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初步感知 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种瓜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 勤劳、 可爱的形象。 全诗语言平白、 朴实、 自然, 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稚子弄冰 一诗中, 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 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 的境界。 诗人即景而写, 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2、 祖父的园子课文描写了“我” 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 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 童年快乐、 自由的家园,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3*、 月 是故乡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月 亮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爱故乡、 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4* 、梅花魂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经历, 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歌颂了外祖父心系祖国、 眷恋祖国的深厚情感。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交流大人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习作: 那一刻, 我长大了由儿时的照片, 感悟自己长大了, 然后在明确习作目标的基础上开始习作。语文园地 了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积累古诗,体会母亲伟大、 无私的爱。教法与学法本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词语, 抓住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感情。授 课 方法探究1、 古诗三首自读自悟, 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借助注释, 交流、 感悟。2 、祖父的园子 抓住字词句体会园子里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的生活。3* 、月 是故乡明 通过重点句子,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然后结合题目,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4*、 梅花魂 理清文章结构, 抓重点段落研读, 体会人物的感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生字, 理解词语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 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歌, 查找范成大的资料。【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 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 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拿出笔, 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强调“园” 是“公园”的“园”, “杂” 字下面是带钩的木, 最后三笔分别是竖钩、 撇、 点)3.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介绍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 早年自号此山居士, 晚号石湖居士。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 风格温润委婉。 与尤袤、 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4. 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 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 孩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设计意图: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 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 读准诗歌, 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诗, 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 问同学、 问家长)“昼” 是翘舌音, “耘” 是整体认读音节, “供” 读第四声。2. 再读诗歌, 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 (课件出示)昼出 耘田 夜绩麻, 村庄 儿女 各当家。童孙 未解 供耕织, 也傍 桑阴 学种瓜。3. 大家读得很认真,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4. 结合课文插图, 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这首诗写了农村大人们在耕织, 小孩子在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文中的乐趣, 从而有效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多元的感受。三、 自读自悟, 理解诗意。1. 释题: “四时” 怎么理解?“杂兴” 是什么意思?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四时: 四季。 杂兴: 各种兴致, 随兴而写。 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村里的情景。 )2. 学生自读自悟, 交流诗意, 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 不懂的借助工具书理解, 或者问老师。3.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1)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耘田: 在田间除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句意: 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 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 农家男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2)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 不懂。 供: 从事。 傍: 靠近。句意: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 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 感悟诗情。1.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1) 想一想, 在农村, 人们除了要耘田, 还要干什么?(播种、 插秧、 犁田、施肥、 除虫、 喂猪) 你体会到了什么?(2) 课件相继出示: 农民耘田图、 夜晚搓麻图, 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抓住人物的动作、 神态、 语言等来说。(3) 引读: 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2.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1) 最有趣的是谁?(孩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也傍学) 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想象, 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 勤劳、 可爱。 )(2) 出示小孩种瓜图, 说说孩子的神态、 动作等。(3) 引读: 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3. 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以老农自居, 想象一下, 范成大会和农民说些什么?会和学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师扮老人, 学生扮农民和童孙)4.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五、 拓展阅读。1.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2.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 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 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白天长了, 篱笆边没有人经过;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3. 感悟。