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让“亲子绘本阅读”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双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升级第一步:家长亲力亲为是基础 “亲子阅读”,英文是Shared Reading, 一般指大人给孩子读儿童图书,大人和孩子共同享有读一本图书的乐趣。单从名称角度看,在“亲子阅读”这个词汇中,人是这个活动的重要部分。但不知何时起,“亲子阅读“在很多场合下被“绘本阅读”取代,“绘本阅读” 一词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在“绘本阅读“ 这个词汇中,物质载体 “绘本” 成了活动的主体。不要小瞧了这种词汇上的变化,这种词汇上的变化往往凸显了观念上的变化。比如网上出现大量的 “绘本阅读” 计划,降低家长的参与度,让孩子通过看屏幕,听别人读故事去实现绘本阅读过程,这就是词汇变动下带来的行动上的偷梁换柱。看电视故事,听点读笔故事的 “绘本阅读” 已经离Shared Reading” 很远了。在这种状况下,没人和孩子Share (分享),孩子对故事的疑问、想法、快乐或悲伤的情绪没人关心。Shared Reading,一个好好的教育方法就这么被电子版的“绘本阅读”毁了。所以我的用词是“亲子绘本阅读”,“亲子”一定得压在“绘本”之前,这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取向。 “绘本”是21世纪后在中国大陆流行的新词汇,在那之前,儿童图书叫“小人书”,“图画书”,或“连环画”等。中国的儿童图书创作在21世纪以前非常匮乏。儿童图书市场上除了“葫芦娃”、“西游记“、成语故事这些传统题材以外,很少有其它题材。当西方儿童读物在21世纪初渐渐介绍到中国,其丰富的题材内涵,精美的画面制作让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顿时眼前一亮,如发现了儿童读物的新大陆一般。我记得在1996年,一个外国朋友送给我一本儿童书“很饿很饿的毛毛虫” 时,我打开书的感觉是震撼,原来儿童故事可以这样奢侈地有趣:一本书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国老式儿童读物的作风是一本书N个故事),一页纸上就一句话,每页尺寸不一样,页面上还可以穿洞 儿童图书可以弄成这样,真让人脑洞大开啊! !之后随着外国儿童图书纷纷涌入,大家觉得这么高品质的儿童读物不能再用 “小人书”、“图画书”、“连环画” 这种比较粗糙的词汇去代表它了,于是出现了一个雅气的名字 “绘本” (也许从港台引入)。绘本的出现为中国儿童读书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气象,儿童阅读空前成长。因为家长知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多读书,还要读好书,绘本就是代表好书。但是当绘本过于宣扬时,家长的注意力好像过多地放在绘本-这个阅读载体上,而忽视了怎么读这个过程。有些家长甚至觉得不管什么方式让孩子知道那本书,知道那个故事就行,自己发音不好,读又读不准,让孩子听别人读岂不更好?但真的好吗?这就像家长知道鸡蛋有营养,要给孩子吃,但生的、炸的都无所谓,只要孩子吃的是鸡蛋就行。殊不知鸡蛋需要煮着吃、蒸着吃才更有营养啊!通过高科技手段让孩子去阅读绘本和家长亲历亲为地去为孩子阅读绘本,就像给孩子吃炸鸡蛋和蒸鸡蛋的区别,在营养能级上区别显著。有一个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学前教育系的研究对比了电视故事阅读和家长亲子阅读的区别。研究者让家长给孩子阅读与电视播放相同的一本书,书名为 “The Rabbit Belongs to Emily” (Zhang, Djonov, and Torr, 2016),观察分析得出两种方式的阅读,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显著(注:亲子阅读中的对话资料来自麦考瑞大学的研究):1对孩子兴奋点的捕捉电视阅读虽然利用声效,以及局部特写等技术去更生动的讲述一个故事,但这是从电视故事编制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有时会与孩子理解故事的眼光和想法并不相符。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妈妈给孩子讲故事,一些被电视故事忽视的细节恰恰是孩子的兴奋点。