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ppt_第1页
三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ppt_第2页
三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ppt_第3页
三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ppt_第4页
三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3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校叶俊余,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上图为1913年至1961年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图,从图中看出,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变化,有的年份数量多,有的年份数量少,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理想条件(环境资源无限),有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降至0,无K值,种内,2.逻辑斯蒂增长分为四个阶段:调整期、_期、_期、稳定期,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_;种群增长率最快时,种群数量接近_。3.种群的特征中,_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是直接的。4.种群的数量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动着,可以因_而增加,也可以因_而减少。,加速增长,减速增长,0,K/2,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或迁入新个体,死亡或迁出旧个体,探究一:环境容纳量,材料一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材料二在对灶鸟种群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灶鸟种群数量的变化同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在一块林地中,当种群密度少于15只时,种群数量就增加;当种群密度多于20只时,种群数量就下降;当种群密度处在1520只之间时,种群数量有时增加有时下降。可见,这块林地的环境资源只能维持1520只灶鸟的生存。,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的数量(或种群密度)随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动。阅读教材,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2由材料二分析:种群的数量受生存环境中的资源限制。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就称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密度小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_;当种群密度大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减少。,1由材料一分析:种群数量或种群密度往往是围绕着某一_波动着。,增加,特定值,3环境容纳量的限制因素包括_、_和其他资源。4环境容纳量的决定原理:种群密度大时,种群内个体之间_的斗争也就更加激烈,斗争的结果使一部分个体被_,导致种群数量_,使种群数量趋于_,以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食物,空间,竞,争资源,淘汰,下降,环境容纳量,种群限度,6观察下图,分析环境容纳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环境遭破坏,则K值下降;改善条件,则K值上升。,5环境容纳量与逻辑斯蒂增长中的K值的关系是,就是逻辑斯蒂增长中的K值,即“S”型曲线的K值。,环境容纳量,小结:,在种群生态学中,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在早期发展阶段常常表现为指数增长,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和资源的消耗,资源与环境相对于种群增长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有限,种群指数增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最终种群数量维持在合理的环境容纳量范围内,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和繁荣。所以,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才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态现象,环境容纳量是体现生物生存环境限制的重要指标,也揭示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自然极限。,探究二: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有人连续12年研究了旅鼠种群数量和草原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右图,请分析:(1)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草原植被再次遭到破坏。如此反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呈现_。,周期性消长,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很多。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1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2)由图分析可知,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种群密度_,个体之间对资源的竞争_。(3)密度制约因素的概念:像食物这样,其作用随_而变化的_称为密度制约因素。,(4)用图示的方式列出旅鼠数量和植被间的反馈调节。(5)除食物外,密度制约因素还包括_等,其机理是:种群密度越大,流行性传染病_传播蔓延,结果个体死亡_,种群密度_。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_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_。,流行性传染病,越容易,多,降低,不容易,逐渐恢复,越激烈,越大,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调节因素,曲线AB段说明在46月份,由于环境条件_,蚜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形成一个典型的_增长曲线。曲线BC段的形成原因是6月中旬,由于_,引起种群数量_。曲线的CD段说明:79月份,当温度降下来以后,蚜虫种群数量_,这就是由于高温到来之前种群密度_,不仅消耗了大量的_,而且也使_所造成的。,比较适宜,“J”型,高温的到来,急剧下降,仍然难以回升,很大,食物资源,叶片受到损害,2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1)温度变化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如图所示),(2)_、_、_、_等气候因素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是_,这类因素称为_。(3)干旱与蝗灾的发生:我国历史上的多次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会遭水淹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造成蝗灾。只有气候干旱时,蝗虫才能大发生。据此推断: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是_的、_的,会导致种群数量的_变动。,刮风下雨降雪变温,无关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猛烈,灾难性,不规则,3非密度制约因素与密度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虽然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没有反馈作用,但可以通过_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当某些_因素发生巨大变化(如大旱、大寒)时,种群_会急剧增加,而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时,一些因素(如食物)就不再起控制作用,因而就得以回升,使种群数量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死亡率,密度制约,出生率,5研究种群数量调节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调节的_,就有可能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_,从而制定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服务。,4种群数量调节的途径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_或_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因素和机制,预测预报,小结:,环境容纳量_,密度制约因素的_调节_因素的作用,K值,反馈,非密度制约,总结:,1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了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对沿海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在此事件中,海啸对种群数量造成的影响属于()A.密度制约因素B.非密度制约因素C.自然因素D.非自然因素,B,练习:,2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B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为90%时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