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有花有果, 有色有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儿女: 耘田 绩麻 (勤劳、 忙碌、 热爱劳动)童孙: 学种瓜(天真可爱、 热爱劳动)第二课时稚子弄冰 村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这两首诗。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 自学并与同学交流, 理解诗句,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教学方法】抓住关键的几个字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 流利、 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2. 体会稚子弄冰 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的天性。3. 能想象并说出村晚 所描绘的景象。【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同学们, 童年是纯真、 难忘的岁月 , 在儿童眼中, 一切都是新鲜的, 一切都是美好的。 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 在他们的诗词中,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 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 解诗题, 知诗人。1. 理解题目意思。2. 了解作者: 杨万里, 著名文学家、 爱国诗人, 与陆游、 尤袤、 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被誉为一代诗宗。设计意图:借助对诗人背景的了解, 理解古诗内容。(二) 读准古诗, 理解诗意。1. 读准字音, 读正确, 读通顺。2. 再读古诗, 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 自由组合, 合作学习。(1) 借助课文注释、 工具书, 或与组员探讨, 理解字词,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诗意: 清晨, 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 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忽然冰块落地, 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2)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板书“趣” )(三) 品读古诗, 想象画面, 领悟诗境。1. 抓住“脱”“穿”“敲” 等动词, 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板书)2. 想象声音, 感受儿童的快乐。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 到“当银钲” 再到“敲玉磬” 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 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 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 对“玻璃”“玉磬”“银钲” 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设计意图:从字词出发, 以“趣” 为着眼点, 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 感受儿童的心理, 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三、 学习古诗村晚 。(一) 指名解题: 看了诗题, 你想到了什么?(“村晚”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由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二) 读准古诗。1. 读准字音, 读正确, 读流利。2. 按节奏读出韵味。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三) 理解古诗意思。1. 教师点拨。陂(bi) : 池岸。衔: 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 半挂在山腰, 像被山咬住了。浸: 淹没。 漪(y) : 水中的波纹。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信口: 随口。 归去: 回去。2. 诗意: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 池水灌得满满的, 山衔住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四) 领悟诗情。1. 诗的题目是“村晚”, 乡村的傍晚有什么景物?(读前两句)2. 学习前两句。(1) 两个“满” 字, 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 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2) 一个“衔”, 写日落西山, 拟人味很浓。(3) 一个“浸”, 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 生动形象。(4) 诗人把池塘、 山、 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 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5) 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抓住用得巧妙的几个字, 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图画。3. 学习后两句。(1) “横” 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 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 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 纯朴无邪。(2)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 基调清新, 有了这样的环境, 牧童自然就优哉游哉、其乐融融了。 同时, 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 悠闲自在的情致。(3) 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体会儿童的无忧无虑。四、 拓展其他古诗。1.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梅子留酸软齿牙,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绿与窗纱。怪生无雨都张伞, 日长睡起无情思,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看儿童捉柳花。2. 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 展开想象, 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量, 并让学生改写成短文,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训练了写作能力。【板书设计】稚 子 弄 冰“趣” : 脱、 穿、 敲儿童的天真淘气村 晚饶有生趣的乡村晚景图2 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 10 个生字, 会写 14 个字, 读准 1 个多音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园子里的“我” 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 在园子里充满乐趣、 自由自在的生活, 体会祖父的爱。【教学重点】体会“我”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 快乐无忧的心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感悟园子里的自由自在。【教学过程】一、 激趣谈话, 导入新课。1. 童年的生活总是让人终生难忘, 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 作者萧红一生魂牵梦萦的是祖父的园子。 今天, 我们就随着萧红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 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2. 学生课前交流收集到的关于萧红的资料。3. 教师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设计意图: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 的背景中,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勾画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字音。 通过查阅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晃: hung明亮: 明。 光芒闪耀: 眼。 很快地闪过: 一十年。hung 摇动, 摆动: 荡 动 悠3. 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4. 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第 13 自然段) ; 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玩耍(第 414 自然段) ; 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 都是自由的(第 1516 自然段) ; 在园中玩累了, 可以快乐地入梦(第 1719 自然段) 。5.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 景物众多, 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 也经常在园子里玩耍, 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 也是自由、 快乐的。