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第一章(讲稿)_第1页
金融学 第一章(讲稿)_第2页
金融学 第一章(讲稿)_第3页
金融学 第一章(讲稿)_第4页
金融学 第一章(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教教 案案 20132014 学年 第一学期 系系( (部、中心部、中心) )理工系 教教研研室室数学教研室 课课 程程 名名 称称金融学 课课 程程 学学 时时68 授授 课课 方方 式式课堂讲授 授授 课课 对对 象象数学1101 授授 课课 教教 师师侯致武 职职 称称 职职 务务助教 使使 用用 教教 材材 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一三年九月二一三年九月 金融学教案 - 1 - 前言前言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大家了解现实世界中的金融现象,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 经济活动都与金融息息相关,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对金融 学中一些最为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形成初步认识,并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教学体系,为深 入学习本课程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金融学的内容框架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关于金融和金融学; 金融学课程介绍; 金融学课程安排及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关于金融和金融学一、关于金融和金融学 1.什么是金融? 传统上我国理论界所使用的金融概念主要是指货币资金融通的理论与实践。 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 具体指两部分内容 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研究的是货币如何贯穿于经济运行的诸环节,是对现代货币经济社会 的一种基本诠释。 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收支、 汇率波动与风险、 外汇储备等问题。 有趣的是,这两部分研究的许多内容并不在国外的 finance 学科中研究。 国外称为 finance 的金融则是指以下四部分内容: “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 (引自 博迪、莫顿的金融学 ) 。时间因素以及因之产生的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金融赖以存在 的理由,所以国外的金融学设在商学院。在此框架下,金融学实际是研究金融主体和 个体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微观金融 以下的几个关键假设牵涉到微观金融将要讨论的大部分内容: (1)更高的收益率要求承担更大的风险; (2)好买卖消失快好买卖青睐能够识别他们并最先做出反应的投资者; 金融学教案 - 2 - (3)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候得到它今天得到的1元钱比未来得到的1元钱更 值钱; (4)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相同的事情金融市场上不同的参与者所持有的信息存在 差别(信息不对称) 。 2.如何界定目前的金融学?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和金融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考虑到目前国内学科 发展的现状,我们的金融学在内容设置中将两部分兼顾,即以货币银行学的内容为基 础,适度加入国外金融研究的基本知识点。 金融学金融学就是研究金融系统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及其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的 科学。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调控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 研究范围研究范围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金融领域,包括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 率、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金融与经济发展等内容。 二二、 金融学课程简介金融学课程简介 1.金融的重要性 美国人埃德蒙伯克曾经说过: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诡辩 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经济是现代国家立足发展的基础,而现代经济的激烈 竞争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和信息。 “大家都知道有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旧约全书。 邓小平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指出: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 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再比如: (1)从普通的货币到引人入胜甚至眩目的股票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各种神秘的衍 生证券交易; (2) 从纳斯达克一夜暴富的神话到认识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和传染性。例如, 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泰国、韩国、马来西亚; (3) 从索罗斯量子基金掀起的金融风暴到国际金融市场上来去匆匆 hot money (热钱) 以及基金交易背后的黑幕揭露; (4)从人民币是否该升值的争论到巨额外汇储备的评判; (5)从倒金字塔形交易结构探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结论结论:尽管人们对金融和金融学的概念存在分歧,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如此强烈地需要和重视金融,而且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货币、银行是金融的基础。 对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 2.学习金融学的几个理由 (1)管理个人资源; (2)寻求令人感兴趣和回报丰厚的职业; (3)扩展你的思路:认识现实世界; 金融学教案 - 3 - (4)处理商务世界中的问题:了解基本概念、术语、技术; (5)仅从学术研究上看,金融领域也是十分有趣的。 3.金融学研究的内容 (一)货币 本杰明狄斯莱利说过:唯一比爱情更能使人发狂的事情就是货币问题。 (1)货币是普通而神秘的 货币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货币供应的多少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 状态;货币就象一根纽带,连接着现在和未来;货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中心环节;货 币甚至影响人们的思想。 (2)到底什么是货币?它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二)利息和利率 (1)与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利息和利率 利息和利率分别是以绝对值和年度百分比表示的借贷成本,利率是经济学中最重 要的变量,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都密切关注利率。 (2)利率是如何决定的?应该高还是低? (3)利率波动如何影响人们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4)不同的金融工具为什么存在利率结构差异? (三)银行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马丁迈耶说:从地平线上看到的第一座建筑物就是银行。 (1)银行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又称接受存款型金融机 构。银行是一国经济富裕的象征;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是现代货币的 重要创造者;银行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 (2) 银行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银行又像个魔匣子。 银行到底是怎样运作的? 