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第二课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课前预习,示例:看了这幅图片之后,我的心好像被一个硕大的铅块坠住一样。,课内动脑,识记字形颠倒照耀碧绿凋谢追逐阳光明媚地狱折磨沼泽囚徒撰写表情茫然屠杀恐怖惊惧隐秘祷告浑身发抖,词语辨识【熟悉熟习】二者都有“了解得清楚”的意思。不同的是:“熟悉”指清楚地知道,知道得清楚,适用于人、事物、地方等,如“对于这里的风土人情来说,我是再熟悉不过的”;“熟习”是指对某种学问或技术深刻了解,适用于学问或技术等,如“他熟习基本网络操作命令”。【终生终身】二者都是“一辈子”的意思。不同的是:“终生”多就事业说,如“终生难忘”“奋斗终生”;“终身”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身大事”。【恳求恳请】二者都有“请求”的意思。不同的是:“恳求”表示诚恳而郑重地请求,如“他多次向她恳求”;“恳请”表示诚恳地邀请或请求,如“恳请专家指导”。,成语识用【不由自主身不由己】二者都有“不由自己做主”的意思。不同的是:“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其行为是情绪激动而自然产生的,具有行为不能控制性,如“听见别人唱京戏,这个戏迷也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身不由己”指自己的行动难由自己支配,其行为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如“她社会活动太多了,几乎身不由己”。【发人深思发人深省】二者都有“启发人们深刻思考”的意思。不同的是:“发人深思”侧重于“思”的一面,多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包含的范围小,如“这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发人深思”;“发人深省”侧重“省”,表示不但启发人深刻思考,而且有所醒悟,如“时不过百天,该省又发生一起如此惨重的安全事故,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婆娑起舞翩翩起舞】二者都有“起舞”的意思。不同的是:“婆娑起舞”重在表现盘旋舞动时飘逸优美的姿态,如“一阵微风吹来,几棵栀子树扭动腰肢,婆娑起舞,美丽极了”;“翩翩起舞”重在表现轻快地跳起舞来,如“姐姐的舞姿,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天鹅,优美极了”。【引人注目有目共睹】二者都有被看到的意思。不同的是:“引人注目”重在表现吸引人们注意,如“展览会上,那艘宇宙飞船的模型特别引人注目”;“有目共睹”重在形容极其明显,如“共和国68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走近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报道。了解背景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奥斯维辛集中营先后共监禁过数百万各类人士,其中有约110万人被夺去生命,受害者主要是波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吉卜赛人、波兰人和苏联俘虏。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集中营内的幸存者仅有7000多人,其中包括130名儿童。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明布热金卡曾是人间地狱。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历史和参观者的深切感受。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强烈向往之情,也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1为什么眼前“阳光明媚温暖”的景色是最可怕的事情?这种反常表述有何效果?【提示】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文章开头一反常态,说布热金卡的阳光明媚温暖,绿树婆娑,欢声笑语竟是最可怕的事情,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布热金卡的特殊性,“最可怕的事情”写出作者的强烈感受,极易吸引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2“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从内容上看,概括前文,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从结构上看,起过渡作用,同时第一次照应题目。,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外貌、神态。这一浮雕式的特写,引发我们许多思考,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乐观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被残酷地杀害,反衬了法西斯的残忍,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也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践踏和毁灭的,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4这篇新闻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提示】本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1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游人?【提示】这是因为,第一种游人,从侧面说明布热金卡集中营的残酷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第二种游人,这是曾经经历过法西斯蹂躏的人们,说明他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恶;第三种游人,表示对死难者的同情,说明人的善良。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管出自哪一种具体的目的,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这种感受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3这篇课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提示】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以便更真实深刻地揭露主题。视觉独特,从“平静”的环境中发现新闻。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感受,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以情感波澜构成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优秀作品的基调。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本句反衬并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提示】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以客观叙述为主;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主观性的报道。