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使学生对祖父的园子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三、 走进园中, 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课件, 自学提示: 想想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园子。 (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 画出相关句子, 并在书的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一) 初进园子, 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自由读课文的第 13 自然段, 想一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板书: 生机勃勃)说说: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相机指导朗读。祖父的园子里, 昆虫丰富多彩, 非常可爱, “我” 非常喜爱它们。 作者描写得这么细致, 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 一个美好的童年, 让“我” 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二) 再进园子, 感受园子的自由快乐。1. 找一找, 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第 16 自然段)2. 自由读第 16 自然段, 看看这段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 无忧无虑) (板书: 自由)3. 抓住“花”“鸟”“虫”, 感受园子里的自由自在。(1) 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自由自在呢?指名回答, 并出示: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齐读句子。作者说“一切都活了”, 都有哪些事物活了呢?(花、 鸟、 虫子)(2) 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花活了的?生接读: 就像睡醒了似的。 (课件出示句子)体会: 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人、 伙伴) 对呀, 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 也不是惊醒的, 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 这就是自由呀! 谁愿意来读出这份自由?(3) 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鸟活了的?生接读: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课件出示句子)体会: 鸟儿飞得多高啊! 它若是不想回来, 有没有人怪它?(没有) 因为它是自由的。 谁来读?(4) 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虫子活了的?生接读: 就像在说话似的。 (课件出示句子)想象: 如果你是虫子, 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请你读读这句话, 读出虫子自由、 快乐的心情。指导朗读: 这些动物、 植物都活了, 就像是“我” 的小伙伴一样, 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 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4. 抓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进一步感受园子的自由自在。(1) 在园子里, 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倭瓜、 黄瓜、 玉米、 蝴蝶)课件出示: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太阳也不知道。指名读句子。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自由自在的呢?(从多次出现的“愿意” 和“随意”中感受到的。 教师标出课件中的“愿意” 和“随意” )师生合作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2) 小结: 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 无忧无虑。真不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教师手指板书中的“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课文第 16 自然段: 朴素的文字, 普通的景物, 处处传达着“我” 的自由与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段。四、 总结。园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由、 快乐的, 那么“我” 在园子中, 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感受祖父的慈爱。【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由自在)二、 走进园子, 感受祖父的慈爱。1. 在作者眼里, 一切都是自由的, 就正如她自己所说: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2. 究竟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出示课件, 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章相关段落, 标出“我” 做的那些趣事, 认真体会。3. 交流: “我” 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1)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 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 反而把它踢飞了。”紧扣“瞎闹”, 体会“我” 的自由。指导朗读, 注意读出作者的调皮。(2) “其实哪里是铲, 不过是伏在地上, 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 哪个是草, 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体会“我” 是在帮倒忙。(3) “玩腻了, 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 我也过来浇, 但不是往菜上浇, 而是拿着水瓢, 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一扬, 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 “我” 和祖父浇菜有什么不同?(一个往菜上浇, 一个往天空扬)想象:“我” 大喊着下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天真烂漫、 欢快、 激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4.“我”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 调皮得很。 那么, 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祖父) 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慈爱、 疼爱孙女) 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1) 抓住第 12 自然段中的“慢慢” 体会祖父对“我” 的慈爱。(2) 抓住第 810 自然段中祖父的笑: 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 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3) 祖父的笑里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慈祥、 和蔼可亲、 疼爱孙女)(4) 分角色朗读对话,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5. 在园子中, 孙女爱胡闹, 祖父从来不恼, 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 在他的宽容、 耐心呵护下,“我” 才可以如此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个园子在“我” 心里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座充满爱的乐园)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抓住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体会祖父的慈爱。三、 课外延伸, 聆听作者的心声。1. 阅读链接, 升华主题。读罢课文,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 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你有什么新的体会?2. 作者写园子, 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疼她爱她的祖父。 你明白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3. 推荐原著, 探究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祖父的园子 仅仅是一个开始, 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设计意图: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 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 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 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带领学生阅读原著。