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2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词类活用等现象,积累文言字词。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2朗读课文。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一、 导入新课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生:陶渊明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生:讨论并回答 师:(引导并总结)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二、课文解析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兮是语气词。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三、相关知识简介:1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2主要内容介绍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四、朗读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提示: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惆怅chu chng 飏yng 眄min岫xi 翳y 皋go 棹zho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3学生集体齐读。五、学习序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3)古今异义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4)特殊句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遂见用于小邑(见,被)被动句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六、学习第一段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 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2)古今异义问征夫以前路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3内容分析(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1思考课后习题一第1小题。2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第二四段。2分析文体特点。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二、学习第二段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2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2)古今异义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4内容分析:(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5学生集体齐读此段。三、学习第三段1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三段。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2)词类活用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特殊句式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4内容分析:(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四、学习第四段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特殊句式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胡为”即“为胡”)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4内容分析(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联系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五、综合探究1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2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六、全文总结: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2拓展练习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第三课时一、导入:大家很熟悉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屈原面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自己的政治失败,选择的是宁死不屈,以自投汨罗江来表达对当权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对社会现实的的抗争以及对楚王的忠贞。而生长于社会动荡不安的两晋时期的陶渊明,同样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学生都能明确回答)对这两位伟大诗人面对同样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更欣赏哪种选择呢?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加以展开讨论。有一句话说的好:诗言志。诗文要表达而且能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过他的离骚和其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渊明也同样通过他的诗文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再一起温习“29岁入仕、41岁归隐、63岁辞逝”的陶渊明的最真的自白归去来兮辞,来分析陶渊明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选择?二、课堂探究: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1)文章的抒情手法(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A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恨”表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这么多的动词连用,正是当时诗人激动的快乐的心情的真实写照。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B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 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C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CIA高频考点回顾内部控制框架及实施要点
- 数电技能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交通局公务员面试模拟题集及答题思路梳理
- 2025年党校学员管理中心招聘笔试模拟题及解析
- 四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字母组词训练题目及答案
- 四年级英语试卷及答案
- 2025网约车服务承包合同范本
- 2025企业融资协议书(标准版)
- 2025工业用地购买合同
- 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化学试卷
- (2025年标准)蔬菜订单收购协议书
- 茶壶课件教学课件
- 放射卫生知识培训内容描述课件
- 孟良崮战役课件
- 幼儿园物资采购应急预案(3篇)
- 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