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一单元 第四节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_第1页
第4部分 第一单元 第四节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_第2页
第4部分 第一单元 第四节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_第3页
第4部分 第一单元 第四节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_第4页
第4部分 第一单元 第四节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多”应为“称赞、喜欢”的意思。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本题考查“而、者、于、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而”,第一个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B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是“者”的定语。第二个是代词,的人。C项,“于”,均为介词,对。D项,“以”,第一个是连词,用来;第二个是介词,凭借。答案C,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中的“爱”是“与交好”的意思,即欧阳行周少时在乡里没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答案B,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整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段中的两个“矣”后面要断开,虚词“且”前面要断开。根据主语不同句子就不同的原则,断开其他句子,如“君”“常公”“时人”。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4分)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判断句。(1)“若”是代词,你,你们;“奈何”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为什么”;“此若家之宝也”是判断句。(2)“诱”是动词,诱导,引导;“进”是动词,进取;“推拔”是近义词连用,推举选拔。“推拔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句。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原创迁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2)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句中关键词:“重复”“宜”“风雅”。特殊句式:省略句。全句大意。(2)句中关键词:“冲幼”“外家”。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全句大意。答案(1)(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应当让他职掌当下文坛,来改变文风。(2)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教材联想】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句中关键词:“渔樵”“侣”“友”。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全句大意。(2)句中关键词:“行李”“东道主”“共”。特殊句式:省略句。全句大意。答案(1)何况我和你在江渚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2)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对于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参考译文】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还是幼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子亲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独处。十多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每当看见河边山畔有一点点风景可以观赏,内心就独自欢喜,常常手拿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很晚了还会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不怎么懂文章时,跟随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话非常合乎他的内心,很长时间内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内心,常常对乡里人说:“这孩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不知道他这,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乡人中有知道事情多见闻广的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欧阳行周从此就天天读书,叹服仰慕圣人平易近人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提笔写文章,言辞秀美,才思敏捷,一般人们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里显扬。建中、贞元年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每逢他有文章问世,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认为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之前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经常跟欧阳君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几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才信服。欧阳君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沿袭的东西,才能不曾乏困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应当让他职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忽然去世了,上天多么无情啊!,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故旧的情分,首推我的外祖父一家。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为我的伯舅所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从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献上欧阳君的旧文一共十编,从头到尾有很多篇,哭泣叩拜请求我为他写一篇序言。我已经答应他的要求了,但文章终究没写完。欧阳价没有文名,又早就死去。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人查访他的后人,于是找到了他的孙子欧阳澥。不能让欧阳君的文章就断绝在他的传人身上,于是为他的文集题写序言,也用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考点一常见文言句式7大类型,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言句式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七大文言句式,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见下表),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即学即练,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答案C,2.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解析A项,是“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是无标志判断句;C项,是一般句式;D项,是“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答案C,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即学即练,解析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C项前“见”是偏指一方(我),后“见”表被动。D项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答案B,4.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解析A项,“被”表被动的被动句;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答案D,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学即练,5.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D.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解析A项,“伐齐”前省略主语“廉颇”;B项,“剑舞”后省略谓语“为乐”;C项,“晋军”“秦军”后省略介词“于”;D项,没有省略现象。答案D,6.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解析A项,“撞”后省略动词宾语“之”,“之”代指“玉斗”;B项,“使”后省略兼语“之”,“之”代指“蔺相如”;C项,没有省略现象;D项,“为”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之”代指“赵王”。答案C,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翻译时需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即学即练,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答案D,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解析注意“未之行”的特殊翻译。答案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参考译文】,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回到住处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时需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即学即练,9.