【板书设计】2 祖父的园子 眷恋、 怀念3 *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 15 个生字, 读准 1 个多音字“燕”。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过程与方法: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 亮的描写,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抓住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 解题。1. 看人看眼睛, 读文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 你能想到什么?(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2) 有可能想到出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长安一片月 , 万户捣衣声。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2. 同学们, 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 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 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自读课文, 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浩渺 篝火 旖旎 徘徊 澄澈 嚼烂点缀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燕 yn: 燕窝、 燕子、 海燕、 燕雀、 燕麦yn: 燕山2. 再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2) 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 亮?那些地方的月 亮美吗?3. 学生自学交流。4. 学生汇报: 共有 7 个自然段。课文写了故乡的月 亮(第 14 自然段) 、 外国的月 亮(第 5 自然段) 、 北京的月 亮(第 6 自然段) 。5. 作者对月 亮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现在我们首先来看故乡的月 亮。三、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一) 故乡的月 亮。1.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 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作者由月 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什么情感?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 亮来写的, 数星星、 捉知了、 看月 亮、 做梦都跟月 亮有关, 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2. 作者的家乡没有山, 为什么还写山呢?文章第 2 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 亮需要山水的陪衬, 所以下面提到了山, 还写了水。(二) 外国的月 亮。1. 外国的月 亮是怎样的?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2. 学生读文, 勾画, 交流。3. 外国的月 亮: 美妙绝伦。 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 亮。(三) 北京的月 亮。北京的月 亮怎样呢?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 胜地。 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 亮。(四) 深入体会思乡之情。1.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 亮, 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 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 亮都很美, 岂不让故乡的小月 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 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 亮的喜爱, 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2. 那在作者眼中, 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第 6 自然段)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 而是由许多人、 景物、 故事和场景构成的, 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 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 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因此, 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3.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和想念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 季老年龄大了, 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 回家不方便。学生乙: 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 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学生丁: 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 而不是现在的。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4. 由于作者不能回去, 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 亮” 上,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 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 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比、 借景抒情、 形散神不散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四、 总结。1.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 被广为传诵, 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用它来做题目, 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2. 总结: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 走出了国门, 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 他走进燕园, 走上了大学的讲台, 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 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 步入了辉煌的人生, 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 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 大师中的平民”。五、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摘抄到积累本上。【板书设计】3* 月 是故乡明外国的月 亮: 美妙绝伦北京的月 亮: 风光绝妙对故乡月 亮的喜爱, 对故乡的眷恋4 *梅 花 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葬、 腮” 等 12 个生字。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 研读, 感悟语言文字, 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 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 眷恋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1.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 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 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 的。【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1. 出示梅花图。2.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3. 板书课题。 理解“魂” 的意思, 那么“梅花魂” 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设计意图:由同学们熟知的梅花引入课文,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为课文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二、 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1.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2. 