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020部编)下册同步练习:5 大自然的语言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人生如戏。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ABCD2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尝试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B我们遭受挫折后,怨天尤人是徒劳的,认真总结教训,才是上策。C人们希望走进校园去健身,但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D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只将牟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3 . 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4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懿德(y)絮说(x)掳去(l)粗拙(zhu)B疮疤(chun)霹雳(p)憎恨(zn)针灸(ji)C孤孀(shun)诘问(ji)惧惮(dn)疏懒(s)D震悚(sn)书斋(zhi)厌恶(w)辟谣(b)二、字词书写5 . 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羞怯(_)小凫(_)麝香(_)xn(_)养禁锢(_)虐待(_)咒骂(_)嗔怪(_) p f(_)余hu(_)哺乳(_)蹒跚(_)6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十月,真的就是用金色化zhung的呢。夺目的金、奢华的金、古朴的金,好像之前一个春天的花团锦簇,一个夏天的荷红柳绿,全都是为它铺垫。乡下的田野,稻浪翻滚,似一地的金子在滚哪。桂花已经开到不能自己,只管把一颗心也碾碎了,香透了。路边的栾树,果实红艳,从树上一直燃烧到地上。公园里的菊花,泼泼洒洒,开得烂mn。金秋十月,真是美不胜收。(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化zhung(_)烂mn(_)花团锦簇(_)(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_改为_(3)写出成语“美不胜收”的一个近义词:_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前两天,一条微博意外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网友发帖称,“天哪,楼里有家人,貌似媳妇怀孕了,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该微博被很多媒体转发。WiFi辐射成为公共议题,舆论当然不是乐在戏谑这位“中国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给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因为随着WiFi的普及,各种“想当然”的担心还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事实上,辐射一般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核辐射、X射线等,危害较大;非电离辐射则包括紫外线、可见光、手机、电脑、高压线、变电站、手机基站、电视广播等产生的电磁场,危害性较弱。人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但有时张冠李戴,就带来了心结般的“辐射恐惧症”。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的量级很小,比用于治疗肿瘤所需要的辐射量差了上亿倍的量级,比一次CT则差了近万倍。WiFi其实与手机信号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微波。目前尚无科学依据表明它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再说了,辐射对人体伤害一般是两种效应:一种是辐射量达到一定程度与级别,另一种是长期在辐射环境下的累积作用。生活中电磁波辐射量,只有24小时不停地暴露在这种辐射环境下,长期累积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几年,网上网下盛传仙人球、龙舌兰是“防辐射利器”,防辐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妇的“标配”。只是,专家早就提示,类似说法纯属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壳网发布了“十大最流行谣言”,众多白领心中的“常识”纷纷上榜,其中就有“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的说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孕妇多没听说过防辐射服了。当然,如果媳妇怀孕就要灭了WiFi,那么,手机不能用了,电视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讯卫星最好也摘下来了。对辐射危害采取合理防护,这是公共安全的底线。但如果一味将辐射妖魔化,恐怕只会因噎废食。眼下,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然而现代生活注定离不开辐射,只须坚持“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电器辐射参数指标,适度远离辐射中心,理性关注,科学防护,辐射其实也不是洪水猛兽。(选自 健康时报 )7 . 根据选文的内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WiFi辐射成为公共议题,舆论乐在戏谑这位“中国好老公、好老爸”。B目前有科学依据表明它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C生活中电磁波辐射量,只有24小时不停地暴露在这种辐射环境下,长期累积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D仙人球、龙舌兰是“防辐射利器”,防辐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妇的“标配”。8 . 通读全文,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9 .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辐射恐惧症”呢?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000倍。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下的空洞坍塌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再一种是由于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这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地震产生的根源在地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征兆。比如,大地震发生以前地形会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也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现在,我国各地都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观测、记录、分析各种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和数据。