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D卷_第1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D卷_第2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D卷_第3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D卷_第4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项选择题1 . 下面能直接反映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A柳条湖泪诉曾经,北大营灰砖哽咽B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C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D电影甲午风云2 . 以下是九年级学生小张用列表形式所复习归纳的历史知识,其表述正确的有( )序 号历史事件影响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揭开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七七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BCD3 . 以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B南昌起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4 . 今年4月,CCTV新闻联播节目以信仰的力量为题,系列报道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壮丽史诗。该事件是指(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长征C百团大战D挺进大别山90多年前,国共两党实现了两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握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据此回答以下各题。5 . 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握手”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中共二大的召开C中共三大的召开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6 . 这次“握手”斗争的目标是( )A清政府B袁世凯C北洋军阀D蒋介石7 . 下列取得的成就中不属于这次 “握手”带来的是( )A迫使袁世凯撤销帝制B创建黄埔军校C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D基本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8 . 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中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此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B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9 . 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B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10 .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在武汉举办“百年中华回顾与展望”文化论坛。承辛亥革命精神,促两岸文化交流,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是A实现祖国统一B维护世界和平C推动科技创新D加强经济加流11 . 今天的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这是为了纪念在哪次反侵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A1860年抗击英法联军进攻北京B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北京C1931年抗击日军侵略东北D1937年抗击日军侵略北平12 .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武汉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有( ) 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共产党打响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号角八七会议,号召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ABCD13 .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这是溥仪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C鲁迅的狂人日记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14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现出一线红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红色中国中的诗句。这里的“新潮”是指( )A基督教教义的传播B人文主义的广泛宣传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实事求是思想的出现15 . 1938年5月蒋介石在总结抗战形势时说:我欲打破(日本)安占华北之战略,则必逼其不得不用兵于江南。为实现这一意图,中国空军向驻沪日军发起进攻,展开了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16 .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北伐胜利进军,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普遍愿望 全国人民呼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孙中山维护共和屡遭挫折,寻求新力量支持ABCD17 . “这次革命,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是( )A戊戌变法B国民革命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8 . 今天西安临潼华清池有一个“兵谏亭”,在这里曾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 )A一二九运动B西安事变C柳条湖事件D卢沟桥事变19 .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林则徐、魏源新文化运动(2)李鸿章、左宗棠洋务运动(3)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4)孙中山辛亥革命A(1)(2)(3)B(1)(3)(4)C(2)(3)(4)D(1)(2)(4)20 . 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表现软弱无力的主要因素是(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B害怕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C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D不能充分发动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21 .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A李鸿章B曾国藩C奕D张之洞二、选择题22 .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推翻了封建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三、非选择题23 . “青年者,国家之魂”。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篇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请分别回答材料一中的青年们是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的。(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应怎样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24 . 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探索充满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此时的美国与俄国各自发生了一件怎样的重大历史事件。(2)概述中国在近代以欧美和苏俄为师,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材料二实现近代化(也叫早期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确是正好相反的。(3)对于学者所说的西方近代的变革过程,请你结合1719世纪中期西方在制度方面、器物方面变革的史实加以说明。(各举一例即可)(4)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请分别举出其中一个历史事件。(5)回首近代化的学习历程,你认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借鉴外来文明时应该怎样做?25 . 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两国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轻视时期(1840-1905年)赞赏阶段(1937-1944年)敌对时朝(1949-1972)摘编自伊罗生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材料二 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身影:经济上美国不断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关摩擦不断。(1)在材料一提到的轻视时期,美国直接参与了哪次侵华战争?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将1937-1944年定为对中国的“赞赏阶段”的原因。(3)在敌对时期,美国采取了哪一军事行动?中美结束敌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4)结合材料二,谈谈近年来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哪些?(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26 .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某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会集,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材料三、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请回答:(l)材料一的“杂志”和“革命理论”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一所提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哪一年?)(3)材料二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材料三指的是哪一场运动? (5)作为青年学生,从材料二和材料三我们能体会到什么精神?2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1919年5月)(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场运动?根据漫画分析该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材料二:(2)材料二图片和歌谣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从歌谣中看出革命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