比如以下妈妈和Peter小朋友的对话:Peter:妈妈看,他们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手指在画面的路径上移动)妈妈:是啊,Emily Brown 回家了(手指也在那条路径上滑动),说“再见”! (妈妈准备合上书页,但Peter把妈妈的手挡住)Peter:妈妈,他们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手指做同样的动作)在这段交流中我们看到Peter对最后一页的画面情景感到无比兴奋。他一连用了9个“回来了”去宣泄这种情绪,而且意犹未尽,还挡住妈妈合上书,接着再用5个 “回来了“ 宣泄一番才罢手。这种表达情绪的状态是电视阅读无法产生的。电视按它自己的节奏精彩地讲故事,最后一页电视读书人的声音温馨优雅,但就这样结束了。孩子作为个体的感受,他们心中翻江倒海的兴奋是电视故事编制者无法预见,无法想象的。但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暗藏在他们这些无法名状的感受中啊!故事和画面能够让人情绪跌宕起伏,这本身就是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孩子被这种魅力所吸引,才能最后爱上书籍。2是否满足阅读过程的反复性电视阅读只有一个顺序:从头到尾不可逆,它不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记忆点去验证某一信息,也不给孩子机会随时就某一点前后翻来翻去。比如下一段Emma 和妈妈对话:妈妈:(指着有小兔的海报)这幅画我们看过的,在哪儿看的呢?Emma:(把书页翻到前面,帮助妈妈在版权页里找到这张海报的图片)妈妈:在哪儿呢?Emma: (指着版权页的一个角落,印着同样的海报)妈妈:啊,在这儿呢。这段对话中,Emma 虽然没说话,但她显然是对绘本看得很仔细,能够记住一些细节在哪里,她也一定会很高兴能够帮助妈妈找到小兔子。这种经历会激励和强化她以后仔细观察并记忆的行为。这是绘本阅读中产生的超出语言和文学范畴的功能,这种功能只能在真实的亲子阅读中实现。3故事的延展性电视阅读只能讲故事,传递的信息有限,它不能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将故事的内容延伸,让孩子有更丰富的体验。比如以下妈妈和Alice的对话:妈妈:(读完书讨论)他们给了很多东西去跟她(Emily)换小兔子,你觉得她会换吗?Alice:不会。妈妈:为什么?Alice: 因为她爱她 因为她要把小兔子放在床上。妈妈:放在床上,她要跟小兔子睡觉是不是?Alice: 是的。妈妈:就像你,你要跟米老鼠,Kitty 猫睡觉,还有Thomas、Peppa、George,对不对?Alice:对,很多东西。这种和生活经验的联系也只有在真实的亲子阅读中才能够实现。不要小看这种联系,这是孩子体会文学作品和真实生活关系的重要一环,就像我们看了“红楼梦”也要对其中人物品评一番,与生活对照后,才能慢慢品出其中滋味。这个过程就是真正的文化教育,远远超越了单纯地记住书中的内容、认识书中的文字。真实的亲子阅读相较于电视阅读或其它形式的电子阅读,其优越之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不伤孩子的眼睛、容易培养紧密信任的亲子关系。当然我在此不想彻底否定电子阅读产品的意义,研究表明,电视阅读的故事如果是孩子听妈妈或爸爸读过的故事,他们会更感兴趣。此外,电视阅读营造了一种气氛,一种“阅读很重要”的气氛,这种态度导向对孩子也是有意义的。请记住,电视、电脑、手机等产品只能是教育中辅助的手段,不要以为我给孩子看“有意义”的节目就万事大吉了。家长的亲历亲为在教育中意义重大,在阅读活动中尤其重要。在阅读中,家长还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选择固定的愉快的时间阅读,比如吃完饭、洗完澡、睡觉前等,这个时间可以跟孩子商量而定。2. 内容和题材要与孩子年龄、理解力匹配。3. 如果家长想培养孩子双语能力,那么中英文绘本都要读,选择和孩子语言能力相匹配的不同的书。如果是中文好于英文,那么英文尽量选简单一点,最好让孩子事先读过该绘本的中文版(B区域语言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理解英文版本,反之亦然。4. 读英文绘本担心自己发音不准,可以自己先听先学标准发音,然后再跟孩子读。如果孩子不愿意听英文故事,可以用中英夹杂的方式,关键词用英语表达,让孩子有个适应过程。反复读过几遍以后,孩子熟悉内容了,再接受英文会容易一些。自己读过故事以后,再让孩子听比较标准的电子英文阅读。第二步:绘本选材的技巧现在市场上各种类型的儿童绘本可谓琳琅满目,让家长惊喜于教育资源丰富的同时也产生新的困惑:我该给宝宝读什么样的绘本呢?这就像面对一大桌美味的高档自助餐,老食客也会犯愁该怎样吃才能既解馋又有让钱花得物超所值?我们胃口有限,不能什么都吃;同样,我们的育儿时间有限,不能什么书都拿来给孩子读啊!给宝宝选书,可能最直接简易的标杆是宝宝的兴趣,宝宝爱看什么就读什么。但长此以往,家长不免担心,这样会不会让宝宝知识面太窄?这就像宝宝喜欢吃什么就喂什么,可能会带来营养不平衡的问题一样。