,课外认真,让世界充满和平江西考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苦难,破坏了一个个和谐的家庭;撕碎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轰炸了一座座高楼大厦。1937年8月28日,一位母亲抱着一个不满3岁的小孩来到上海南站,小孩在母亲怀里直撒娇,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们要去哪儿呀?”“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躲避战争。”母亲说着,摸了摸小孩的头,“那个地方好玩儿吗?咦?爸爸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去呢?”这位母亲叹了口气,说:“爸爸打完仗就来了。”这时,一个炸弹“轰”地落下,车站里那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顿然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母亲抱着小孩连忙走进旁边的屋子里躲避,可是不幸的是,炸弹向屋子里落了下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将小孩推向安全的地方,自己却躲闪不及,被炸弹击中了,就这样,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日军的轰炸,被破坏了。突然间,一座座高楼大厦变成了废墟,那人山人海,繁华热闹的站台,霎时变得人迹罕见,冷冷清清,到处都是惨不忍睹的遗体。这个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小孩坐在溅满鲜血的地上声嘶力竭的哭喊道:“妈,妈,你在哪儿?爸,爸,你去哪儿了?”他的眼神那么恐慌,那么无助,他那幼小的心灵似乎要折磨碎了。瞬时间,他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了疼爱他的爸爸妈妈,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温暖的家庭,只剩下无依无靠的他。,我们虽然生活在太平的环境中,但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不禁呼吁道“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人们不再失去美满、和谐的家庭,全世界应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为战争而敲响丧钟,让我们生活在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世界吧!,【点评】文章用排比句式开头,很有气势的控诉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描述了战争的罪恶,活生生的事例,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抵制。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突出了中心。,经典写作题材和平日益猖獗的日本右翼势力在东京街头,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右翼团体的宣传车鼓噪而过,令人仿佛回到了二战前,而这就是已进入21世纪的日本首都东京。近年来日本右翼团体活动猖獗,在日本朝野的影响力也有扩大之势,新版历史教科书通过审查、将钓鱼岛灯塔收归政府等一系列行为都有右翼团体的身影。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右翼势力否认、歪曲和美化其侵略历史的谬论肆意泛滥,为军国主义战犯招魂的政治丑剧连年不断,政治右倾化日趋严重。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50多年来日本一直没有反省和清理对外侵略的历史。,同时,右翼势力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利用舆论公开掩饰、否认和美化侵略罪行,使日本多数青少年只知道本国遭受过原子弹的轰炸,而对日本当年为他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却全然不知。此外,加之大批主张彻底铲除军国主义的进步人士横遭迫害,在战争问题上,日本社会被搞得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右翼团体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的400多个增至今天的900多个,其成员达12万多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鼓吹皇国史观,否定侵华战争,反对道歉。1995年8月,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议会都通过了追悼死难者、美化侵略战争的决议,参加阻止“不战决议”在国会通过的签名者达近百万人。否定历史就容易重蹈覆辙。日本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实力,现已成为一个潜在的令人担忧的军事大国。,和平鸽的来历毕加索,西班牙画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有两大爱好,一是喜爱画画,二是喜爱动物。由于他对动物的珍爱,他笔下的动物常常是祥和美好的,而且形态异常生动。有一次,一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楼梯上眺望。突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一个小黑点。啊,是小鸽子回来了!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白鸽认出自己的家。,不幸的是,巡逻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疯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从楼顶上推下去,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求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毕加索悲愤交加,他含着眼泪画了一幅画。画面上,一只可爱的小白鸽口衔橄榄枝,正张开洁白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着,飞着看过这幅画的人,都说这幅画代表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心愿。从此,鸽子成了毕加索许多作品的主角。1950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画的画,就叫“飞着的鸽子”,它把和平的愿望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后来,人们便把鸽子叫做“和平鸽”。,爱因斯坦的反战立场爱因斯坦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希望人类得到永久的和平。他一生中发表了很多反对法西斯战争、声援各国人民正义斗争的文章(包括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