但是,地震测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10 . 地震破坏力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请以汶川地震为例加以说明。11 .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震级与烈度的联系与区别。12 . 下面是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根据人是否有感觉,可分为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B根据震级和烈度的大小,可分为9个震级和12级烈度。C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D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身为现代人,你已经习惯于享受网络信息带来的便利,然而,在你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你也已经身陷网络带来的危害之中。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正不断被网络影响,变得越来越笨。2015年,微软通过抽样调查和脑部扫描研究了2000名加拿大人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结果发现,进入新世纪之后,人们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陡然缩短了。2000年的时候,人们专注于某项具体事务的平均时间还有12秒,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就缩短到了8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智能手机和海量网络资讯的出现,很多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经常查看手机、会在看电视的时候使用其他智能设备。而且,由于上网的时候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游戏、新闻、聊天、购物等多窗口频繁地切换操作让人更加容易分心。调查还发现,网络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年轻一代中更为严重。201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针对美国和波多黎各2000多名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科技让这一代学生的注意力不如上一代;64%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在扰乱学生注意力上的负面作用远胜于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将老鼠放在机关重重的小箱子中,老鼠在箱子中如无头苍蝇一般的乱撞,无意中触到了杠杆,这时一颗食物便会从天而降。不一会,老鼠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关联,开始自己主动按起杠杆来了。接下来,老鼠吃到食物的条件开始变难,比如加入两盏灯红灯和蓝灯,当红灯亮起按下杠杆时,掉食物;而蓝灯亮时,随便怎么按都不会出食物。过了一段时间后,条件继续升级,但老鼠仍然乐此不疲地玩这种“游戏”,直到死于疲惫。科学家发现,在斯金纳的实验里,按下杠杆可以刺激老鼠的伏隔核(伏隔核被认为是大脑的快乐中枢,对诸如食物、毒品等刺激有反应,负责生产多巴胺)人类痴迷于玩电子游戏而忘记吃饭睡觉的时候,比如一个韩国人就曾因连续不停玩游戏50个小时之后死亡,大脑中激活的区域与老鼠的类似。而在2012年的另一项研究里,科学家发现,长时间上网导致脑部结构的变化与那些因毒瘾或者是酒瘾造成的大脑病变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网瘾者或者是酒瘾者,大脑前额叶皮层中的灰白质(灰白质主要作用是调节情绪和意志力)容量都会减少。因此,英国网瘾研究专家鲍登琼斯表示,网络上瘾是种病,它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大脑。以往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不那么普及的时代,人类都习惯记忆大量知识,比如英文单词以及小说的内容,但是,科技的进步扼杀了这样的需求,这也就让人类的记忆力失去了发挥的空间。因为当我们知道某某知识或者信息只需上百度查一下就好了,自然就会认为不需要记在脑子里,所以,当今的网络就好比人脑的外接硬盘我们将越来也多的信息“外包”给了它。人类记忆分为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大脑所收集到的信息需要经过“转存”,才能变成长期记忆。任何打断这项转存工作的行为,都会破坏原先想要记住的信息,比如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去读短信,或是阅读文章的中途去查看电子邮件。新科技所带来的过量信息和干扰,让人脑难以形成长期记忆。另外,因沉迷手机和网络导致的睡眠过差也损伤了大脑的记忆能力。一天当中,大部分人花在网络的时间不少于两三个小时,有时候时间还会更长。上网期间,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或者类似的动作,如敲击电脑键盘、拖着鼠标点击左右键或滚轮、用指尖在触摸屏的各个图表或者模式之间来回切换等等。这让我们的大脑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很难将一段时间内大脑中的有效信息加以筛选和集中,以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我们在使用数码设备浏览网络时,常常不知不觉地采用略读和跳读,感受不到传统书籍带来的那种良好阅读体验,比如,能够结合语境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内涵,或者努力读懂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所以,科学家建议,如果你想要真正静下来思考,就必须远离那些数码产品。13 . 网络给人类大脑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概括回答。14 .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阅读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答题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5 . 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16 . 第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17 . 第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18 . 第四段主要运用了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19 . 说说文章第二段“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中“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20 . 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圭”曾作为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广泛使用过,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建筑。