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养提升 岳麓版_第1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养提升 岳麓版_第2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养提升 岳麓版_第3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养提升 岳麓版_第4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养提升 岳麓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百家争鸣”的局面探究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发现问题:(1)依据史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解读】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示: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分封制崩溃;“士”阶层的崛起。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发现问题:(2)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依据史料中的“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分析概括即可。提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探究2道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发现问题:(1)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史料中老子认为统治者“食税之多”“有为”“求生之厚”而导致“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分为二地谈认识。提示:观点:主张“无为而治”。认识: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他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又有狭隘守旧的特点。史料二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发现问题:(2)史料二认为儒家与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概括史料二对法家的认识。(历史解释)【解读】依据史料二关键信息“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法家相信人性本恶”“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分析作答即可。提示:共同点:都主张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认识: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探究3墨家史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发现问题: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墨子的观点。(史料实证)【解读】史料体现了墨家思想的主张。第一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第二段体现了墨家“强本节用”的思想。提示:墨家主张“兼爱”,重视农业,崇尚节俭。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礼教”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2.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二、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考点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探究1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发现问题:(1)史料一隐含了孔子怎样的核心政治主张?在孔子眼中,处理上述关系的最佳方式应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史料一反映了仁与礼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理想社会的组成部分。提示:主张:建立仁礼结合的理想社会。方式:仁、礼相辅相成,“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史料二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发现问题:(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历史解释)【解读】依据史料二信息“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及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说明。提示:孔子使教育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兴办私学或创立民办教育),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或推进教育公平),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探究2孟子的思想史料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指秦王和楚王)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王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发现问题: 根据史料,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解读】由“施仁政于民”可得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史料“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民时”反映了具体主张。提示:继承与发展:提倡“仁政”学说。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探究3荀子的思想主张史料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得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发现问题:结合史料,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历史解释)【解读】史料反映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提示: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奖惩二者缺一不可。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二、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评价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孟子: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