未来的银行又将是什么样的? (四)金融市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17世纪的牛顿说过:我能计算出天体运动的规律,却无法预知人类的疯狂。 (1)金融市场对于现代人充满了吸引力 金融市场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财富、影响到个人和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经济 金融学教案 - 4 - 的波动;金融市场存在的意义重大;金融市场永远摆脱不了的投机行为 (2)为什么金融市场如此具有魅力?纷杂的金融工具又拥有哪些基本的共性? (3)如何利用金融市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五)关于金融的宏观调控问题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问题; (2)金融监管与稳定。 三三、 金融学课程安排及要求金融学课程安排及要求 金融学是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因此所要讲述的内容主要是概念性、 理论性和框架性的知识。 根据本学期的课时安排和指定的教材,整个课程共分为七篇: 货币篇,信用利率篇,金融市场篇,金融机构篇,货币供求篇,金融宏观调控篇, 金融改革与发展篇。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满分为100分。课堂考勤成绩 占10%(即10分)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课堂提问、课堂笔记、 专题讨论讲解或小论文)占20%(即20分) ,期末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占70%(即 70分) 注意注意:总评成绩合格的最低卷面分数线为4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低于此分数线 的,该课总评成绩直接评定为不及格。缺课达总课时1/3及以上者,或课堂考勤得分 为0分者,或缺交作业等达1/3及以上者,或平时学习成绩得分为0分者,不得参加本 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课程总评成绩记0分。 专题讨论讲解安排:专题讨论讲解安排: 组织形式:两人一组,自由结合 讨论讲解内容为:6-10章中的一节 讲解形式:板书或 PPT 讲解时间:10-15分钟 评分方式:本组外的其他小组为其打分,满分100,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 均分为最后成绩。 上交作业形式:PPT 或打印稿 内容要求:结合知识结构学习法,梳理清楚要讲解内容的主要知识框架,重点讲 金融学教案 - 5 - 解要掌握部分。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1.米什金主编, 货币金融学第七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2.黄达主编, 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学彬,金融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论导论 一、金融的含义一、金融的含义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 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金融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 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具体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 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西方学者的定义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 二、金融功能的变革二、金融功能的变革 1现代金融的战略地位得以极大提升,金融成为反映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繁 荣能力的重要指标。现代金融的功能的发挥主体不仅指银行,而且已拓展到证券、保 险等领域。现代金融首先表现为全球战略问题,也是一国的宏观战略问题。 2金融与经济相互渗透,互为因果。金融不仅是经济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 “核心部分” ,离开了金融的经济不再是现实的经济,离开了经济的金融也不再是现 实的金融。单纯从“决定”和“被决定”的狭窄思维中去理解经济与金融的双向关系 已远远不够。 3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难度加大。现代金融创新异军突起、层出不穷 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 ,给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增加了难度。 4金融体系日趋庞大、复杂。传统金融仅指银行业,现代金融体系已是一个复 杂的庞大系统。金融虽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但其实质上是一国以至于全球经济的集 中反映。 三、现代金融业的定位三、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1现代金融业是一个先导性产业。它是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产业;它的运 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市场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推动力和竞争力;它发挥着社 会经济的“核心指挥”和“大脑支配”功能。 2现代金融业是风险性产业。金融商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虚拟金 融资产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增强。 3现代金融业是一个服务型产业。这由金融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宗旨所决定;融 金融学教案 - 6 - 业的优质服务也是其生存之本、发展之根和竞争力之源。 4现代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金融业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 融要求金融人才以全新的理念和聪慧的头脑去面对。 5现代金融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产业。金融业属流通范畴,但本质上更重要的 属分配范畴;金融业相当程度上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四、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 1.金融学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 金融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 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 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学科。 2.金融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货币篇,信用利率篇,金融市场篇,金融机构篇,货币供求篇,金融宏观调控篇, 金融改革与发展篇。 3.金融学的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利率 ( Interest rate ) 四个基本点四个基本点: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 货币供求、 货币政策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institution,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money, Monetary policy) 4.如何学好金融学这门金融学科的基础性课程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明确金融学科的定位; (3)金融学科要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为对象; (4)正确处理好中西结合的问题; (5)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第一章 货币概述货币概述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现代社会,货币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货币,经济的运 金融学教案 - 7 - 转也必须依靠货币。货币也是对各国经济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东西,各国经济中出 现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债务危机、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 与货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经济的实质是货币经济。