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哲学常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大纲版_第1页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哲学常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大纲版_第2页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哲学常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大纲版_第3页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哲学常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大纲版_第4页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哲学常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大纲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A.B.C. D.解析:注意准确理解“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与活动,即想、做和精神状态,此题侧重于考查人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中“由命”的观点是放弃主观努力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不选。分别表达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追求精神,符合题意。是一种消沉与放纵的主观情绪,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答案:C2.从下面两幅图片的对比中,我们体会出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B.办事情需要尊重客观规律C.主观因素制约着客观事物D.实践活动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对比两幅图片可以得知:做同一件事情,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错误,则“事倍功半”。可见,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故选B项。答案:B3.2020年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在十几年与艾滋病病毒的斗争中,人们已经研制了一些能够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我们深信人类最终一定能彻底战胜艾滋病。这体现了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和改造规律B.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不断地增强C.认识总是自然地向前发展的D.科技的发展将使人们无所不能解析: 规律不可改造,A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在实践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地增强,故B正确;C、D观点过于绝对化,不选。答案:B4.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二月二”民间习俗就此形成。“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这些优美的民间歌谣反映了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企盼。美好企盼要变成现实,从认识论角度讲,我们必须 ()A.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注意答题要求“认识论”,只能选择D项。答案:D5.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所体现的哲理是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离不开决心、意志和干劲A. B. C. D.解析:本身不对;材料主要说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应选D项。答案:D6.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存在缺乏民主、不够科学的问题,违背客观规律,超出社会承受能力,乱上项目、乱铺摊子。上述做法违背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B.只有正视客观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积极效果C.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解析:规律会随着它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C错误。A、D未体现材料主旨,应排除。答案:B7.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年平均温度接近零下60摄氏度,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我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在此地建成昆仑站。南极科考队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这表明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有了精神就可以取得成功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 B. C. D.解析: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符合题意,应选B项。答案:B8.词坛名家乔羽在个人文集中写了两句话: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乔羽写作不为商业化、时尚化所左右,始终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我的祖国一条大河让我们荡起双桨早已深入人心,不慕时尚成经典,不慕时尚成不朽。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要按艺术创作的规律办事艺术创作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创作的规律性是不能变化的艺术创作具有自身的规律性A. B.C. D.解析:说法过于绝对化,符合要求,应选A项。答案:A9.人类对自我的真正研究,始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下列关于“认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认识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科学理论一定是理性认识A. B. C. D.解析:不对,应为认识的根本任务;不对,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符合题意;本身正确,不选,应选A项。答案:A10.荀子解蔽指出:“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通常是指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道”虽有“常”,但其表现形式却又变化多端,观其一隅是不足以概括的。因此,要把握“道”,必须 ()在实践基础上充分占有十分可靠的感性材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穷尽“道”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排除“变”的种种干扰,直接领悟“道”的真义A. B. C. D.解析:符合要求,本身说法不对,应排除。答案:A11.人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形容工作兢兢业业的劳动者,其实诗人的本意是通过春蚕吐“丝”寄托对恋人的深深“思”念。材料启示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A.按客观规律办事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透过现象看本质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本题借用诗句入题,增添了试题的文化底蕴。材料中“诗人的本意”折射出的信息是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答案:C12.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过程表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要经历一定的曲折与反复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认识的根本任务等知识的理解。材料中所述的认识事物所经历的过程表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13.漫画筷子如此制造筷子是讽刺个别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破坏自然、浪费资源的现象。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端正利益出发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提高技术水准,减少资源浪费A. B. C. D.解析:对漫画理解不准确,且不是哲学启示,应排除。正确说明了漫画寓意,应选A项。答案:A调查与研究是形成真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调查是形成感性认识、积累感性认识的过程,没有调查,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没有研究,调查就没有了目的,失去了意义。据此回答1415题。1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结B.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解析:认识永远不会结束,故A错误。理性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故B错误。理性认识也来源于实践,故C错误。答案:D15.上述材料充分说明 ()A.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要占有感性材料,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C.占有感性材料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关键D.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解析:B错在“总和”,C错在“关键”,D与材料无关。答案:A16.历史已经证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功之路。我们要进行创新,就必须做到()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解放思想,认识、运用和创造规律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A. B.C. D.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规律,故说法错误,都符合题意,应选C项。答案:C与常规性思维相比,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类认识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回答1718题。17.门捷列夫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从原子属性与原子量、原子价的关系入手,系统概括了之前百年中发现的元素周期变化的事实与论点,发明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思考问题的方法是 ()A.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C.创造性思维方法D.分析的思维方法解析: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分割组合的方法”,不难看出,应选B项。答案:B18.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这表明 ()A.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B.充足的知识积累可以为思维和创造提供丰富的素材C.正确认识能指导人的行动,错误认识则不能D.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充足的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应选B。A、D不合题意,C项本身不对。答案:B2020年11月13日,美国航天局宣布,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显示,月球上存在水。据此回答1920题。19.美国航天局发表新闻公报说,重约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撞月后掀起了两部分尘埃:一部分由蒸汽和微尘组成,另一部分由质量更重的物质组成。该局科学家对火箭撞月后掀起的两部分尘埃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这是因为 ()本质总表现为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与本质总是具有一致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A. B. C. D.解析:本身不对,正确说明了材料主旨,应选B项。答案:B20.此前,“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受控撞击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受控撞击月球表明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B.只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情就能成功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解析:“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受控撞击月球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B本身不对,D未说明材料主旨,应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60分)21.(20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试分析其包含的哲理。解析:这道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天”字的认识和理解上,“天”是“天意”还是客观规律,弄清了这一点,答案就可以确定了。从题意看,这里“天”应该是作为客观规律的意思讲。答案:(1)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认识、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谋事在人”,强调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7分)(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成事在天”是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能不能“成事”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成事”。(7分)(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古语启示我们,应该把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结合起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6分)22.(20分)2020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强调,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运用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8分)(2)青年一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12分)答案:(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分)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4分)(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4分)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能力。(4分)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而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4分)23.(20分)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