(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解析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答案D,(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苟以天下之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铸金人十二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其中C项为数量短语后置。答案D,10.翻译下面的句子。,(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解析(1)“人者”为定语后置句。(2)“缙绅者”“四海之大”均为定语后置句。答案(1)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但是)没有找到。(2)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即学即练,1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解析“于”应译为“到”。答案C,12.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答案(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2)老虎和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即学即练,13.翻译下面的句子。(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答案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答案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答案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答案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答案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答案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6)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答案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答案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7)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8)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答案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答案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答案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答案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答案(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答案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答案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高处再往南去呢?(11)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答案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1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答案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答案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1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答案观赏景物时所发出的感叹,该不会没有差异吧?(15)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答案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1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答案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答案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1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答案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答案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考点二文言文翻译6关注:以“信”为主,兼顾达”“雅”,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即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力争“达”,即文通字顺,句意畅达;而“雅”,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即做到用语得体,简明优雅。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运用“6关注”,防范“6失误”。,“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一般保留不译。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曹冲救库史),保留词语:太祖、鼠、马鞍、库吏关键词语:啮、面缚、首、罪关键句式:为鼠所啮、犹惧不免(两个均为被动句)解析为所:表被动。啮:咬。面缚:反绑双手,当面请罪。首:自首。罪:用作动词,请罪。“犹惧不免”是被动句。答案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保留词语:鼠、衣、单衣关键词语:见啮、忧戚关键句式:今单衣见啮(被动句式)解析以:认为。为、见:均表被动。是以:因此。戚:忧愁,悲哀。答案世人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它的主人不吉祥。现在,我的衣服被咬破了,因此悲伤。,保留词语:库吏、太祖、鞍、柱关键词语:俄而、县解析俄而:不久。以:介词,把。闻:使动用法,使闻,报告。尚啮:被动句。县:通“悬”。答案不多时守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对这件事丝毫不加追究。,【参考译文】,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曹冲说:“你在家里等待三天,到中午的时候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了衣服,就像被老鼠咬了一样,装出内心不快活的样子,看上去愁眉苦脸的。曹操问他为什么,曹冲回答说:“世人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它的主人不吉祥。现在,我的衣服被咬破了,因此悲伤。”曹操说:“这只不过是一派胡言,你不必为此烦恼。”不多时守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对这件事丝毫不加追究。,失误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4辽宁高考,改编)赵立,徐州张益村人。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宋史赵立传),误译适逢金国上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佐理郡务官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安抚使杜充命令部下前往支援他。分析官职名“左将军”“通守”“宣抚使”及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之”,不用翻译,却强行翻译,应是保留官职名,删去“之”。,订正,答案适逢金国左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通守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率领部下前往支援。,“换”: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节选自说苑辨物),关键词语:过、造、入、活关键词语:生死、特、当解析过:拜访。暴疾:突然生病。造:到。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生:使动用法,使生,使复活。特:只是。夫:指示代词,那,那些。药:名词用作状语,用药物。答案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国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我并不能使死人复活,只是使那些应当活的人让他活着罢了。死人是不能用药物救活的。,【参考译文】,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国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中庶子进宫禀告赵王,赵王光着脚快步走来,出了宫门,话没说完,眼泪就沾湿了他的衣襟。于是扁鹊就给太子诊治。太子于是就活过来了。天下人听到这件事,都说:“扁鹊能够使死人复活。”扁鹊告诉大家说:“我并不能使死人复活,只是使那些应当活的人让他活着罢了。死人是不能用药物救活的。”可悲呀!乱国的君主是不能用药物使它复苏的。,失误二该换不换,文白混杂,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摘自酉阳杂俎),误译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姥,前后接济一行数十万铜钱。分析“邻居有个王姥”文白掺杂,读者不能明白“王姥”是人名,还是一个老太太,“姥”根据文意应译为“年老的妇人”。,订正,答案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老太太,前后接济一行几十万铜钱。,“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关键词语:谨、申、颁白调整句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前置句)关键词语:衣、王调整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解析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为状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兴办。申:反复陈述。孝:尽心奉养并顺从父母。悌:敬爱兄长。颁:通“斑”。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未之有也”为定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未有之也”。然而:然,这样;而,却。