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 与货币有关的基本概念, 并了解货币制度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着重理解货币层次概念、 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和外汇汇率等方面的内涵。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货币的职能 ,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和作用。 2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 3货币对经济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广泛定义的货币、财富(wealth) 、收入的区分 2货币的层次划分。 3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职能。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5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货币“质”的规定性; 2.货币“量”的规定性;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教学教学过程过程 要学习金融,必须先了解货币。货币是金融业的源头。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 每一个人、 每一家企业, 几乎天天都在和货币打交道, 但是对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货币的性质、货币的运行规律、职能作用等问题,人们却未必都能了解。正如19世纪 英国政治家格莱斯顿曾经说过: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 弄的人多。西方一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说过:在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懂得货 币问题。 金融学教案 - 8 - 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对货币的研究是人类有史以来花费时 间和精力最多的。但是只有马克思根据“货币源于商品”的原理,用抽象的逻辑分析 和具体的历史分析相结合,解开了货币产生之谜,后人在此基础上对此进行了不断研 究。货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本职能,在充分发挥其职能的过程中产生 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后果,也就是货币的作用。要使货币起到积极作用,保持货币币 值稳定至关重要,这要靠货币制度来保证。这一章我们主要就货币、货币制度进行探 讨。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货币“质质”的规定性的规定性 货币“质”的规定性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谜” 马克思根据“货币源于商品”的理论,运用两种方法阐述了货币的起源。 1.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抽象的逻辑分析法 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 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 解决了“商品怎样、 为什么、 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不存在商品交换,当然也不存 在货币。只有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才逐渐从商品世界分离出 一种商品,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因此,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发展的产物。 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必须遵守两个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价交换原则) : (1)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2)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相同的价值。 注注: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 物质形态。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 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 在商品交换中,为了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必须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价值是 一种抽象概念,只存在于商品交换关系中,只有在交换关系中才能得到表现。这种以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就称为价值表现形式,或简称价值形式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先后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产生于原始公社阶段。这种价值形式中的交换带有偶然性,它是一种不充分的胚 胎形式,是价值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如 金融学教案 - 9 - 1=10只羊斤茶叶 这里,1只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10斤茶叶处于等价形式,它们既对立又互为条件。 10斤茶叶只是1只绵羊的个别等价物,故其价值表现是不充分的。所以说,这种价值 形式还只是一种不充分的胚胎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出现了私有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换逐渐为个人之间交 换所代替,交换成为经常发生的现象,一种物品经常与多种物品相交换,它的价值由 多种其他物品来表现,所有物品都可成为其他物品的等价物。如 10 15 1=20 10 或斤茶叶 或尺布 只羊或斤米 或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 比较:比较: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相对于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有进步: 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与其价值量趋于一致。 以上两种价值形式还只是属于物品的直接交换。由于物物交换在空间和时间上的 诸多不方便,随着交换的日益发展,其缺点也就日益暴露出来。 (3)一般价值形式 由于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交易市场,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 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称之为一般等价物,物品要交换时,先换 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换成所需物品。 一般价值形式会表现为: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 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 该等价物消除了物物直接交换的许多困难,但是没有真正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妨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10 15 201 10 或斤茶叶 或尺布 或斤米只羊 或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 (4)货币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继续发展,从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起着一般 金融学教案 - 10 - 等价物的作用,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这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成为了 货币商品。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最终金、银取得了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垄断权。 