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新人教版_第1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新人教版_第2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新人教版_第3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新人教版_第4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新人教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北朝周武帝曾开展灭佛运动,释放的“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佛图户”的减少()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解析:选a根据材料“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可知增加了军队人数和国家税收,巩固了政权基础,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和“佛图户”减少没有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以来,儒学一直是正统思想,且“佛图户”的减少与儒学没有关系,排除c项;东汉末年就出现了租调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2(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梁武帝时期建立国学五馆,国学馆学生通过“明经”考试择优入仕。不久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确立的“举明经”逐渐取代了“举孝廉”。材料表明该时期()a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新方式b士族特权受到一定限制c儒家受到佛道思想的巨大冲击d汉代的察举制得以恢复解析:选b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士族,梁武帝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来选拔官员,说明当时士族的入仕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朝廷的限制,故选b项;隋炀帝杨广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家的冲击,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得出“举明经”取代了“举孝廉”,察举制并没有被恢复,排除d项。3(2019届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a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b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c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解析:选d图中有波斯人,也有黑人,说明南朝时中国与外国已经有交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艺术手法,排除a项;一幅职贡图(局部)不足以表明当时盛行的绘画风格,b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波斯人与黑人皆来朝贡,说明南朝时中国不仅与非洲交往,与西亚地区也有来往,且南朝梁非中原王朝,排除c项。4(2019届福建宁德二模)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a注重规范官员私德 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 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晋律儒家化倾向明显,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礼与律同具法的效力,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而不是官员的私德,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就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宗法观念包含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方面,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礼制精神,排除c项。5(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解析:选c题干中图一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图二反映的是汉族妇女学会了北方民族“烙饼”的制作技术,据此可知,两幅插图反映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象,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根据图片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少数民族有封建化的迹象,但不能体现这是统治者积极推行的结果,排除b项;图一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并不代表在北朝时期,其统治者“普遍推行封建化”,排除d项。6(2019届山东济南高三期末)南朝时某官负责管理骑兵,有人问他管多少马匹,他答道:“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他近来马死了多少,他答道:“未知生,焉知死。”该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a佛道思想对社会的消极影响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d选官制度存在弊端解析:选d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知,故选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7(2019届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a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材料(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和“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表明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选a项;皇权专制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且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说明选人受到世家大族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8(2019届福建福州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a战争体制的需求 b中央集权的加强c门阀势力的形成 d监察制度的异化解析:选a材料“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强调带兵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无法体现与门阀的关系,排除c项;“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没有说明监察功能完全被取代,排除d项。9(2019届安徽a10联盟高三摸底)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录取的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这一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a以才学作为主要依据 b受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解析:选b材料中,唐代科举取士看重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士人的评价,这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对士人进行评鉴并分别品第的做法相似,说明唐代科举取士受到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信息“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表明,才学并不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材料中文坛领袖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舆情,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坛领袖的评价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因此,以此作为依据的唐代科举取士,并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d项。10(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 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解析:选c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效率,排除a项;依所学可知,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而未涉及与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1(2019届安徽安庆示范中学高三联考)唐代法律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一规定在当时()a解决了家庭内部经济矛盾b增加了国家人头税的收入c客观上增加了自耕农数量d有利于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解析:选c根据材料“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可知,分家无疑增加了自耕农的户数,故选c项;财产分配仅是家庭经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人头税是针对人口而征收的税种,分财产不增加人口,排除b项;小农经济不能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值,排除d项。12(2019届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 d牵制了外朝相权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故选d项;不同官员之间权力牵制与斗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也不能保证决策质量,排除a、c两项;翰林学士并非监察官员,排除b项。13(2019届福建漳州三模)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选a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而非三公制度,故b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d项错误。14(2019届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图是807年唐朝的税收区分布图。深色阴影部分是定期提供税收区,浅色阴影部分为不定期提供税收区,无阴影地区是不上缴税收区。这反映了当时()a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重心b均田制破坏倒逼税制的改革c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宽松政策d藩镇割据影响中央财政收入解析:选d根据图片可知,“不定期提供税收区”“不上缴税收区”占到了唐的多半地区,说明藩镇割据严重影响唐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区分布图”,与经济发展状况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同理,税收区分布图不能反映土地制度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向中央上缴税收情况,c项“轻徭薄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5(2019届四川遂宁一模)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解析:选b根据材料“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可知,在唐代的科举考试和官员晋升中,道德教化备受重视,故选b项;材料“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说明唐朝对官员道德风尚要求严格,官员道德日趋败坏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只是监察部门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无从谈及“职权广泛”,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取士所注重的就是考试成绩,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共37分)16(2019届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元和年间规定最多为5 000贯),限满违犯者,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材料二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5分)解析:(1)据材料一“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可知唐朝立法更为完备;据材料一“私铸钱者,流三千里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可知管理范围更加广泛;据材料一“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可知借款要受到契约的约束,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据材料二“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可知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冲击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可知加剧了金融风险,造成了一定时期货币的混乱;据材料二“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可知破坏了国家主权,加速半殖民化进程,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3)据材料一“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可知政府要加强对金融罪犯的惩治等;据材料二“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可知要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维护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答案:(1)特点:立法较前代更为完备;管理范围更广泛,涉及私铸钱、收藏现钱等方面;借款等要受契约法则约束;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2)影响:冲击国家主权,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影响了政局的稳定;促进近代金融体制的形成;推动了中外金融的交流与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造成了一定时期货币的混乱。(3)认识:维护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加强对金融犯罪的惩治等。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望海潮作者:柳永(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音y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提取上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