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即统一天下。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人挨饿受冻,做到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没有过这种事。,【参考译文】,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人挨饿受冻,做到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没有过这种事。,失误三该调不调,不合规范,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节选自说苑杂言),误译诗经尚书不学习,礼乐不修习,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分析“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调整到后面。,订正,答案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削法)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杀猪)删削词语:而、也关键词语:欺、信、其、所以、遂答案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导孩子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参考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她后面哭泣,孩子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从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做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导孩子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失误四该删不删,画蛇添足,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误译“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也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在这里。”分析“也”字,句末表示判断,可翻译成“是”,上面答案翻译成“也”,明显是错误的。“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上面的答案当成了兼词“于之”,此处为语气词,可删掉不译。,订正,答案“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补”即增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节选自晋书郭舒传)增补词语:(郭舒)始为领军校尉关键词语:坐、系、多、义解析坐,因为。系,被捕。多,赞扬。义,意动用法,认为仗义。答案(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称赞他为人仗义。,【参考译文】,郭舒,字稚行。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他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失误五该补不补,语意错误,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讳宗谅,字子京。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范仲淹滕待制宗谅墓志铭),误译和我一起考中进士,方才与他交游,然而并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为人。分析“与予同登进士第”承前省略了主语“滕宗谅”,“始从之游”也是承前省略了主语“予”,在翻译时补上,表达的意思才完整。,订正,答案(滕宗谅)和我一起考中进士,(我)才和他交游,然而并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为人。,“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草书大王)关键词语:疾、龙蛇关键词语:熟、识解析“龙蛇”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为“像龙蛇一样”。“熟”应翻译为“仔细”。答案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个好句子,要来笔迅速写下来,笔在整张纸上像龙蛇一样飞舞。丞相仔细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参考译文】,张丞相喜好书法但写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还是像原来那个样子,不改常态。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个好句子,要来笔迅速写下来,笔在整张纸上像龙蛇一样飞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感到很迷惑,就停下来,拿着丞相写的字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仔细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写的是什么了。”,失误六该变不变,语意不畅,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误译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但搁置杯子就胶住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分析“胶”应根据意思翻译成“胶着、搁置”。“风之积”应稍变通下,可翻译为“风积聚的力量”,此处翻译不够准确。,订正,答案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但搁置杯子就胶住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积聚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即学即练,一、翻译下面的句子。,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答案问那些嘲笑者,(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答案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江湖边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君主担忧。(“庙堂”本指“庙宇”,这里代指“朝廷”,应该替换)4.晋人御师必于殽。(殽之战)答案晋人一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调整后置状语“必于殽”到“御”之前)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答案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固定句式“无乃乎”),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答案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掌”名词作动词,“掌管”)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答案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云”“响”“景”都是名词作状语,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选自汉书朱云传),8.(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解析(1)关键词:“上”“匡”“下”“益”。特殊句式:判断句。(2)关键词:“素”“是”“非”“容”。答案(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2)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参考译文】,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凭借勇力闻名。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三、(2015江苏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选自张耒集,有删节),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掌,掌管;以,用;检束,检点约束。(2)治,担任;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结构,的东西。答案(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参考译文】,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人纯朴、诚实,不欺骗别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什么嗜好,而专心一意喜欢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当时文忠公已经地位尊贵,欧阳发十五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谦恭谨慎,胡瑗又尽其所能传授古乐钟律的学问。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著述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翻译从3处着手,明确得分点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并联系教材相关内容寻求文言文翻译的解题突破。,经典聚焦,着眼点1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例如:(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翻译这两句时,必须注意句中的关键实词:(1)“备”(防备)、“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等词;(2)“如”(唯恐)、“举”“胜”(完、尽)等词。,着眼点2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例如:(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翻译这三句时,必须注意句中的关键虚词:(1)“乃”(于是)、“以”(凭)等虚词;(2)“之”(这件事)、“以”(把)等虚词;(3)“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矣”(语气助词,可译为“了”)等虚词。,着眼点3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根据前面“考点一”中“文言句式七大类型”的学习,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训练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