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7章+品德学习.ppt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第7章+品德学习.ppt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第7章+品德学习.ppt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第7章+品德学习.ppt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第7章+品德学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品德学习,一、品德概述1、品德与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品德是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品质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第七章品德学习,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主要表现在:(1)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学校道德教育、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第七章品德学习,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表现在:(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2)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3)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二分法:知、行2、三分法:知、情、行3、四分法:知、情、意、行4、系统学说(林崇德):(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系统)(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三、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思想: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而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看作是一种蕴涵关系,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本观点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规律:三水平六阶段,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阶段1: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水平二: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阶段3:好孩子定向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的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很少人达到这一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第一句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柯尔伯格理论的简評:(1)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打分时比较主观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2)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时领域一般性的。(3)柯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说明思维与行为实际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言行不一致)。(4)该理论最初只在少数白人身上得到验证,而且样本仅限于美国17岁以下的男性。虽然其他研究者找到了一些跨文化的证据,但在一些人群(犹太人聚居区)发现存在不同于柯尔伯格所说的价值体系的更高的道德水平。,道德推理理论对教育的启示,问题1:究竟什么是道德(不同文化背景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问题2:教师对不同年级的水平的学生应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2、班杜纳的社会学习理论,(三)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1994)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四、品德培养的策略,(一)晓之以理,提高认识1、价值澄清:1966,拉斯(l.Raths)、哈明(M.Harmin)、西蒙(S.Simon)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为。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一步步的澄清。价值澄清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四、品德培养的策略,1、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第一个部分是选择:自由地选择。如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产生这一想法的?”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如让学生思考“在你产生之一想法之前,你常考虑其他什么事情?”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如让学生考虑每一可选择途径(想法)的后果将会怎样?,四、品德培养的策略,1、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第二个部分是赞赏:喜欢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如让学生考虑“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如让学生回答“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四、品德培养的策略,1、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第三部分是行动:按这一选择行事。如教师对学生说“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作些什么吗?要我帮忙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如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四、品德培养的策略,2、恰当地运用单面论据、双面论据霍夫兰德(C.L.Hovland):低年级学生:正面论据高年级学生: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学生对有关观点的认同程度:认同程度低,正反两方面证据,认同程度高,单面证据。,四、品德培养的策略,3、小组道德讨论:布莱特(M.Blatt)1973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布莱特效应”)三个要素:课程要素。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构成。班级要素:道德讨论的班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教师行为要素。教师应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做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四、品德培养的策略,4、群体规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定会有助于学生态度的改变。(二)动之以情,引起共鸣1、情感感染,以情育情2、情境引发,因境育情3、引导理解,以知育情4、舆论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