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下表反映了国别代表主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古罗马盖尤斯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荷兰格劳秀斯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英国霍布斯国家起源于契约。德国康德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a. 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b. 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c. 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d. 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洲思想家的契约思想,说明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故b正确;材料中的契约思想并非都是经济领域的,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2.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3.1516世纪,佛罗伦萨常常举办庆典活动,先前囿于个人或小圈子的艺术家,开始常常参与庆典的装饰工作,帮助打扮角色,设计服装,准备化妆品和其他装饰用品。很多教会人士和世俗统治者也乐于赞助他们。这表明文艺复兴a. 崇尚人文的社会氛围b. 社会等级观念的消失c. 公民参政的热情高涨d. 艺术家政治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艺术走向世俗,“参与庆典”,美化生活得到教会和贵族支持,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b项“等级观念消失”与史实不符,材料艺术家的活动与“参政无关,艺术家“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体现其政治地位提升,c、d项与史实不符,正确答案是a项。4.某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该学者旨在说明a. 启蒙运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 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c. 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d. 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可知此学者认为英国革命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革命推动了理论的完善,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故a错误;b项“相辅相成”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不是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发展,完善了其政治革命理论。5.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6.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 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 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 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cd选项排除。7.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行为贝尔珀男爵,成为“第一个工业贵族”。当时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这表明英国a. 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b. 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观念c. 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d. 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公爵主要是由古罗马时期有战功的高级指挥官世袭而产生,1856年资本家成为公爵,使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故选择a选项;根据材料“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可知,传统观念并没有被工业革命所颠覆,故排除b选项;世袭贵族在英国上议会中拥有少量的政治权利,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故排除c选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扩大,但并未到掌权地步,故排除d选项。8.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a.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b.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 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d.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802年”、“1870年”等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开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主政治进步无关;c选项错误,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需要,不是人文关怀;d选项错误,教育事业发展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如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人类活动课程直接保全自己生理学、解剖学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抚养子女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娱乐休闲文学、艺术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b. 社会分裂对立现实c.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d. 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生产日益细化,所以课程设置出现了不同学科的分类,这是工业化对社会生活的要求,故c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代议制成熟,排除a;材料也不能体现分裂对立的现实,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自然科学独立的特点,排除d。1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a. 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b. 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 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d.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b正确;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11.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年份小麦大麦燕麦18301839374365914941840184910667218218341850185919326358635231860186933697689469901870187950406110881193818801889702821484914162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b.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c.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d.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可知英国进口粮食在不断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轻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大量土地被用来圈地养羊,导致粮食需要大量进口,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a选项排除。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粮食价格下降,d选项排除。12.亚当斯密认为“最有效率和最富生产性的专业化模式,是个人或国家都集中精力从事相对或比较而言比其他的人或国家效率更高的活动在自由贸易条件当各国集中在其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会变得比原先要好。”材料意在a.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走向b. 论证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c. 倡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d. 呼吁国际资本的合理流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最有效率和最富生产性的专业化模式,是个人或国家都集中精力从事相对或比较而言比其他的人或国家效率更高的活动在自由贸易条件当各国集中在其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强调的是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这主要和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商品输出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分析资本主义走向无关,强调的是自由贸易,a选项排除;材料与区域经济合作无关,c选项排除;国际资本流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d选项排除。13.19世纪初期的时候,所谓现代世界还只是一个由英国、荷兰、美国等国组成的“窄带”(人口只占人类的2%)。然后是在19世纪中叶扩散到欧洲大陆的部分地区,如法国和德国的部分地区。这以后便是东方。现代世界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制度的野蛮性b. 启蒙思想的迅速传播c.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d. 西方国家的迅速扩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在世界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由于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所造成的。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野蛮性,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主要不是启蒙思想所影响的,而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西方国家的扩张不是现代世界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点睛】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思路:a.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b.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c.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1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一一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 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 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c. 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 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德国外来劳工增多实质上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期间,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故a项符合题意。b项,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在于人口过剩,故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此时一战尚未爆发,排除。d项,题干现象与德国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排除。15.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a.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b. 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c. 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d. 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点睛】本题学生需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原则即可作出判断。16.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a. 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b. 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c. 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d. 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要小小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可知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发生武装斗争已不可避免,故选择b选项;走城市斗争道路是俄国十月革命所选择的,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选项;材料只是体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与必须使用暴力反抗手段无关,故排除c选项;工业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占据有利地位,材料并没有表明工业革命的阶级变化,故排除d选项。17.有学者指出,牛顿成就正面,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a. 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b.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c. 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d. 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目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形成有巨大的作用,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故选择c选项;题目不是强调牛顿学说对封建神学的影响,故排除a选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学说没有促进民主时代的产生,故排除d选项。18.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材料强调的是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b. 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d.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答案】b【解析】【详解】“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表明社会进化学说通过“社会进化”的概念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为体制和思想基石)的内在合理性,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自然科学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c错误;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不是材料论述主旨,d错误。19.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的足迹,人们将其比作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境地往往都与“世”隔绝,模拟远古,物质简仆,人情融融,都受到“外界”临近的威胁,并在这威胁到来之前彻底消失。下列作品与消失的足迹风格相近的是a. 巴黎圣母院b. 大卫科波菲尔c. 战争与和平d. 百年孤独【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境地往往都与“世”隔绝,模拟远古,物质简仆,人情融融,都受到“外界”临近的威胁,并在这威胁到来之前彻底消失”、“阿莱霍卡彭铁尔”可知,反映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即将幻想与现实、神话与现实结合,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浪漫主义,排除。bc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排除。d项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考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作品。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判断出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结合选项作品风格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及其作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艺术作品中彰显着激情、梦想、幻境的交织,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宏伟画面。”下列作品符合这一风格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浪漫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浪漫主义,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排除。c项是印象画派,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答案】(1)变化: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运。原因: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2)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3)差异: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解析】【详解】(1)变化:从材料“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中很容易总结出汉朝时由东向西,唐宋时由东南向西北,后转为由南向北。渠道由河运到海运、河运都有。原因:从材料中秦汉、唐宋、元明清朝代不同时期漕运路线的变化可以得出由于王朝更替,导致都城的变化也就是政治中心的变迁,还有就是唐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也导致运输路线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如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等因素。(2)通过材料看到开辟新航路后,找到了通往东方道路,但是很多航海家仍在开辟其他的航线到达东方,其实这些航海家寻找新航线的目的就是掠夺土地和财富,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回答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3)比较15世纪中西方的差异。时间是15世纪,那么联系此时中国是明朝,处于封建君主专制时期。西方是新航路开辟追逐财富时期。联系此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由于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