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中考一模历史试卷(I)卷_第1页
人教版2019版中考一模历史试卷(I)卷_第2页
人教版2019版中考一模历史试卷(I)卷_第3页
人教版2019版中考一模历史试卷(I)卷_第4页
人教版2019版中考一模历史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版中考一模历史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ABCD2 . 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所关注的焦点。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以下中国近代化探索运动中涉及有民生问题的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ABCD3 . (题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4 . 莎士比亚颂扬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被发现的?( )A文艺复兴运动B新航路的开辟C资产阶级革命D西欧城市兴起5 . 某一文献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该文献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共产党宣言6 .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追湖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A中华民国的成立B抗日战争的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7 .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包括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B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8 .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A曹禺-雷雨B茅盾-子夜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D齐白石-愚公移山9 . 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是A交子B草市C夜市D岁币10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情形。电视剧甲:在太学取得优秀成绩的儒学生在丞相推荐下去荆州做官。电视剧乙: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考试每年吸引了近千名考生,他们皆以“进士及第”为极高荣耀。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汉B秦、唐C汉、唐D唐、元11 . 下图中的纪念馆坐落在朝鲜平壤,馆内展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有关图片和实物资料,介绍了志愿军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图4中的“祖国解放战争”在中国被称为A人民解放战争B抗美援朝战争C朝鲜解放战争D朝鲜统-战争12 . 夏、商王朝第一位国王分别是( )A禹、汤B启、汤C禹、桀D启、桀13 . 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 )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14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列强犯下的两大罪行是火烧圆明园和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爆发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爆发于1840年发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ABCD15 . 近期茶陵县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市首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朝开创茶陵诗派的文学家是( )A马致远B陆游C李东阳D吴承恩16 . 导致下表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简表年份1801182118311841占比70%60%55.7%51.7%摘编自艾莎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A光荣革命B商业革命C议会改革D工业革命17 .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A赞美唐朝繁荣开放B嘲讽宋朝重文轻武C抨击明朝专制皇权D颂扬清朝帝王功德18 . 下列属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的史实的是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以无限连任查封报馆,限制人民言论解散国会,撤销国务院下令解散国民党ABCD19 .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网购”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了A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B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C我国商品多D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20 . 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C华北全境基本解放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21 . 学习历史要用好大事年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的下列大事,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天竺郑和七下西洋ABCD22 . “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要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我”应是A丘吉尔B斯大林C田中角荣D尼克松23 . 在“光荣革命”中,被推翻的英王是( )A詹姆士二世B查理一世C查理二世D克伦威尔24 . 识别历史人物,有助于了解历史。下图人物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景帝D汉文帝25 . 如图所示的柏林墙是上个世纪美苏冷战的产物和象征,下列有关冷战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B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仅仅只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借口和幌子C美苏冷战的结果是形成了两极对抗格局D在冷战的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过任何形式的敌对活动二、综合题26 .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某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会集,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材料三、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请回答:(l)材料一的“杂志”和“革命理论”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一所提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哪一年?(3)材料二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材料三指的是哪一场运动? (5)作为青年学生,从材料二和材料三我们能体会到什么精神?2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摘自哥伦布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表达了哪个阶级的主张?(2)请列举在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在英国出现的两部文学作品。(3)请你指出材料二中哥伦布关于地理位置叙述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从材料中找出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的目的。(4)归纳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对欧洲进入近代社会所起的共同作用。2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2)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