怎样给宝宝搭配选书?让他们的精神食粮丰富而平衡?我们不妨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看绘本的类型;第二,看高质量绘本的特征。绘本类型对阅读质量影响很大,决定着阅读的知识内涵。一般的绘本分类从主题切入,比如绘本的主题在大方向上大致有家庭类、动物类、经典童话类、魔幻童话类、社会生活类、多元文化类、认知类等。比较好的组合是各个类型的图书都让孩子读一读,有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知识面广博。澳大利亚幼儿园的图书角设置就比较强调图书类型的综合性,比如下面的书架(请注意:这个书架是孩子自由选取读物的地方,孩子摆放图书还不太整齐,但这也正显示了这些图书被孩子们读过)。绘本分类除了从主题的角度分,还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分。从这个角度看,绘本大致有两类:其一是信息类(informational),其二是叙述类(narrative)。信息类的图书以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实为基础,有的像看图说话,比如“Look And Learn: Machines”,是对分类事物的介绍;有的以简单故事为线索,如 “很饿很饿的毛毛虫”,在这个故事中,主角只是拟人化,但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没有情感起伏,它只是将一个生命演化过程串起来。叙述类的图书是有主角配角,有情绪特征,有情节起伏的故事,而且故事往往是虚构的,这些故事书目前是绘本市场的主体,也是家长和教师的关注点。传统惯性思维认为“叙述类”的绘本比“信息类”的绘本好,因为“叙述类”绘本有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起伏和情节冲突跌宕,将人性的本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律的作用下张扬出来,容易让人有共鸣,也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人性和社会规律的特征。而“信息类”的绘本好像就是单纯地给予科学信息,增加孩子的语言词汇,缺乏其它更高层次的教育功能。事实真的如此吗?上世纪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学前教育系作了一个研究,比较家长和老师给孩子读这两类书究竟有什么教育功能上的不同。研究者Jane Torr 和Lynn Clugston (1999) 选了以睡觉为主题的两本书。一本是叙述类的“The baby who wouldnt go to bed”, 描述一个孩子拒绝睡觉,坐上他的小红汽车跑出去玩,但他邀请各种玩具来玩的时候,发现玩具们都拒绝,因为他们都累了,要睡觉另一本书名为 “Sleepy book”,是典型的信息类图书,描述各种动物怎么睡觉,书页之间的信息有比较,但没有故事情节。这个研究的参与者有6对老师与孩子;6对妈妈与孩子,研究者让这些老师和妈妈选择合适的时间分别读以上的两本书给孩子,然后将老师和妈妈读书中跟孩子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论是妈妈还是老师,在读信息类绘本的时候,和孩子交流谈话的语言总量message(若不包含书中的信息)超过了她们读叙述类的绘本语言总量,老师和妈妈对信息类的绘本 Sleepy Book 会做出比较多的评论,如:Mother: Yea, it goes to show were all different, arent we? We all do different things. (我们都是不一样的,对吗?我们会做不一样的事情。)Teacher: So everybody has a special place to sleep, dont they? (每个动物都有特殊的位置睡觉,是不是?)另外在提问时,妈妈和老师在读信息类绘本时提了更多开发性的问题(how & why), 如Why would they (tortoises) tuck themselves up like that when they go to sleep?;读叙述类绘本时,妈妈和老师更多提问了“信息核实性问题”(who,when, what), 如 What do you think hes doing?而在应用因果关系的说理性语言(reasoning talk)上,无论是妈妈还是老师,在读信息类绘本跟孩子对话时都用了大量说理性语言,这在读叙述类的书中比较少见,如以下的两例:Teacher: Thats why horses might have four legs (because) it helps them stand up. (这就是为什么马有四条腿,这能帮助它站起来。)