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60分)1.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2.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a.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的观点,b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故b正确;a项是明清之际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排除;c项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故c排除;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道家思想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a.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b.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d.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将题干中对思想家的评价找到对应学派即可。体现了兼爱思想,是墨家学派。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对应的依次是墨家、道家、法家、儒家,所以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项。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a. 道家b. 法家c. 儒家d. 墨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节选自商君书,其大致的涵义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所以材料强调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故这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故b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以法治国,排除a;儒家主张施行仁政,构建礼乐文明,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5.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a. 君权神授b. 以礼治国c. 民贵君轻d. 仁者爱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孔子认为礼治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有助于加强教化、巩固社稷的重要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项,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主张,属于汉代儒学的内容,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思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孔子“仁爱”思想,排除。6.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的哪一思想理念有关a. 主政者,当以民本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 君主无为而治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崇尚自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终身不仕”正符合道家这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为民以本”是儒家的思想主张;c选项“无为而治”是对君主的要求,与庄子自己“终身不仕”无关,错误;d选项错误,“相互关爱,反对战争”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 礼法并用b. 兴办教育c. 克己复礼d. 道德教化【答案】d【解析】【详解】“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说明重视教化可以获得民心,有利于社会统治,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礼法并用,a错误;材料主张的是重视教化思想,不是兴办教育,b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不符合题意,c错误。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一思想出自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体现出与世无争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b正确。儒家思想主张“仁”和“礼”思想,a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思想,c错误。d主张依法治国思想。9.文心雕龙论说:“战国争雄,辩士云涌。”又史记李斯列传云:“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材料所描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急剧变革的发生b. 私学教育的不断扩大c. 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育对象与范围日益扩大,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兴起,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辩士云涌”的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c两项是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c排除;d项是“辩士云涌”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排除。10.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这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权的合法性辩护。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是认为统治者的权威是来自上天,为统治者的权威披上神秘的外纱,故选b;a是突出被统治者地位的民本思想,排除;c是求理的思想;d强调懂得为善的方法就要努力去做,排除。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11.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西汉确立,它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 儒学内部的改造b. 统治集团的斗争c. 董仲舒的努力d. 其他学说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西汉确立,变为官方学说,其主要原因是儒学内部的改造,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适应了大一统和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正确;统治集团的斗争与儒学的改造没有直接联系,故b排除;董仲舒的努力属于个人原因,故c排除;其他学说的衰落,是“罢黜百家”的后果,不是主要原因,故d排除。1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尊儒,兴办太学,重视儒学教育。下列文献,有可能列入当时学校教育范围的是尚书诗经四书章句集注日知录藏书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尊儒,兴办太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尚书和诗经符合题意,故正确,选a;四书章句集注属于南宋朱熹,故排除;日知录属于明清之际顾炎武,故排除;藏书属于明朝李贽,故排除。故排除bcd。1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 天人感应学说b. 君权神授学说c. 独尊儒术的建议d. 崇尚法制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说明百家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此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c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君权神授学说是针对神化皇权的思想,b错误;崇尚法制主张不符合材料统一思想的信息,d错误。14.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 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 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正确;西汉董仲舒已经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故c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入手,即可得出答案。15.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b. 荀子的政治思想c. 董仲舒的新儒学d. 二程朱熹的理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16.宋明时期家具的设计开始从隋唐的张扬壮美,逐步走向内敛简约,严谨优美,追求秩序和法度,追求家具的使用功能和美感。这折射出宋明时期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 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 理学思想趋向社会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依据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工整而规范”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理学的特征,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儒学的社会化趋向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家具风格的变化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与追求简约内敛和秩序稳定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7.宋代理学家中卓然自成一家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者首推朱熹。朱子集大成的历史地位,主要来自于他a. 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b. 融合佛教、道教哲学思想c. 完成理学体系,确立儒学方向d. 推动私人讲学书院的复兴【答案】c【解析】【详解】朱熹创立理学思想完成了理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理学成为哲学官方哲学,c正确。理学思想体系形成并不是因为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错误。b是理学思想形成内容。d中书院复兴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18.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的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李贽【答案】b【解析】【详解】“二程”是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是孔孟之后中国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b项正确。陆九渊、王守仁是心学的代表,排除b、c。李贽是明代后期的异端思想家,反对孔孟学说,反对纲常礼教,d错误。【点睛】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当天理和人欲相对立时要“存天理,灭人欲”19.下图是 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个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a.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 明清出现进步思潮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专制皇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到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和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a项正确。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潮批判封建纲常礼教,追求个性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关联度不大,排除c。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与专制皇权的加强关联度不大,排除d。【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图中节妇烈女人数的发展趋势,紧扣材料“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结宋明理学的影响分析趋势出现的原因即可。20.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 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b.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d.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人品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可见强调了儒家学者强调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的思想,故选a;“存天理,灭人欲”指明理见性,除去人的私欲,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排除c;“格物致知”指探究外物知识,贯通明理,不符合题意,排除d。21.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潮经济根源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小农经济占主导c. 君主专制的加强d. 宋明理学的僵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之际出现进步的民主启蒙的思潮,a项正确;b项同材料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政治因素,不是经济根源,排除;d项是思想因素,排除。故选a。22.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由此可知,他a. 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 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 具有自由民主的意识导向d. 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王夫之的思想。根据“理欲皆自然”、“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可知王夫之认为人的欲望的存在是正常的,由此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的“禁欲”思想。题干内容没有体现要求工商业合法地位的内容,故排除a项;王夫之的思想体现了民主启蒙的内容,但不能说明他具有自由民主的意识导向,故排除c项;王夫之并不是在阐述主客观的辩证关系,故排除d项。故选b。23.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 维护封建礼教b. 提倡经世致用c. 批判君主专制d. 主张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是在批判君主专制,而非维护封建礼教,也与经世致用无关,故排除a、b项,君主立宪的主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故排除d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故选c。24.明末清初,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是a. 提倡经世致用b. 反对君主专制c. 批判宋明理学d. 追求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其中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封建”的“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宋明理学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追求个性解放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是指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25.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27.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故b排除;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故d排除。28.“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体现了我国a.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b. 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c.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d. 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故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应用,a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体现宗教迷信色彩,排除d项。29.“儒者之学全无头脑”,“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节殉名”。说这番话最有可能是a. 李贽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答案】a【解析】李贽批判传统儒学空谈方法,a正确;b和c主要批判君主专制;d是唯物主义思想。30.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二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四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战国“百家争鸣”中儒、道、法代表人物及主张。(2)材料二中的董仲舒主要观点主张?(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答案】(1)儒家:孟子 仁政 (荀子 礼法并施) 道家:庄子 齐物 。法家:韩非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理学仍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4)批判君主专制,倡导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工商皆本;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以概括得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是孟子与荀子,其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重。道家代表是庄子,其主张是齐物。 法家代表是韩非子,其主张是加强中央集权。(2)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3)根据材料“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概括得出依据。(4)根据材料“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方面可概括得出。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