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化学 1.1《 奇妙的化学》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_第1页
八年级化学 1.1《 奇妙的化学》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_第2页
八年级化学 1.1《 奇妙的化学》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_第3页
八年级化学 1.1《 奇妙的化学》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_第4页
八年级化学 1.1《 奇妙的化学》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考点精突破】【例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解析】选B。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并通过变化来制备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以及寻求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的化学工艺。由此分析A、C、D正确。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与天文学有关。 【例2】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挑选原料 B.加碱蒸煮 C.竹帘捞纸 D.剪裁纸张 【解析】选B。此题可用排除法,A挑选原料、C竹帘捞纸、D剪裁纸张的过程中都无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课时速达标】一、选择题 1.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蜡炬成灰 D.木已成舟 【解析】选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花香四溢是花香扩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现象,木已成舟是木材形状变化,这三种过程都无新物质生成,只有蜡炬成灰属于化学变化。 2.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解析】选A。火箭发射需高能燃料,燃料燃烧是化学变化,其能量可转化为火箭的巨大推力。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用植物秸秆生产可燃烧的气体 B.观察火星运动 C.研究用煤生产石油 D.研制既透光又不易碎的新“玻璃” 【解析】选B。火星运动属于天体物理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必不包括化学变化过程;秸秆制气体、煤变石油、玻璃的研制等过程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B。 4.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能通过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分子。假设用此技术欲得到蔗糖(C12H22O11),则不需要的原子是( ) A.氢原子 B.氧原子 C.氮原子 D.碳原子 【解析】选C。由蔗糖的化学式C12H22O11可以看出,欲得到蔗糖需要的原子有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不需要的原子是氮原子。 二、非选择题 5.小亮同学做镁条的燃烧实验时,在笔记中有以下记录:截取一段镁条 用坩埚钳夹持镁条,移向酒精灯 镁条发光、发热 生成一种不同于镁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在以上记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现象的是_,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最有力的证据是_。 【解析】截取、夹持、移向酒精灯的过程,只是物质大小、位置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镁条发光、发热、生成一种不同于镁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属化学现象,生成了其他的物质是化学变化的最有力证据。 答案: 6.为了更好地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进行辩论。 请你也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加入其中,你愿加入_,你的观点是_; _ _。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支持正方的观点应从化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如: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等)的角度进行阐述。支持反方的观点,应从化工生产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的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正方 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合成药物治疗疾病 通过化学反应获取人类所需的能量 或反方 化学工业生产的废物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 化学工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枯竭 高危化学品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一些物种减少 (合理即可) 【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木料制家具 B.大米酿酒 C.石蜡熔化 D.水制冰块 【解析】选B。木料制家具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石蜡熔化、水制冰块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大米酿酒是大米中的淀粉(C6H10O5)n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糖发酵生成乙醇(C2H5OH),此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故答案选B。 2.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解析】选A。火树银花描述的是礼花绽放时的景象,礼花燃烧放热发光,属化学变化;B、C、D三项中,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 3.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利用化学知识使人类变得更聪明的是( ) A.石器的使用 B.冶炼铁与冶炼铜 C.火的使用 D.铜器的使用 【解析】选C。火的使用是人类通过化学变化改造物质的开始,用火才能达到炼铁、炼铜时的温度,故选C。 4.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下列有关化学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可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B.利用化学可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 C.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物 D.目前化学研究还没有渗透到其他领域,发展较慢 【解析】选D。化学研究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化学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5.在自然科学领域,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是所有客观存在的物体和各种场的总称 B.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C.物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D.物质是可被认知的 【解析】选C。物质并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空气。 6.化学的研究对象与物理、数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取一块蔗糖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蔗糖是由什么组成的 B.蔗糖的微观结构如何 C.蔗糖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蔗糖的产地在哪里 【解析】选D。蔗糖的产地与组成、结构、性质等无关,对于同一种物质其产地可能不同,但其结构、性质、组成等是相同的,例如水,不论产自何地,常压下,0 可结冰这一性质是相同的,故选D。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小题,共32分) 7.(10分)根据甲烷的分子模型 回答下列问题:(提示:“C”表示碳元素,“H”表示氢元 素) (1)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_个_原子和_个_原子。 (2)甲烷是由_元素组成的。 【解析】根据甲烷的分子模型可知,一个甲烷分子中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从宏观上说,甲烷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的。 答案:(1)1 碳 4 氢 (2)碳、氢 8.(4分)从你的亲身经历出发,列举两例说明化学制品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例一:_; 例二:_。 【解析】主要是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例如,合成纤维、染料的制得,改变了服装的品质,丰富了服装的色彩,该题属开放性试题。 答案:药物的研制成功,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化肥的使用,使农产品产量大增,饮食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答案合理即可) 9.(8分)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研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克铁粉与1克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产生强光、放热现象。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_变化过程,c是_变化过程。 (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 (3)上述反应发光、放热是放出能量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种变化发生,试举出一例家庭中发生的这种变化_。 【解析】固体研磨变成粉末是物理变化,混合物加热一会,就产生强光、放热现象,表明此变化产生能量,而能量只能来自酒精灯或化学变化,由题意知,酒精灯加热一会即发出强光、放热等现象,意味着能量来自化学变化,故c为化学变化;b中将硫粉与铁粉混合,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若能将铁粉全部吸出,表明铁没有变化,即属物理变化;家庭中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很多,如天然气、煤、木柴、火柴的燃烧,打火机内气体的燃烧等。 答案:(1)物理 化学 (2)用磁铁吸引,然后称量吸引的铁粉的质量,发现仍是1克 (3)火柴的燃烧(合理即可) 10.(10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下表有5位同学的错误观点,请你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否定其观点。 【解析】(1)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2)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阻丝通电放热;(3)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用颜料在物质表面涂色;(4)有气体放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给水加热,一会就有气泡冒出;(5)有沉淀出现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把泥土加入到水中,固体未完全溶解,形成沉淀。 答案:(1)灯泡通电时发光 (2)电阻丝通电放热 (3)用颜料在物质表面涂色 (4)给水加热,一会就有气泡冒出 (5)把泥土加入到水中,固体未完全溶解(答案不惟一,合理即可) 【知识乐探究】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明月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 b.手摸烧杯有_的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蜡烛燃烧为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