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下面请看出guo为大家的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课时计划】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导入 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 导入2: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忧郁(yu y)诱人(yu)瞬息(shn)涉足(sh) 幽寂(j) 延绵(min) 荒草萋萋(q) 伫立(zh) (2)词义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延绵:延续不断。 幽寂:幽静,寂寞。 2.作者名片 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 * 文学之父”。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的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充分反映了渴望自由、反对沙皇专制的思想。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的诗富有象征和哲理,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一生中共出了10多部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树以及林地空间等。 3.背景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诗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学法指导: 怎样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简单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通俗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评议再现画面。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用手法(或词语)描绘出了一幅画面,将(情感等)表现得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但此后很少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6篇。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境遇并不好,但他毅然选择了诗歌。1912年,他变卖农场去了英国,在伦敦附近住下。最终他成功了,191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志,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当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了。正如诗中所说:“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步骤二整体感知深层理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只是暂时的,当事过境迁,往事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作者用“欺骗”这个词是否恰当?为什么不用“伤害”或其他的词?这样用的效果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恰当。“欺骗”一词原义是指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的真相,使人上当。此处作者用了“欺骗”一词其实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把生活中碰到的悲伤与痛苦说成是生活“欺骗”了你,这样写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贴切,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没有把痛苦等说成是“伤害”其实是一种乐观思想的表现。“伤害”是指在人的心里有了伤痕,难以愈合。作者此处只是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轻描淡写成一种“欺骗”,发现了这种欺骗时要勇敢面对,重新振作即可,不要总在伤心的往事中徘徊,而忽略了眼前和未来的美好。 另外,年轻人总是对未来抱着太理想的态度,所以在碰到事情不如想象中美好时往往会有心理落差,觉得生活“欺骗”了他,所以此处的“欺骗”也可理解为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4.细读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交流点拨】可以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它暗示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即使是痛苦的体验。 (2)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交流点拨】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应该怎样做,而不能气馁。 (3)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交流点拨】心里总要存在着美好的想象、美好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交流点拨】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厄运时积极乐观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未选择的路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感到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那条未被选择的路。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或许会为未选择的路而心生惆怅之情。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交流点拨】含义: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哲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往直前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成功。 3.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定为“未选择的路”? 【交流点拨】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与不可逆转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点拨】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步骤三精读课文比较异同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比较乐观积极,未选择的路则有些忧郁惆怅。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 * ? 【交流点拨】两首诗都饱含哲理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让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 步骤四总结课文探究写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语言精炼,内涵深刻。 这首诗没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但诗歌语言精炼,短短几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行文以劝告的口吻,以说理的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语气娓娓道来,语气亲切委婉,热诚坦率,似乎是诗人在和你交谈,如“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着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未选择的路 运用象征。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比喻人生之路,表现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含蓄清新。 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深化了这首诗的含义,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将哲理隐含在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抒情中,并传递给读者。 板书设计 假如 生活 欺骗 了你如何 面对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沉着镇静,相信未来乐观追求 交代 原因一切都将会过去 过去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心向未来人生 真谛 未选择 的路选择 道路伫立路口,思索选择 做出决定,选择荒路决定一生 留恋 未选选择之后,满腹怅惘 多年之后,回顾叹息无法回头人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整体感知,深层理解。 步骤三精读课文,比较异同。 步骤四总结课文,探究写法。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5.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6.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 * 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 * 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教材分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局面,只描写了自身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 * 的真挚感情。 在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 * 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 * 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身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身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鉴赏外国诗歌的能力。 2、了解外国诗歌的风格特点,掌握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教学参考】 1、这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各有各的特点。来蒙托夫的祖国,在平实中见真情。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在深邃中现自豪。由于是外国人写自身的国家、自身的种族,教学时要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来协助同学理解。 2、假如条件允许,最好给同学演示一些图片,让同学直观地感受 * 的风情,以便更好的理解这首诗。 3、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身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身的种族充溢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祖国一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 研读黑人谈河流 1、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标出停顿、重音,解决字词。 同学朗读,教师点拨,掌握好字词。 深邃(su)晨曦(x)瞰望(kn) 黝黑(yu)沐浴(m)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记者、小说家、剧作家、选集编者、西班牙和法国文学翻译家、抒情诗人和报纸专栏作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早在年轻时他便以诗作闻名。他的诗黑人谈河流1921年发表在危机上。1926年他的第一卷诗集困倦的黑人民歌问世。休斯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最有天赋的诗人之一,从美国黑人的非洲保守中挖掘宝藏。休斯一生共出版九部诗集。他的我也最初于1925年发表在新黑人中;它是对沃尔特.惠特曼的我歌唱美国一诗的呼应,肯定“肤色较黑的兄弟”也唱一首美国之歌而且将在美国占据应有的位置。 休斯的作品之所以至今还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从黑人的痛苦和神往中获得内容,并把黑人的形象与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使他的诗获得更深远的意义、更能震动人心的力量。黑人谈河流就充沛体现了这一点。 同学读诗后概括诗的主要内容,教师鼓励同学有创意的理解、表述。 2、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同学总结本单元读诗的基本方法: 体会情感理解形象欣赏语言 同学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即从“情感、意象、语言”等方面任选其一进行评析。教师随机点拨: 意象: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合作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在眼镜行业精准营销策略报告
- 2025年核能产业铀矿资源需求预测与市场供应分析报告
- 2025年环保行业环保产业环保教育与培训技术进展与应用研究报告001
- 押题宝典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试题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生蚝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押题宝典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通关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推拿治疗学试题库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考点解析-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度汽车租赁与新车购买双重保障合同
- 应急心理与心理疏导
- JJF 1183-2025 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
- 2025年新《公司法》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颜料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农产品加工可行性报告
- 七年级体育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说课稿
- 2025年度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合作协议范本模板4篇
- GB/T 15561-2024数字指示轨道衡
- 办公用品供货服务计划方案
- 全国粤教清华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节《云服务》说课稿
- 一年级得稳稳地走-一年级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