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检测)_第1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检测)_第2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检测)_第3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检测)_第4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宋朝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B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D新闻中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2 .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送东阳马生序文章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学习应该勤奋,刻苦,谦卑这个道理。将“使”去掉。B预计哈尔滨市中考考生到2020年,将已经突破67000人,中考考生的竞争力更大。删除“已经”。C中考“百日誓师”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毕业班学生努力学习的水平。将“水平”改成“热情”。D六年级至九年级教材中的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我们要积累,搜集,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形成”改成“完善”调换位置。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中,“热闹场面的记录”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B“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一句中,“丰富”是形容词。C“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一句中,宾语为“资料”。D“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个句子是选择关系的复句。4 .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真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这诸多意思可以概括成:脍炙人口。C庐山以其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遐迩。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二、字词书写5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溶化,草木mng( )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根据拼音写汉字。mng (_)发pin(_)然(2)请找出这段文字中的两个错别字,修改在下面。_(3)“次第”的意思是:_三、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核能利用的历史人类利用核能是从原子弹、核游艇等核武器开始的。随着在军事领域的不断应用,核能利用技术日趋成熟。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类开始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1951年12月20日美国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使用实验增殖反应堆的余热试验发电,第一次通过核反应获得了电流。虽然爱达荷实验反应堆第一次用核能点亮了灯泡,但并没有将电输入电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算作“电厂”,当然也不能算作世界上第一座核能发电站。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能发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它利用浓缩铀作燃料,采用石墨慢化水冷堆技术,输出电功率为5000千瓦。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核电站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现实。此后,英国和法国也建成一批生产钚和发电两用的气冷堆核电站。美国西屋公司利用其核潜艇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美国希平港核电站。核电站真正大规模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人们称这一时期建设的核电站为第二代核电站。从1970年至1975年,全世界核电装机容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有的国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100%。这是因为当时全球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电力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长。同时,人们理想地认为,核能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取代煤和石油,煤和石油可以不再作为能源而仅仅作为化工原料来加以利用。至1987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世界核发电量就从可忽略不计发展到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6%。在此阶段,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核电技术:轻水堆(分为压水堆和沸水堆)、重水堆、气冷堆,以及压力管式石墨水冷堆。其中,由于经济性不及轻水堆,气冷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停止了兴建。石墨水冷堆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后也不再兴建。80年代后,核能发电的发展逐步缓慢,其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其他因素还包括环境保护者的反对、高利率、1973年和1979年石油价格震荡引起的能源消耗下降等,特别是受到了1979年美国三里岛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两起核事故的影响。三里岛核事故是发生在民用核能界的第一次重大核事故。虽然没有对公众和环境产生放射性影响,但是增强了公众对核能发电的担忧和反对。同时,巨大的经济损失打击了新核电项目的投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更增强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之后除了亚洲国家,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建设新的核电站。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一轮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增加,而核电是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安全能源,因此发展核电重新成为世界热点。已有核电的国家纷纷提出新的核电发展计划,没有核电的国家也纷纷计划建设核电站。根据统计,有30多个国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表达了希望建设核电站的愿望,其中10多个国家已开展了一些实质性的行动。6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是从民用领域开始的。B目前核能已经完全可以取代化工原料而成为世界主流的能源。C目前还在使用的核电技术只有轻水堆和重水堆。D目前有10多个国家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意,已开展了一些实质性的行动。7 . 对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核电站得以大规模发展的原因陈述不正确的一项( )A当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电力需求也在高速增长。B当时的人们理想地认为,核能是可以大规模取代煤和石油的。C当时的人们觉得发展核电绝对安全。D当时核电技术较原来有很大进步,这就为核电站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8 . 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理解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达荷实验反应堆第一次用核能点亮了灯泡,但并没有将电输人电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算作电厂”一句诠释了“电厂的特点之一将电输入电网。B“它利用浓缩铀作燃料,采用石墨慢化水冷堆技术,输出电功率为5000干瓦”一句科学地解释了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性质和特点,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C“由于经济性不及轻水堆,气冷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停止了兴建”一句比较说明了两种核电技术的优劣。D第段中列举三个百分比数字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核电发展速度之快。9 . 下列对文中说明语言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有的国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100%”一句中的“甚至”科学估计了“有的国家”的增长速度,符合实际情况。B“美国西屋公司利用其核潜艇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一句中的“商用”清楚地表明了该座核电站的用途。C“核电是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安全能源”句中“大规模”准确界定了核电代替化石燃料的范围。D“特别是受到了1979年美国三里岛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两起核事故的影响”一句中的“特别”突出强调了两起核事故是导致核能发电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海棠树(节选)史铁生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选文有删改)10 . 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11 . 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12 . 阅读第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13 . 文章多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请仿照示例,再举一处。示例:前文: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后文: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后文:14 . “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四、句子默写15 . 名句默写1)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_,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_。2)_,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_。3)金樽清酒斗十千,_。4)_,直挂云帆济沧海。5)怀旧空吟闻笛赋,_。_,病树前头万木春。6)但愿人长久,_。五、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6 .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女:女儿B委而去之委:放弃C寡助之至至:极点D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17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往送之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B困于心,衡于虑舜发于畎亩之中C安居而天下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D以顺为正者以我酌油知之18 .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B富贵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C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弯曲。D富贵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弯曲。19 .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流畅,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C乙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是作者对“大丈夫”的定义,体现了要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有自尊。D丙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本文的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过渡到成就大事业必经历磨难的普遍行为。六、诗歌鉴赏20 . 阅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完成题目。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长薄:绵延的草木丛。闭关:佛家闭门静修。(1)下列诗句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句是(_)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首联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_的心境。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_”,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3)“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融情于景,请作具体分析。七、名著阅读21 . 名著阅读(A)的眼睛是笑盈盈的,(A)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A)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个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A)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选文选自(人名)的呼兰河传,文中的(A)是。八、综合性学习22 . 某中学近日要开展一次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活动一:诗词自然。班级要设计出版一期以“诗词中的大自然”为主题的板报,要求分专题捜集材料。你需要负责的是提供有关“菊”与“春”的诗词各两句。示例: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菊:_春:_(2)活动二:奇观自然。班级征集有关大自然奇观的图片 与文字说明资料,做成一面“自然奇观墙”。下面的材料是 潘奕涵同学搜集的,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及图片,补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