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教案_第1页
2020年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教案_第2页
2020年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教案_第3页
2020年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教案_第4页
2020年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教案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辩解一词多义,初步理解词类活用,理解本课特殊句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以音传情,以词达意。 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以声入情,因词求义,以此来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洁身自好的节操。 二、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1、重点:识记文言知识,了解古代文体,理解文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适当启发。 2、难点: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思想情操和安平乐道的思想情趣。联系社会实际,重申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练,字面意思易于理解,但涉及较多古代名词,如“白丁”、“案牍”等等,为现代生活不常用词,在讲解这一类词时,使当地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同时,文章表现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这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而再分析这个问题时,要运用事例,让学生通过事例,自己理解。 四、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三)听课文录音,落实文章字词(出示投影)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陋室 ( lu ) 德馨 ( xn ) ( ti ) 苔痕 鸿儒 ( hng ) ( r )( ti )舌苔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调素琴 ( tio )案牍 ( d )西蜀 ( sh ) 调兵遣将 ( dio ) (四)齐读课文,请同学根据课后注释串讲文章大意,教师归纳文言知识。 1、虚词 有仙则名:连词,相当于“就”“便” 斯是陋室:代词,这 惟吾德馨:我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调节音节,无实际意义 可以调素琴:表示可以凭借 2、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只要屋主人道德高尚,就不会觉得屋子简陋,反而能以素雅的环境衬托出屋主人的高雅情趣。) 思考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以古人自比,表明了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操守和抱负。文章最后) 引用孔子的话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说明了陋室为何不陋的观点。 (六)写作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 文章全文写的是作者的陋室,但是却是在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高尚道德和高雅生活情趣。 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而兴) 文章本是写“陋室”,但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开头,触景生情,因事而兴,由山水说到陋室,自然而贴切。 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八、板书设计 陋室铭 一、由山水引出陋室,凸显“惟吾德馨”(比兴手法)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二、描绘陋室 三、用陋室与古代名人居室相比,引圣人语录说明 爱莲说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方面: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 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为:诵读悟读拓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教师小结。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