货币价值形式表现为: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 形式的最高阶段。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 品。 一般等价物是交换发展的结果。 一般等价物只有固定在某一商品上时才转化为货币。 2.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具体的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 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原始社会不存在商品和货币,随着社会分 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的劳动是具有社会 意义的劳动,称之为社会劳动。但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私人生产者的劳动是对私人 有直接意义的劳动,称之为私人劳动。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解 决这一矛盾的惟一途径就是商品交换。 一切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或叫做抽象劳动的产物。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本身是抽象存在,既看不见 又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得到表现,价值表现的过程也就是私人劳动向社会 劳动转化的过程。 结论:结论: (1)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 离出来的。 (2)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发展的产物。 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 (3)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的演变过程) ,是一 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形态的生产关系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形态的生产关系 “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 ” 马克思。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着手,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 过程;进而又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货币是表现一些商品价值的工具。 (2)货币具有直接同一些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总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的共性;货币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 体现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是一定社会形态下货币所具有的特性。 金融学教案 - 11 - 在奴隶社会,货币作为购买奴隶的工具,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在封 建社会,封建地主以货币地租的形式来剥削农民,货币体现着封建主残酷剥削农民的 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转化为资本,被资本家用来购买特种商品劳动力, 成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可以自觉地、有计划地利 用货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货币反映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新型关系。 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货币的本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货 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是不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货币在各种社会 中的共性。货币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特定社会形态密切联系的,是货币在不同社 会制度下所表现出的特性。 三、货币定义三、货币定义 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在历史发展的不同 阶段,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 四、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类型四、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类型 历史上的种种货币形态十分庞杂,从历史的发展过程:名实相符(实物货币) 名实不符(代用货币)名实脱离(信用货币、金融性货币等)来看,我们可以 将货币分为三种类型。 1 1.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 在人类历史上,牲畜、盐、茶叶、皮革、酒、贝壳、铜、铁、银、金等都充当过 货币,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元前 2000 年至春秋时期)的实物货币是贝。 早期的实物货币存在实物笨重、携带不便、难以分割、质地不一、易遭损失等很 多天生的缺点。 后来实物货币逐渐稳定地由金、银、铜等金属货币担当。中国最早的货币金属是 铜和金。世界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中国春秋初期约公元前 800 年的布币、刀币、铜贝。 其四个主要特征是: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值均质可分性;轻便和易携带性。 2.2.代用货币代用货币 纸制的货币凭证, 能在市面流通, 被人们普遍接受。 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可兑换银行券是它的典型代表,它附属于金属货币。 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货币作为保证,可自由地用代用货币向发证机关兑换成实 物货币,如金、银等。 印制成本较低,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降低了运送的成本 和风险。 当然,代用货币也有缺陷,如易伪造和损坏等。这种货币之所以被历史所遗弃, 主要是因为以贵金属作为保证和准备金,跟不上日益扩大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 3.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当局发行并提供信用保证,但发行量须控制在经 济发展需要的限度内。 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 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 主要以银行券、 金融学教案 - 12 - 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所代表 的货币价值可能发生贬值或升值。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是人 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 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 (1)辅币辅币:多用贱金属制造,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2)现钞现钞:多数由一国中央银行印制发行,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 段。 (3)银行存款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按照 国家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的规定,每个企业都要在银行开立账户,称为结算户存款, 用来办理存款、取款和转账结算。它是经济交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4)电子货币电子货币: 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电子数据形 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式。如信用卡、贮值卡、电子钱包等,以及 利用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和电脑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使用的货币。