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ppt_第1页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ppt_第2页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ppt_第3页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ppt_第4页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按成因和特点:,自然灾害,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波及范围,陆地地形类型,出现时间的先后和灾因,出现时期,造成的损失,成因和特点,P9页活动:,因气象变异而导致的灾害。,请大家看一组数据:,什么是气象灾害呢?,台风,干旱,洪涝,暴雨,资料1:我国从19501980年的38年间,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水灾5.8次,登陆的热带气旋6.9个。,资料2:同一种灾害常连年连季出现,如1951年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次。,资料3: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16个省、自治区先后出现冰雹、大风、雷雨等灾害。,资料4:台风每年在我国登陆平均8个,台风深入内陆可造成华北等地的暴雨,暴雨山洪还会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光铁道部门每年用于整治险阻工程费用多达10亿元。,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一、气象灾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暴雨洪涝、低温冻害,干旱、暴雨洪涝,暴雨洪涝、伏旱、台风,干旱、冰雹、暴雨,暴雨、干旱、冰雹、台风、低温冻害,暴雨、干旱、冰雹、台风、低温冻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1月:4月:7月:10月:,寒潮、冻害、大雪,梅雨、伏旱、台风,春旱、暴雨洪涝,寒潮、低温冻害、台风,(一)干旱,什么是干旱呢?,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状态,是环境的常态,不构成灾害。,、概念:,农作物干枯,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危害:,干旱的标准是什么?,作物生长期缺水,影响生长,春旱、伏旱,、干旱频繁发生地区:,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思考活动】,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就算作风调雨顺。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生产也不会出现干旱()干旱区发生的干旱不算干旱,湿润区发生的干旱才算干旱()一般来说,达到干旱标准的干旱都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对干旱和旱灾没有必要进行严格区分()少干旱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城市火灾及农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答案:,P11,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arid):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45天、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旱灾(drought):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思考:如何区分旱灾和干旱?,区分的关键是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无人区的水少导致植物的死亡是干旱,没有给人类带来影响就不能成为灾害,(二)洪涝灾害,洪水灾害:,雨涝灾害:,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有哪些?,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等,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思考活动】,读图,说一说世界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P13,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三)热带气旋,1、定义:,3、分类:,4、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2、危害:,二、地质灾害,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一)地震,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2、地震构造,烈度: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影响烈度的因素,正比,反比,反比,反比,反比,3.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震级分类为:,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35级的地震,人们有不同的感觉,称为弱震或小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4、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5、地震的危害,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使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顷刻之间成为一片废墟,死亡人数24.4万之多。重伤16.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1555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83万。,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人数20万。,四百多年来,三次大的地震中国就损失130多万人。,(二)滑坡和泥石流,1、定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2、危害,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思考: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滑坡自然因素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体讲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有:(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滑坡人为因素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地形地貌条件主要是陡峭的沟谷形态(二)有大量松散碎屑固体物(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