准确地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三、 再读课文, 理清叙述的顺序。1. 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 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第一件事(第 2 自然段) : 外祖父教“我” 读唐诗宋词, 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第二件事(第 3 自然段) : 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第三件事(第 411 自然段) : 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第四件事(第 1213 自然段) : 离别前, 外祖父把 “墨梅图” 送给“我”。第五件事(第 1415 自然段) : 临别时, 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我”。2. 根据回忆内容、 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层。(首尾各为一层, 中间为一层, 全文分三层。 )3. 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 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这样前后呼应, 首尾连贯, 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段有点明中心的作用。4. 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 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设计意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结构,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四、 体会外祖父的情感。 (三次流泪)出示自学提示: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学生自学,勾画、 批注, 然后小组交流。 )1. 吟诗落泪思乡之泪。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之类的句子, 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手背。(1) 外祖父常常教“我” 读唐诗宋词, 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不忘中华民族文化, 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2) 适当解释说明诗句的出处、 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他思念祖国, 却身在异乡, 不能回去, 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山 中 送 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在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阳西坠关闭柴门。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朋友啊你能不能回归?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朋友, 希望朋友早日回来的思想感情。浣 溪 沙宋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薄薄春寒无声息地侵入小楼, 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 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 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 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走回室内, 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忧愁悲慨之情。2. 心想归而身不行无奈之泪。(1)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2) 外孙女的哪句话直接刺痛了外祖父那根敏感的神经?“外公, 您也回祖国去吧!”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 却不能回去, 他难过地哭了, 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3)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那只因未到伤心处啊!外祖父思念家乡、 眷恋祖国, 他想回国却不能回, 多么心酸, 多么无奈啊!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是无奈的泪水。3. 送别时眼含的泪水深情之泪。(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 14、 15 自然段,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2) 想象这令人心酸的场面, 如果请你来读, 你准备怎么读?自己先想一想,练一练。(3) 出示课件:船快开了, 母亲只好狠下心来, 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4) 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深深感动着。 (教师范读)第 14 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特别揪心, 是哪个词?(衰老) 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衰老了许多?(5) 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吗?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泪水饱含着外祖父思念家乡、 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 是饱含深情的泪水。(6)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 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 无尽的泪水都汇聚在这颗心。 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请你再读读这段话。(7) 这是怎样的手绢?这还是那块轻飘飘的、 被风一吹便飘走的手绢吗?读出它的沉甸甸船快开了血色的梅花。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教师重点抓住几句话点拨, 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五、 深入体会“梅花魂” 。1. 出示自学提示。(1) 梅花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默读第 13 自然段)(2)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先自学, 然后小组交流。 )2. 学生汇报。(1) 赞美梅花的精神。 (教师相机出示梅花图片, 体会“不怕风欺雪压” 的精神)学生自读, 要求: 读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2) 小结: 外祖父之所以爱梅花, 爱的是梅花的精神有品格、 有灵魂、 有骨气(板书: 品格、 灵魂、 骨气) 。(3) 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的品格。(4) 介绍有气节的人物: 几千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你都知道哪些?(指名说)(苏武) 受尽屈辱十九年, 爱国之心不变。(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抗日英雄赵一曼) 毒刑拷打何所拒, 民族气节显忠魂。(杨靖宇) 在侵略者面前低头, 就不配做中国人!(朱自清) 宁肯饿死, 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江姐)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 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3. 小结: 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气节的人, 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 有骨气, 他们的精神就是梅花魂!4. 深入理解课题: 此时, 你对课题“梅花魂” 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的精神,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 不仅是指梅花的精神, 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板书: 民族魂(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5. 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示这颗心, 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魂, 我想, 最好是用一首歌的歌名“中国心”。 这不仅仅是外祖父的一颗心, 更是无数像外祖父一样的海外华人的一颗心。 他们像外祖父一样,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 但时时眷恋着祖国。 同学们,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 , 让我们在心里永驻一颗中国心。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 (音乐声中下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 拓展, 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六、 布置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2. 