答案: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出题示例: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第五课仁者爱人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二、本课的具体内容16,仁的根本。415,仁的内涵(具体准则)512,仁的实践(具体表现)。630,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526,仁的理想。10.17、7.9、15.42、9.10、7.27,仁的实践(具体表现)。14.17,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的标准。,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解题参考:,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注意两点:1对待管仲上2比较墨子的兼爱异同:都主张关爱别人,但孔子的仁爱,是以爱自已为前提(孝悌为根本),然后将这种爱一层一层扩展出去,爱自已的亲人,爱周围的人,然后爱所有的人以到万物。因而是最符合现世社会的人的感情与实际的。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爱。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的爱,虽然墨家还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却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宗教情怀。,第六课君子之风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二、本课的具体内容76、1518、159、611、716、719、1428、623、87,君子之质(内在修养)。416,义与利。49,小人耻恶衣恶食。1715,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128,文质之别。738,君子之文(外在表现)。,问题推究,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乐字的理解。,1、乐是什么他所讲的乐并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和满足。所以虽然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他还是乐。孔丘认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都有适当的安排。这就为一个人布置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孔丘的道。2、怎样才能获得乐孔丘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达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这种精神境界。经常在这种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称为仁,孔丘把乐以忘忧作为他自己的一项成就。他一生到处碰钉子,应该说是处于忧患之中,但他还是乐以忘忧。他是忘忧,并不是强制他自己勉强地不变。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忘忧的一种表现。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里说:安身立命之地,对于人生的重要。,第八课周而不比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注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君子与小人交友的区别。孔子提出了察友的方法、择友的原则、处友(待人处事)的具体方法、交友的目的,交友过程中要保持人格独立。孔子提出交友之道体现了儒家诚实守信、躬行修为的交往原则。,二、本课具体内容:2.14,15.22,4.3,君子与小人交友的区别。16.4,择友原则。2.10,4.7,15.17,15.23,察友的方法。15.15,14.34,5.17,4.26,12.23,处友的具体方法。12.24,交友的目的。,儒家的交友观是怎样的?选择朋友首先看重的是正直和诚信,与人为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诚实交往,适中交往(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答题示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答案示例,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第十一课诲人不倦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二、本课具体内容17.2、17.3,教育的作用。15.39,教育的对象。7.25、16.13,教育的内容。11.3、7.8、5.9、3.8、11.22,教学的方法和原则。7.34、1.15、17.19、7.1、9.15,教师的素养。,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有教无类,品行第一,公平公正,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启发诱导,触类旁通,教学相长,重视身教,述而不作。(学思并重,学行并重),探究与思考,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互相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是基本坚持反映论的。,第十二课高山仰止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的学问和道德都很高。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学生即使受到孔子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二、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眼中的学生1、孔子和子路11.137.1111.155.76.282、孔子和颜渊11.911.103、孔子和伯牛6.104、孔子和子游17.45、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5.22学生眼中的孔子1、颜渊对孔子9.112、子贡对孔子19.2319.24,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说说上述选文中的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孔子想当官想得昏了头,不顾自己身份走女人路线,去和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南子夫人套近乎,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对子路的无奈。,第十三课沂水春风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记述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冉有志在通过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二、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问志,弟子谈志,孔子评志,孔子的治国理想。,本章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平等的氛围表现得很充分,是如何表现的?,既记言谈,又传神情。写出了人物的神情风貌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人事;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谦退;曾点的从容;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曾点的鼓瑟,孔子的简要点评,神态表情。还有对比率尔,铿尔,哂之,喟然等。,示例:阅读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参考:(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二、本课的具体内容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7.13)中礼(1.12、13.24、17.24)中和(13.23、),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C、折衷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互联网+信息安全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集成电路封装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中考数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 静脉输血与输液选择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护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省张家界市公共基础知识国家公务员测试卷(含答案)
- 摩托车赛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摩托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课程
- 《电商直播运营》教案-任务1 直播平台与岗位认知
- 反邪教宣讲课件
- 2025年重庆市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儿童呼吸机应用
- 宣传部合规管理制度
- 保洁工具设备管理制度
- 2024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计划
- 钓鱼安全协议书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5届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2030能源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