Mother: Bears dont like to be cold and covered in snow (Because) Theres a special thing that some animal do called hibernating when they sleep all winter long and then in the spring time they wake up. (熊不想被寒冷的雪盖住. 有些动物会冬眠,整个冬天都睡觉,然后春天醒来。)这个研究表明,信息类绘本的教育功能也是强大的,而且它的功能和叙述类绘本不同,它更多地与直接的科学信息以及逻辑思维有关系,因为这种类型的书会引发家长和孩子产生和科学知识以及逻辑思维有关的特定的交流语境。这个研究告诉我们,选择绘本不但要内容主题搭配丰富合理,也要从语言功能的角度适当引入一些信息类绘本。像“很饿很饿的毛毛虫”这样有故事框架的信息类绘本是编写手法比较高明的,非常值得给孩子读。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出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它将一个信息类的图书做得非常有趣。此外,我本人和Camilla Gordon博士一同编写的“一个星球的故事“Once upon a star” (点击阅读 “一个星球的故事”告诉你: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什么?),也是应用这样的架构,将实体(星球)拟人化串讲信息,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读读看。除了关注绘本类型,我们还要有鉴别绘本质量的能力。通常质量好的绘本有以下几个特征:1、高质量的绘本有大人也觉得有趣的故事或结构。很多经典或者优秀的故事是大人读起来也津津有味的,比如 We are going on a bear hunt (猎熊);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野兽出没的地方); Once upon a star (从前有颗恒星)等。因为人类的基本人性是相通的,人类从小到大有些情绪体会是一样的,优秀的故事往往抓住最基本的人性特点,在情节中让人性中的真、善、美,以及遭遇中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释放出来,激起共鸣,跌宕回肠,所以能够“老少通吃”。好莱坞的很多动画片也有“老少通吃”的特点,比如“狮子王”、“花木兰”等,父母陪孩子也看得津津有味。不要以为优秀的故事只有大人能够理解,孩子也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故事精髓的。低估孩子的理解是以前中国儿童文化产品的重大缺陷,中国儿童动画片如“喜洋洋和灰太狼”显得幼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制作方对儿童理解力低估,一切从浅显出发,弄出一套走不出国门的“巨作”。2、高质量绘本的插图也是高明的。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儿童书插画家,用他们的神来之笔彰显延伸故事内容,体显出他们对故事的诠释。比如经典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 Rosies walk”,画家佩特哈金丝(Pat Hutchins)用了剪纸风格画信步而行的萝丝鸡和那只倒霉的狐狸。Hutchins将狐狸画活了,狐狸的身形一会儿紧弓,一会儿摔上天,狐狸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将它的狡猾贪婪都写在脸上。相比而言,母鸡萝丝显得“呆若木鸡”,它从头到尾一个姿势,永远半闭着眼睛走着,不知大难临头,有一种“傻鸡有傻福”的喜感 光看画面,这个绘本就足以引人入胜。3、高质量绘本的文字是优美的,风趣的,有韵律感的。绘本的编写者如果语言驾驭能力好,会用优美的文字去渐渐推进故事,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比如这本Too Many Pears! 书的前几页是这样展开的:Page1: Pamela (一头牛的名字)liked pears. Pamela liked fresh pears.Page2: She liked pears even more than Amy did!Page3: Pamela liked pears for lunch.Page4: Pamela liked pears on picnics.Page5: Pamela liked stewed pear with ice-cream too.Page6: Pamela liked pear pie and cream.Page7: Pamela liked picking pears. So did Amy and grandma. “We have to save our pears!” cried Amy, Pears are my favourite! Amy picked lots of pears. But Pamela picked more!