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板书设计】4* 梅 花 魂梅花: 不怕风欺雪压, 有品格、 有灵魂、 有骨气。中华民族: 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目标】1. 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2. 通过相互交流, 感受不同阶段的童年生活的纯真、 美好,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 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2. 耐心听别人讲话, 边听边做记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提前向大人了解童年的事情。【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 引发情感体验。1. 播放歌曲童年。2. 童年 这首歌好听吗?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 我们的童年是五彩的, 那么,大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今天, 我们将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 , 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歌曲, 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二、 明确要求, 指导交际。1. 请同学们打开书, 默读口语交际的要求, 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2. 生读要求, 讲理解(口语交际让我们了解大人的童年, 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 一边听一边作简单的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三、 小组交流。1. 先说说你准备了解谁的童年, 如: 邻居、 父母、 祖父母等。2. 列提纲。 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 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在家里吃什么、 穿什么, 姐妹之间如何相处) 、 学校生活(学校里教室环境怎样、 学过哪些课文, 在学校里玩什么游戏等) 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人们都做些什么事情) 。3. 整理交流后的结果, 还可以谈谈自己在课前了解到的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四、 课堂展示。1. 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推举说的最好的同学上台谈自己了解到的大人的童年及自己的感受。2. 全班交流, 评价。3. 听了你们所介绍的难忘的童年, 老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在这里也想和大家交流分享。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五、 总结。今天的口语交际课, 我们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童年生活, 人们的童年生活有笑、 有泪、 有喜、 有忧, 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童年的美好、纯真, 让我们珍惜童年, 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吧。 最后, 让我们再次和着那舒缓的音乐, 一起唱起歌曲童年, 来结束这一节课吧。设计意图:前后呼应, 再次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课堂, 让学生对童年的生活回味无穷。六、 布置作业。回家以后, 继续走进大人的童年, 了解他们的生活。【板书设计】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1. 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2. 说说大人的童年和自己的感受。习作: 那一刻, 我长大了【教学目标】1. 能抓住那一刻, 把故事写清楚, 写具体。2. 文章具有真情实感。【教学重点】抓住那一刻, 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能抓住那一刻, 把故事写清楚, 写具体。【教学过程】一、 播放照片, 感受成长。1. 师: 上课之前, 先请同学们欣赏几组照片,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播放学生婴幼儿、 孩童、 小学时的照片, 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2. 学生猜猜图片中的人物。3. 师述: 刚才欣赏照片的时候, 很多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些同学忍不住惊叫起来。 看到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大家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 老师看这些照片的时候, 也是感慨万千。 转眼间, 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 蹒跚学步的娃娃, 长成了少年, 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板书题目: 那一刻, 我长大了。设计意图:用几组学生婴幼儿、 孩童、 小学时的照片导入新课, 目的是创设情境, 同时让学生感受成长、 感受变化, 从而激起学生多彩的回忆, 为下面讲述自己长大的故事做好铺垫。二、 明确目标、 审清题目。1. 学生读第 14 页, 说说这次习作的目标。2. 学生汇报这次的习作目标。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还要把自己受到触动、 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记录自己当时的感受。3. 解题: “那一刻” 告诉我们在文章中要突出让自己成长的细节, 尤其是对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刻的刻画。“长大” 则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内心的触动, 甚至是震撼。设计意图:学生审清文章的题目, 明确习作目标。三、 引导选材。1. 习作指导。(1) 应该写最近发生的事, 以表现“长大了” 的主题, 并重点表现自己的进步, 也可以选取“我” 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件事做对比, 以突出“我长大了” 这一主题。(2) 可以先写自己对“长大” 的理解, 并抒发自己渴望长大的心情, 然后写一件事表明自己真正长大了。2. 选材引导。(1) 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写一次沉痛的教训, 学会坚强、 学会乐观。(2) 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 回报爱) 。由一件事触发了心灵, 学会反思、 体谅他人。(3) 成长的路上, 万事万物皆我师(人生感悟) 。在阅读中成长。 从书中懂得了道理。在生活小事中成长。 由生活中的小事, 感悟到成长。在自然中成长。 由自然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感悟到成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选材, 引发学生反思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四、 七嘴八舌话成长。1. 师: 翻开记忆的相册, 长大的冲动, 长大的快乐, 现在想来, 历历在目。同学们, 你们是在哪一刻感觉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你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想的?2. 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3. 学生汇报交流令自己感觉到成长的故事。4.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关于成长话题的材料。五、 例文引导。1. 例文: 那一刻, 我长大了“长大” 这个字眼,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很多人认为, 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而我却认为, 成长有时只在一刹那间。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天很晴朗, 爸爸妈妈一齐去逛街了, 妹妹被她同学约出去玩了。 家里只剩我一个人, 看着家里凌乱不堪的样子, 我忽然觉得有些不能忍受, 于是决定打扫一下。说干就干, 先从哪里做起呢?不如先从客厅干起吧。 我又擦又拖, 忙了好半天, 而后是大小卧室、 卫生间、 厨房。 之后该整理物品了, 我一边思考一边摆放物件, 偶尔环视物品摆放成这样是否合理, 相互搭配是否和谐。 等到一切都井然有序了, 却发现自己早已腰酸背痛, 满头大汗。 我不由自主地想: 妈妈每隔几天就要这样打扫一次, 她难道不累吗?其实, 真正让我发现自己长大的, 并不只是这一件事, 还有小学的那一天。接近小学毕业的一天下午, 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 明天每人带一个鸡蛋, 保护它三天。 我们都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第二天, 我一来到教室, 就看见好多同学的鸡蛋碎了, 蛋黄、 蛋清流了一地。 我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摸了摸我的鸡蛋, 还好, 没碎。 这天的气氛与往常完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