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_第1页
2020年《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_第2页
2020年《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_第3页
2020年《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_第4页
2020年《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投影仪、电脑、或录音机(地坛图片、史铁生头像、满文军读你、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 二、预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确教学目标) 2、地坛:北京的一处古迹,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展示图片) 3、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 颓废、迷惘 指导: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 三、重点解析 (一)内容解析 1、“我”是不是经常去地坛?(是) “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宁静) 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2、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我 双腿残疾 顺应自然 不应消极 3、来地坛以前,由于双腿残废而极端痛苦,有死的念头,而来地坛,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地坛使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呢?地坛仅仅是荒芜吗?(“荒芜 不衰败”) 为什么说地坛荒芜而不衰败?(找出有关的描写,抓住一些关键词) 小昆虫 卑微 草木 竞相生长 (二)领会语言的魅力 读第5段。提问见课本。鉴赏: 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读第7段,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五、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去雕饰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陷入人生困境 突然残废 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 显本真 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思考人生 生存还是死亡 生命自得其乐草木各显其美 永恒之景 生命永恒 太阳、雨燕 得到启示 成为心灵家园之美 孩子的脚印、苍翠的古柏 夏雨的气息、秋叶的味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借鉴 1、珍爱生命、体验母爱 2、展现内心世界的“轮椅视角”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二、体味母亲的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三、依据以上示范分析,学生自己总结 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讨论 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她又是一位坚韧的母亲 本文刻画了一位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豪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本文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2.文章是怎样展现母亲的爱的?讨论 从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理解我,她保证了我去地坛的权力;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亲都不愿意做的最坏打算,“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独自承受着儿子残疾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她活得很苦,但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母亲是苦难的,但很坚韧;“我”也是苦难的,那“我”该怎么办呢?然而母亲却早早地离去了,在“我”刚刚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无福享受我的一点快乐。看文章相关部分,齐读第14段。“又”想到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痛。母亲的死是我的至痛,至痛的心流淌出至情的语言。 写母爱,并不是母亲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展开。这样写使文章尤为动人。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四、思维拓展 欣赏满文军的懂你,如果我们以史铁生的描写作为拍摄的素材,你会选取哪几个镜头?体会亲情。讨论 今天听这首歌,和以往是否有点不一样。我们是否解读过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