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古人利用圭表观测日影后,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来解释,地球公转平面投影到天球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指这个坐标系的天球经度,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24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秋天的六个节气 :立秋、霜降。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是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21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古人用圭和表测定日影的长短,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建筑。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分别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2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B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第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用“各”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D第段总体概括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意义。23 . 请根据你对秋天节气的理解,填入第段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处暑白露秋分寒露B秋分处暑白露寒露C处暑秋分白露寒露D秋分白露处暑寒露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透光镜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 效果的青铜镜,因在阳光照射下其背面的图文能映到墙上而得名。这样一种日常用具,却巧妙运用了光学和力学的原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据有关专家研究,这种铜镜边缘装饰很厚,中间镜面很薄,而镜背的花纹图案又凹凸不平,在用铜水铸镜冷却凝固的过程中,边缘部分凝固得慢,会对中间先凝固的部分产生挤压作用力,使镜面部分产生变形。然后,在打磨镜面时,磨得越薄,这种变形就会越明显,而这种变形又正好与镜背花纹的凹凸对应,这就为镜子反光时镜面亮、花纹暗打下了基础。当然,这种变形起伏差距很小,只有0.01毫米左右,肉眼根本察觉不到,所以在常人眼中它还是一面平滑的镜子。表面十分光滑的镜子反射到墙上的光斑却有明有暗,而这明暗效果又正好与镜背花纹一致,于是就会产生一种强光穿过有暗纹的透明物体照到墙上的错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面透光镜,背面铭文是“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外形与一般铜镜无异,但当光线照射镜面时,与镜面相对的墙上就会映出镜背纹饰的影像,十分神奇有趣。平的镜面反射光线充分显得亮不平的镜面反射光线散乱显得暗透光镜原理示意图(材料二)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藏品之一。这个五代时期的酒壶,壶盖与壶身合为一体而无法打开,只能从壶底的梅花眼往壶里注酒。其精妙之处在于,由于巧用“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设计壶内结构,注酒时,只要还没注满,无论壶体怎么倾斜,壶里的酒都不会洒出来。另外,酒壶的造型纹饰也相当精美:壶把儿是一只凤凰,壶嘴是一只张口侧卧的母狮,下方有一只幼狮在其腹下吮吸乳汁,壶身上还有美丽的牡丹花图案。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把科学技术与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烧制出这样瓷色如玉、精致有趣的酒壶,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也觉得自愧不如。倒置注酒正置摆放青釉提梁倒注壶原理示意图青釉提梁倒注壶照片(材料三)杭州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件先秦时期的青铜喷水震盆“阴阳鱼洗盆”,盆底绘着四条鱼,鱼嘴设计在水柱的喷涌处,鱼和鱼中间刻着四条易经河图抛物线。操作时,先往盆中加一半清水,再摩擦铜耳,刹那间,盆中水就汹涌翻滚,涌出四股喷泉,还会发出念易经中震卦六爻的声音。这一壮观的景象是什么原理造成的呢?原来,当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鱼洗”受迫振动,由于两个铜耳对称地安置在“鱼洗”两侧,它们的振动叠加形成了驻波,处在四个波腹位置上的水珠获得了较大的能量,从而跳出了水面。中国古代工匠能在日常盥洗工具的制造工艺里,融入“共振”与“波的干涉”等科学原理,真是 。24 . 依据文意,在(材料一)和(材料三)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 叹为观止B特殊 令人叹服C特色 叹为观止D特色 令人叹服25 . (材料二)给文字配了一幅原理示意图和一幅照片。请结合文字内容,分别说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工程师题库试题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社区健康宣传活动方案
- 沉浸式戏剧市场推广团队管理与绩效评估报告2025
-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能力提升试题打印及一套答案详解
- 主管护师(中级)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
- 重难点解析广东省连州市7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专项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
- 自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自考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考前冲刺练习带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新一代办公软件功能介绍及使用指南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及答案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 GA 1808-2022军工单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核工程与核技术毕业设计(论文)闪烁探测器探测效率与γ射线能量关系的数值模拟
- 期货交易基础知识测试题库
-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预评价报告
- 高一第一堂班会课
- 【学生生涯规划系列】高一上学期生涯规划讲座课件
- 焊接工艺要求
- JJF(电子) 31502-2010 静电腕带/脚盘测试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国学武术操太极拳表演活动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