你看,前面6页绘本的每一页都是用一句话描述母牛Pamela喜欢梨子的表现,这些表现都既有创意,也有悬念,这只母牛这么喜欢梨子会有什么结果?重点在第7页出现了几句话的转折,显示Pamela过分喜欢梨子所带来的潜在矛盾冲突。这段文字也很有韵律,不信你从第一页读到第七页。好的绘本写手语言功底深厚,描述故事有他们自己的风格,所以家长给孩子读书最好是读原文,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不要自己弄懂了故事去跟孩子“讲故事”,那样永远是自己的一种风格。“讲故事”唯一能够派上用场的时候是当孩子听不懂英文故事时,先用中文跟孩子讲故事的大概情节,让孩子有一定的理解,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英文故事。4、高质量的绘本都有精彩的结尾。好故事都有好结尾,儿童书尤其需要好结尾,因为儿童对故事结尾非常看重,且对结尾记忆深刻,孩子在阅读中从不断的后来呢,后来呢,到最后 这个过程全都指向一个神秘的终结。好的儿童书结尾跟好电影的结尾是一样的,很多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来一个出其不意的转折升华。比如“Who sank the boat?” 一帮动物乘小船出去, 马,牛,羊,猪上了小船,虽波澜惊起,但有惊无险,船没有沉,但最后一只小老鼠跳上船,船就翻了,这个结尾让孩子觉得意想不到,为什么大动物没有沉船,而小老鼠做到了,于是这后面的科学原理会让孩子觉得无比奇妙,这是典型的高潮结束型故事。还有上述Pamela母牛的故事,最后是大家阻止不了Pamela要吃梨,于是就让她尽情吃吧,她吃了600个梨后,第二天就不想进梨园了,她对梨失去了兴趣,但她的眼睛又盯上了苹果,这种峰回路转的笔法也让该故事结尾相当精彩。还有一种结尾是绵延回荡型,故事的高潮在中间,最后来点回荡,如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梦中驯服怪兽,当上怪兽国王的主角最终回到家里,一切归于平静,他看到妈妈准备的晚餐,在桌上还冒着热气 这种结尾容易让人在渐渐平息中回味整个故事,是另类的精彩。如果你看到一个儿童故事绘本,能够吸引你的阅读兴趣,画面精美,文字读来顺口,结尾也不错,那就坚决拿下,回去给宝宝读吧!第三步:如何在阅读中与孩子讨论互动阅读绘本后为什么要讨论互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禁想到,为什么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还喜欢读易中天的品三国?三国演义已经将故事描述得很精彩了,但读过其中故事的人似乎还不满足,还要一番品评才过瘾,这种读者心态是品三国大火的原因之一,当然易中天的文笔风趣有力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其实用了大量的提问、解读和分析的模式去评判三国的人物和情节,让我们对三国的故事有更深层的了解,对故事的延伸意义和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提升了一步。在亲子绘本阅读中,和孩子讨论故事,将故事和孩子的经验联系起来,就有点像品三国跟三国演义的关系一样,能够满足小读者品评故事的潜在欲望,让孩子消化故事,增加对世界和社会的理解,真正让故事成为人生智慧增长的阶梯。那么怎样跟孩子互动才是有效的?或换句话说,我们怎样“品绘本”?以下是几点建议。01、父母自己要首先通读故事、理解故事,这样跟孩子读故事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将这种理解带进阅读,声调语气都会有一种自然的底气,会吸引听故事的人。国内这两年有个比较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叫“朗读者”,这个节目有一个重要特点,朗读者要么是朗读文的作者,要么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朗读文有重要关联,他们对朗读文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朗读就比较有张力。尽管有些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带着乡音,但观众还是被他们的朗读所吸引。