它是信用货 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总之,货币形态的演变依据于信用关系的不断拓展,它的外在形式也不断地脱离 具体物质形态的束缚,逐步地抽象化和虚拟化。 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货币“量量”的规定性的规定性 货币“量”的规定性解决的是货币的范围问题,即“货币是什么” 。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一、西方学者的观点 西方学者通常将货币定义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1 1. .货币量定义的基本内容:货币量定义的基本内容: 货币包含两个内容: 通货和活期存款。 如果用C代表通货, d D代表活期存款, 1 M 代表货币量,则 1d MCD 金融学教案 - 13 - 银行体系以外银行体系以外 的现金的现金, 包括钞票包括钞票 商业银行活期商业银行活期 存款帐户的余额存款帐户的余额 通货和活期存款通货和活期存款 2 2. .货币量定义的扩展:货币量定义的扩展: 克劳尔认为银行透支额、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也应包括在 1 M中。如果以T代表这 些信用工具,则 1 M的定义修正为: 2d MCDT 克劳尔的观点遭其他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将这些信用工具也包括在 1 M中不 仅理论上讲不通,而且在计算上有重复,因而是不可取的。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从货币的储藏职能来看,商业银行体系的储 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是货币。如果以 s D代表商业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以 t D代表商 业银行体系的定期存款,以 2 M代表较广义的货币量,则有: 2 1 dst st MCDDD MDD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国家能够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除了商业银行体系 以外,还有各种专业银行,以 n D代表商业银行以外金融机构接受的存款,以 3 M代表 更广义的货币量,则有: 32n MMD 以英国的雷得克里夫为主要代表认为:现代社会不少金融工具都具有相当程度的 流动性或货币性。除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款外,不少金融或信用工具,如大企业的短 期债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互助基金及退休基金股份等,也应属于货币,如果以L 代表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流动资产,以 4 M代表更广义的货币量,则 货币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为: 金融学教案 - 14 - 43 MML 目前比较有倾向性的意见还是将 1 M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二、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1 1. .“窄窄”的定义:的定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 “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 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 2 2. .“宽宽”的定义:的定义: 马克思指出:职能资本家“要预付的资本必须以货币形式预付,并不会由于这个 货币本身的形式不论是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价值符号或其他等等而消除。 ” 马克思有时还把各种货币形式称为“货币的不同的文明形式” 。 马克思对货币量范围的论述,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在当今社会,纸币已经基本丧 失金铸币固有的保值功能,与用于转账的存款的差别逐渐缩小。在现金和存款的转化 条件取消的情况下,宽、窄定义基本没有差别,生搬硬套是会出现谬误的,这一点我 们是有教训的。 三、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三、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思想上的束缚和教条主义,将货币量的定义局限为现金或 “钱”的范畴,货币政策也以此来确定。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 件形成的,即传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出于“理论考证” ,片面引用马克思的论述。马克思说过,通货的量是指一个 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来自“国外引进” ,承袭前苏联的理论观点。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 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因而也就不承认主要为生产资料服务的非现金结 算,即存款的转移属货币流通范围。 依据“实际情况” ,现金与存款不能自由转化。在我国过去实行严格的高度集 中的资金计划管理制度下,存款和现金不能够自由转化,存款部分总是在银行账户上 转来转去,收支相抵为零,也就谈不上存款货币量的探讨问题。 误区:误区: 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实践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 (1)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现金流通量和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之间的比例。现金过多人心惶惶,而对存款余额的增大简单理解为现金回笼,甚 至认为是好事,未能认识到这也是货币供给量增大的表现。 (2)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现金发行过多。由此认为控制现金发行和 组织现金回笼是稳定物价的唯一方法。 (3)不承认转账结算领域中的存款属于货币。实际上否定了这个领域有商品生产 金融学教案 - 15 - 和商品流通的存在。 (4)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简单推论只要现金发行不超计划,预期的信贷平衡即 可实现,随即通货膨胀也能制止。 结论:结论: 实践证明,统一的货币流通应该是包括现金和存款的“大货币流通”范围: (1)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 (2)正确全面地衡量货币供给状况所必需; (3)真正解决整个货币流通中存在问题的条件。 四、货币量的层次划分四、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1.1.货币供给层次的涵义货币供给层次的涵义 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 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西方国家对货币量层次指标系列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世界各国均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公布了各自的“货币供给量层次指标系列” , 并根据理论进展状况和实际操作经验作适当调整。 各国一般以流动性为依据,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为标准进行相应排列,对货币供给进行层次划分,并用符号来表示。通过对相关指标 的控制达到对货币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货币层次划分的重要性货币层次划分的重要性: : (1)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 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2)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3)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 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美联储公布的美联储公布的“货币层次系列货币层次系列”(1984(1984 年年 3 3 月月) ): 1 M= 通货+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转让提单+自动转帐的储蓄存款+ 信贷协会股份存款帐户+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 2 M= 1 M+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即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 美国居民持有的即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资金 3 M= 2 M+大额定期存款+中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互助 基金存款+美国公民持有的中期欧洲美元存款 L= 3 M+其他流动资产(包括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财政部债券、美国储蓄公 债等) 金融学教案 - 16 -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层次划分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层次划分 1 M=现金+银行同业以外的活期存款 2 M= 1 M+银行同业以外的四年内定期存款 3 M= 2 M+有法定通知期的储蓄存款 2.2.