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22讲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课后训练达标_第1页
(区域地理)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22讲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课后训练达标_第2页
(区域地理)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22讲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课后训练达标_第3页
(区域地理)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22讲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课后训练达标_第4页
(区域地理)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22讲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课后训练达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讲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学生用书p185(单独成册)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9银川质检)读1953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119532010年西北半壁人口比重变化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a西北半壁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b东南半壁人口大量迁向西北半壁c实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优待政策d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2中西部地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其可行性最好的路径是()a大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b鼓励粗放游牧业逐步向城郊乳畜业转变c重点发展与资源开采相衔接的深加工业d发展面向农民且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西北半壁人口比重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待的计划生育政策。第2题,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实现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其可行性最好的路径是发展面向农民且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答案:1.c2.d读内蒙古某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图,回答34题。3据图推测,19502005年该地区()a开垦荒地,耕地总面积最大b退耕还草,草地面积总体增加c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d发展放牧业,未利用地先减后增4该地区草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生物多样性减少c农业熟制发生变化d风沙天气增多解析:第3题,图中表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变化面积,而不是总面积,因此只能确定19502005年间耕地总面积增大,但并不一定最大,故a项错误;在19502005年间,该地区草地总面积在减少,后期有所增加但并不是大面积增加,故b项错误;在19502005年间,该地区建设用地一直在增加,说明城市在扩展,故c项正确;该地区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故d项错误。第4题,内蒙古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草地在19501980年面积大幅度减少,而在19802005年间面积有所增加,该地草地先减少后增加,说明该地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故a项正确;该地生态环境趋于好转,生物多样性会增加,故b项错误;农业熟制主要由热量条件决定,因此草地的变化不会影响熟制,故c项错误;该地草地增加,生态环境趋于好转,风沙天气会减少,故d项错误。答案:3.c4.a(高考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56题。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第5题,从材料中可知,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面面积缩小,芦苇大量死亡,会导致湖泊自净能力减弱。第6题,从材料中可知,该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主要是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故应采取的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答案:5.c6.b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布图(数值为各区域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读图,回答78题。7该地区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分别是()a日喀则地区、拉萨市b林芝地区、山南地区c阿里地区、拉萨市d那曲地区、昌都地区8图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a沿平原分布、水源b集中于河谷地带、热量c沿山麓分布、交通d集中于河谷地带、土壤解析:第7题,已知各区域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对比各区的面积,阿里地区面积较大,而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小;拉萨市的人口所占百分比较大,但地区面积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大。第8题,图示地区为我国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图中城镇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带,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答案:7.c8.b读下图,回答910题。9图示地区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a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c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d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10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b受地势的影响大,夏季温度高c冬季经常受寒潮的侵袭,降温剧烈d地势平坦,沙漠广布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此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故气温日较差大;又因是较低纬度的高原,故气温年较差小。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a正确;此处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b错;该地区地势高,冬季寒潮不易影响到此地,c错;该地冰川广布,d错。答案:9.d10.a(2019石家庄模拟)喀什市是我国的边陲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约为343036。2010年,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工作,如今取得丰硕成果。下图示意喀什市位置。据此回答1112题。