02、父母要对故事中比较核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比如读“很饿很饿的毛毛虫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的时候,要很清楚蝴蝶的生长周期:卵毛毛虫蛹蝴蝶;读“谁沉没了小船 Who sank the boat?”的时候,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定律;读一些动物类的书,比如“因为你就是你Because you are you!”的时候,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特点。这些知识点的准备是跟孩子解释和延伸故事的基础。03、如果是读英文绘本,尽量了解绘本中的每个单词,不熟悉的单词先查字典学会,这也是自己提高英文能力的好机会。如果家长跟孩子读了三百本英文绘本,家长自己运用日常英语中的“小词”以及比较地道的表达方法的能力也会提高,因为这些英文知识可能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年轻时在国内学英文未触及的死角。如果孩子英文基本不好,读英文绘本之前跟孩子大概讲解故事情节,教会孩子故事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几个单词。这样正规读英文绘本的时候孩子才有“连蒙带猜”的基础,才可能听下去。04、在阅读中尽量用绘本的原文读,将文字上的押韵,语句上的节奏感读出来,让孩子不但感受故事的美好,也感受文字的美好。05、阅读中可以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停一下,发表一点短小的评论。如果读英文绘本,评论可以中英夹杂的方式表述,比如“这只熊看上去很Scary,是不是?”“这个Koala这样打扮比较silly”。这种中英夹杂的句子既让孩子听得懂,也让孩子无意中记住一些英文词汇。06、有时,阅读中孩子自己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地方,发表评论或提出问题,这时家长就停下来,做一些解释或延伸。比如,有个妈妈给她4岁孩子读“Owl babies 猫头鹰宝宝”的时候,孩子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怎么他们(Owl babies)的妈妈晚上出去了,不跟他们一起睡?”妈妈这时就停下,解释说:“猫头鹰都是晚上活动,白天睡觉,我想等太阳出来了,猫头鹰妈妈就会和宝宝一起睡了。”妈妈这么一解释,孩子不但增添一个知识,也更懂整个故事了。07、读完故事后需要通过一些提问来回顾和评论。如果读英文绘本,在读的时候用英文,在讨论阶段还是主要用中文,或中英文夹杂方式为主,因为讨论阶段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阐释观点,用母语交流更有优势。此外,根据绘本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需要讲究一点技巧,一般来说,提问有以下三种类型(Massy, 2004):内容回顾型问题。让孩子回忆书中故事里一些比较重要或有趣的地方,有时候家长可以说一半句子,让孩子去补充另一半,比如:“那个bear有wet nose, furry ears,还有什么?(goggly eyes)” ; “第一天,caterpillar 吃了?”综合比较型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书中的一些情节,通过综合和比较得出自己的判断。比如读完“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野兽出没的地方”,爸爸问孩子:“Max原来很生气,去了野兽出没的地方回来后还生不生气?你觉得他看到桌上妈妈留给他的食物会怎么想?”思维延伸型问题。这类问题是那种跳出故事框架,用保持一点距离的眼光去看故事的问题,或者是某个情节可能会跟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孩子在这种联系上发挥。比如还是读那本“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家长最后可以问:“你觉得Max真的去了那个野兽出没地方吗?” “你想去那个野兽出没的地方吗?”;或者评论:“Max只是想象自己当上了野兽国王,自己无比厉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疯狂的相法呢。”08、最后一点,家长要记住,一本绘本是可以反复阅读的,孩子会在每次阅读中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互动。可能对绘本缺乏研究的家长会觉得这样的过程有些难度。大洋幼教团队现在正在挑选一些优秀绘本,进行具体解析,帮助家长解决这个难题。现在我们以“猎熊 Lets going on a bear hunt”为例,一步步教大家(建议先找到这本书看一下)。