流动性流动性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 三种不同的意见:三种不同的意见: (1)按货币周转速度来划分。但不能包括非商品性款项。 (2)按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但变现率高的存款并不是最活跃的购买力。 (3)按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 按流动性划分的理由:按流动性划分的理由: (1)能准确地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形态在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2)有利于掌握不同货币构成和大体相对应的商品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 (3)包含有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基础上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 : 流动性作为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在货币层次指标系列的划分上应把握两个原 则: (1)现实性:层次指标系列的划分宜粗不宜细。 (2)可测性:各货币层次的排列内容有准确可靠的资料来源。 中国金融学会关于货币层次划分的讨论意见中国金融学会关于货币层次划分的讨论意见: : 0 M=现金 1 M= 0 M+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 2 M= 1 M+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3 M= 2 M+全部银行存款 3.3.相含层次中的控制重点相含层次中的控制重点 西方国家对货币层次的控制:西方国家对货币层次的控制: 从西方国家控制货币量的实践经验和总的趋势来看,初期的货币量控制大多以 1 M为主;近年来更多的国家则从 1 M转向 2 M,以 2 M为主。 原因原因 : 2 M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 1 M。主要表现在 2 M的流通速度比 1 M稳 定。 金融学教案 - 17 - 2 M比 1 M更易于控制。 一般情况下, 1 M变化幅度很大, 而 2 M总量相对比较稳定。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控制:我国对货币层次的控制: (1)近期以 0 M和 1 M为重点。 0 M主要包括个人手中持有的现金和单位库存现金, 是不受多大约束力的购买力, 不易掌握和调节;它有时表现为反向运动,即市场商品充裕,现金沉淀增多,货币周 转速度放慢,市场商品相对不足,货币沉淀减少,货币周转加快,从而对商品市场带 来冲击。消费资料的分配主要是借助于现金实现,这部分购买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 的日常生活,影响颇大,反应明显。 从我国现状出发, 对市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现实流通的货币, 即 0 M和 1 M。 目前, 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机制还不健全,将控制重点由 0 M扩展到 1 M,比较容易做到。 在目前, 我国资金供求矛盾时有发生情况下, 将 2 M作为控制重点不利于融资。(主 要表现为对储蓄存款的控制) (2)中长期应将 2 M作为控制重点。 2 M与银行活动联系比其他层次要密切,特别是它包括了储蓄存款,对市场供求 有重大影响 中央银行对 2 M的控制程度远比 0 M和 1 M大得多。 相对于 0 M和 1 M, 2 M的货币流通速度比较平稳,同货币总需求的关系最稳定, 容易掌握和调整。 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货币职能有多种概括, 如交换媒介、 核算单位、 贮藏手段等三个;也有概括为交换媒介、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价值贮藏等四 个。马克思将金属货币(金)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 段、世界货币五个。 一、价值尺度: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一、价值尺度: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即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所发挥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 金融学教案 - 18 - 本、最重要的职能。通过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 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其作用是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 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1)它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 价值尺度,商品价值的大小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决定,但它不能用劳动时间 表示,只能借助于货币。 (2)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必须有十足的价值。 (3)它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一 种商品,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统一的表现。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完成。 2.2.价格标准价格标准 所谓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 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价格标准一部分的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 称和货币单位名称逐渐分离了。 我国过去长期使用的“两” ,既是价格标准,又是货币单位。20 世纪初由于外国 货币的流入,使中国的货币由银两变成了银圆,货币单位名称由“两”变为“圆” 。 价格标准表示为 1 块银圆7 钱 2 白银。 英国:其货币单位“镑”原来是重量单位名称,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是一致的。 1816 年采用金本位时, 规定 1 盎司黄金等于 3 镑 17 先令 10.5 便士(合 3.89375 镑) , 这里的“镑”脱离了原来的重量单位,而是单纯的货币单位,相应的英镑的价格标准 就表示为: 3.89375 镑1 盎司黄金 由于 12 盎司1 镑(重量) ,因而也可以表示为: 1 镑(重量)黄金46.725 镑(货币单位) 3.3.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的关系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的关系 不同点不同点: (1)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标准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2)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为了衡量商品价值;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 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金量,并以此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 (3)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作为 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联系:联系: 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有了它,货币的价值尺 度职能作用才得以发挥,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 4.