11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a两地距离遥远,沟通联系不便b产业结构差异大,可直接转移的产业少c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恶劣d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进行产业改造升级12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选择的主要方向是()a推进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经济b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c发展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d建设先进的加工制造业体系解析:第11题,从喀什市的产业结构比重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小,说明工业基础较差,劳动力素质较低。而上海产业转出的主要为第二产业,喀什缺少熟练工人,二者产业结构差异大,可直接转移的产业少,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喀什交通较为便利,且随着我国交通建设,沟通联系限制较少,a项错;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恶劣是喀什本身存在的问题,不是援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c项错;资金投入不足,可以通过援建和资金支持加以解决,d项错。第12题,针对喀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因此扶贫援建工作应立足当地实际,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而金融、先进加工制造业等在当地很难发展,当地缺少水源,故不宜发展林业。答案:11.b12.b二、综合题(共40分)13(2019广东执信中学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老虎沟流域位于祁连山西段北坡、疏勒河的上游,流域常年低温,高山区降水丰富,降水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的70%以上,多以局地降水为主,年平均降水量可达390 mm(海拔4 200 m)。流域内冰川广布,植被稀疏,裸土、裸岩、砾石地表占地面积较大,植被较为丰富的区域大部分集中在河流两侧的河漫滩与河流阶地上,这些地区主要分布高寒草甸类植被。下图为老虎沟流域图。材料二老虎沟流域面积为36.2 km2,老虎沟12号冰川是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型冰川,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明显。下表是19572009年老虎沟流域冰川总面积年变化率。年份面积/km2面积变化/km2面积年变化率/%195754.320199452.9491.3710.066199950.7582.1910.672200648.9721.7860.411200948.0240.9480.436(1)根据材料一,请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老虎沟流域冰川广布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请分析19572009年老虎沟流域冰川总面积变化的特点和可能原因。(10分)(3)请分析老虎沟流域的冰川变化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4分)解析:(1)本题主要从冰川的形成条件(低温、降水丰富、积雪区域广)来分析,由材料可知,老虎沟流域位于祁连山西段北坡、疏勒河的上游,流域常年低温,高山区降水丰富,低温和降水有利于冰川积雪的形成和累积,流域内沟谷面积大,给冰雪提供了充分的发育空间。(2)冰川总面积变化的特点要从总体变化、具体变化(分时间段描述)两方面阐述,原因主要与全球气候(气温、降水)变化有关。读19572009年老虎沟流域冰川总面积年变化表可知,冰川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19571994年历经37年,冰川面积减少了1.371 km2,19942009年历经15年,冰川减少了约5 km2,说明前一阶段冰川面积变化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相对较大,结合表中面积年变化率,可知1999年以后冰川面积减小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合冰川面积变化的时间差异推理气候变化即可。(3)从表上看,冰川呈减少趋势,短期内补给了河流,使其径流量变大,但冰川形成的时间较长,长远来看河流补给源会越来越少。答案:(1)老虎沟流域位于祁连山(中纬度地区)4 000 m以上地区(高海拔地区),气温低,利于永久性积雪、冰川的形成;受西风带环流影响,地形抬升,该流域高山区降水丰富,且固态降水较多,累积大量冰雪资源;流域面积大且地势平缓,积雪区域面积大且较稳定,因此流域内冰川广布。(2)19572009年老虎沟流域冰川总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19571994年间变化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较大。其中,19941999年间变化最大,1999年以后冰川面积减小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冰川总面积总体减小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3)由于流域冰川总面积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短期内河流径流量受冰川融水的补给,流量大增;但冰川长期消融会导致河流的补给来源减少,径流量减小甚至会断流,进而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14(2019洛阳统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枸杞多生长于碱性土和沙质壤土,其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由于耐干旱,可生长在沙地,可作为水土保持的灌木。枸杞可在25 越冬无冻害。当光照充足时,枸杞枝条生长健壮,花果多,果粒大,产量高,品质好。材料二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诺木洪农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培育种植枸杞,到八九十年代达到了一定规模。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农业大学化验分析,其药用有效成分超过了国内所有同类药材。近年来,青海诺木洪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强化枸杞基地建设,加快“红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已成为青海枸杞生产的龙头企业,也使诺木洪成为全国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示范基地。材料三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及枸杞示意图。(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柴达木盆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4分)(2)试分析诺木洪地区利于枸杞种植的自然条件。(5分)(3)简要分析诺木洪地区枸杞产业集聚的原因。(7分)(4)青海省要实现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的发展措施有哪些?(4分)解析:(1)根据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对地处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描述。(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分析诺木洪地区利于枸杞生长的自然条件。(3)诺木洪地区因枸杞品质好、产量大、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廉价,并有较便利的交通运输等条件,形成了产业集聚。(4)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即可分析今后的发展措施。答案:(1)海拔高;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差大;风力强劲;自然景观以荒漠为主,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河流多内流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