绘本名称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我们去猎熊By Michael Rosen & Helen Oxenbury一. 绘本故事梗概与文字节选猎熊的故事描述了一家人在阳光明媚的一天去寻找熊的探险,他们穿过草地,河流,泥潭,森林,暴风雪,在山洞中找到了一只大熊。当他们看到熊的真实面目时,他们害怕了,落荒而逃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我们要去猎熊了。Were going to catch a big one. 我们要去抓一只大的。What a beautiful day! 天气多好啊! Were no scared. 我们可不害怕。 Uh-uh! Grass! 哎呀,有草!Long wavy grass. 又长又摇摆的草!We cant go over it. 我们不能从上面过去。We cant go under it. 我们不能从下面过去。Oh no! weve got to go through it! 哦,不行!我们一定得过去! Swishy swashy! Swishy swashy! Swishy swashy! 唰唰唰,唰唰唰!二作品解读1.故事情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有一家人不去郊游,而是要干一件危险的事情 - 猎熊。爸爸,妈妈,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臂膀中的婴儿,还有一只小狗就这么出发了。他们没有带枪,带刀,或带绳子,他们就像要出去郊游一样出发了,他们还唱着歌,宣称自己不怕。这家人如此着盲目的乐观,难免让人为他们有些担忧啊,故事就这样从喜感伴着忧患的气氛中开始了。故事语句中的重复部分 “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Were going to catch a big one” 是唱出来的,唱的旋律引用了英国非常古老的野营歌 “Camp Chant”。这个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有进行曲的高亢节奏,还带点神秘感,非常符合故事的情节气氛。这个故事可以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是一家人斗志昂扬地克服五种困难:长草,河流,泥潭,森林,暴风雪,来到熊洞。这些困难的克服可谓千辛万苦,这一家人在困难面前显得无比勇敢。但情节转折在他们到熊洞时出现了,当勇敢的猎熊队伍看到熊的真实面目:wet nose, big furry ears, 还有goggly eyes的时候,他们的勇气顿时没了,马上转头,仓促而逃。故事的后半截就是勇敢者变成逃亡者的逆转,一家人重新穿越五种困难,跑回家里,背后的大熊紧紧跟着,形势显得无比危机,在家门口几乎让熊抓到了,让人着实为他们担心。最后一家人安全藏到被子底下,才让人舒口气,啊,他们终于逃脱了熊的魔掌!然后故事的结束语:Were not going on a bear hunt again (我们再也不去猎熊了)将这种紧张到舒缓的情绪彻底释放。猎熊的故事是让孩子白听不厌的故事,因为故事有种扣人心弦的神秘感、紧张感, 让人在阅读中有绷着的心情,这种心情到最后再释放,又无比舒心。这种情绪上的起伏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孩子们平日的生活很少有机会让他们体会神秘或紧张的情绪,但猎熊的故事就给他们带来了这种体会!此外,猎熊故事中的一家人从勇敢者到逃亡者的逆转反应出人性真实的脆弱的一面:我们其实就像那家人一样,多么希望自己表现得像勇敢者,而且在小困难面前我们是勇敢的,但当困难危险超出我们的想象,对自己产生威胁时,我们就想逃了。这种“想逃”的意念在强大的危险面前是自然会有的,但又是我们平日羞于显露的,现在猎熊的一家人替我们显露了那一面,多惬意啊!是的,他们逃得那么落魄惊慌,但我们只为他们担心,不觉他们怯懦可笑,因为他们所作所为“正合我意”!受欢迎的故事都会有一股暗线迎合人类天性的本质,猎熊的故事的成功在于太符合我们“希望冒险但又担心冒险未遂”的天性了。2. 语言特点猎熊故事的句子很押韵,采用了孩子喜闻乐见的反复的形式,这本书的前半截基本用了同样的句子:“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Were going to catch a big one” 只是中间分别更换了草,河流,泥潭等。能够让孩子很快掌握节奏,跟着大人哼几句。这本书几个象声词是故事的精彩点之一,Swishy swashy (过草地的唰唰唰); Splash splosh(过河流的哗啦哗啦), Squelch, squerch (过泥潭的吧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