争论:争论: 在金铸币时代,不存在争论;在纸币时代,70 年代前,有的国家货币直接与黄金 金融学教案 - 19 - 挂钩,有的国家货币与具有法定含金量的货币固定比价,有的国家货币与前两种货币 有市场比价,似乎都可以说包含了黄金内容,代表了某种商品的内在价值,因而具备 价值尺度职能。但自 70 年代末黄金非货币化以后,这些联系都不存在了,现实经济 生活中的货币是否仍然代表某种货币商品是有争论的。 5.5.人民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职能人民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对我国人民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职能这一问题,经济理论界持不同意见。有的学 者认为:人民币是纸币,是价值符号,所以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有的学者认为:货 币的价值尺度是作为商品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由本身无内在价值的价值符号来 担当。 我国人民币之所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是因为人民币代表了一定价值量。 至于 “一 定价值量”是什么?曾有过两大派别之争: 黄金派:人民币客观上代表了一定的金量。 商品派:人民币以大量商品为依托。 二、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易媒介二、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易媒介 即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 明商品有没有价值,多大价值;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 在货币条件下,商品交换形式表现为 W-G-W(商品货币商品),这就是商品流 通。它由两个形态变化构成,即由 W-G(卖)和 G-W(买)构成。 G-W 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一般容易实现, 而 W-G 过程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实现有点难度, 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1.1.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1)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 3 个要素:价格(P) 、待出售的商品数量 (Q) 、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在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因而不需要足值的货币本体,可 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纸币、信用 货币因此而产生。 2.2.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作用(两重性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作用(两重性) : (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 (2)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有可能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现象, 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3.3.我国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我国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 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它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代表一定价值量与各种商 品相交换,使各种商品价值得以实现。人民币的流通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垄断性和独 金融学教案 - 20 - 占性。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一些领域逐渐被支付 手段所代替。 人民币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除了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能力外,还要有稳定 的购买力。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如物价指数上升 25,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1100/12520。 因而要稳定人民币购买力,首先要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的主要因素是人民币的适 当供给和充足的有效商品供给。 三、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三、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即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表现为 偿还债务或单方面支付,如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的职能最初是由赊购赊销引起的。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在时空上产生了差异,产生了赊购赊销。在偿还赊买款项时,货币已不是 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流通 过程结束。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范围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 1.支付手段职能的范围和特征:支付手段职能的范围和特征: 范围: 商品的赊买赊卖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范围 国家财政和银行信用领域 工资和劳动报酬的支付 特征: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 环节。 2.2.与流通手段相比的特点:与流通手段相比的特点: (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是补足交换 的一个环节。 (2)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还服务于其 他经济行为。 (3)就媒介商品流通而言,二者都是一般的购买手段。流通手段职能是即期购 买,支付手段职能是跨期购买。 (4)流通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前 提是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5)商品赊销的发展,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商品 生产者之间形成一个很长的债务链条,一旦某个商品生产者出现债务危机,就会引起 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起大批企业破产。所以,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 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创造了客观条件。 3.人民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人民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在我国,人民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范围和数量上都超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 金融学教案 - 21 - 能,其职能绝大部分是通过国家银行的非现金结算实现的,表现为存款货币的流通。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现 实货币。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执行两种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四、贮藏手段:货币购买力的四、贮藏手段:货币购买力的“暂歇暂歇” 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 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原因原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货币具有与一 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 目的目的:贮藏财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